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同名人/(美)裘帕.拉希莉

同名人/(美)裘帕.拉希莉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美]裘帕?拉希莉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97875339569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拉希莉凭借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年普利策文学奖,在《同名人》中,她仍旧围绕移民在异国的归属感缺失写作,用一个家庭创建新生活的历史,展现了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普通人的孤独和爱。 ☆ 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小众独立导演、当代印度“新电影”之母——米拉?奈尔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 这是一部很好读的小说,没有繁杂崎岖的情节,没有炫人眼目的技法,用克制平实的语言,直击你的心脏。 ☆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成长的故事。果戈理的父母是抛弃故乡,生活在永恒乡愁中的人;果戈理不懂。他反叛,逃跑。三十年的人生在他身上留下刻痕——恋情的甜美与失意,亲人的相聚与永诀。这才霍然意识到,是父母赋予了他名字,也是他们,把孤独和死亡拦在门外。 ☆ 司空见惯的邂逅与分别,平凡人的寂寞,你我都在经历的并不锐利却无可慰藉的钝痛。拉希莉用第三人称,将故事中每个人的心事娓娓道来,述说文化夹缝中的他们,如何在波澜不惊的每一天,找寻自己真正的归宿。 ☆ 被选为《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娱乐周刊》《纽约》杂志的年度ZUI佳图书(2003)。 ☆ Goodreads超过21万人给出高分。 ☆ 跻身英国影响力ZUI大的文学奖之一橘子小说奖长名单(2004)。 ☆ 拉希莉因其杰出的写作,获得过诸多文学奖项: 1999 - 欧?亨利短篇小说奖 1999 - 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很好虚构处女作 2000 - 《纽约客》杂志年度很好处女作 2000 - 普利策文学奖 2002 - 古根海姆奖 2008 -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 2014 - DSC南亚文学奖 2014 - 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
内容简介
《同名人》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裘帕?拉希莉的首部长篇小说,内附精美书签。小说讲述了在美国出生的印裔男孩果戈理童年、少年直到青年的人生经历。 果戈理的父亲名叫艾修克,意为“超越悲伤的人”;母亲名叫阿西玛,乃是“无限无极的女子”。艾修克年轻时遭遇一场火车脱轨事故,因为一本《果戈理小说集》而幸免于难。为此,当他的儿子在美国出生时,他给儿子起名“果戈理”。 果戈理有着印度移民孩子勤勉的长处,同时兼具美国少年的叛逆个性,成年之后拥有成功的事业,也结识了纽约上层家庭的女友。他要跳出印度人的圈子,可终究还是与一位印裔女孩结婚……经历生与死、相聚与别离,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在两种文化间撕扯、挣扎、逃离与回归,何处才是真正的归宿?
作者简介
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1967— ),美国作家,以处女作《解说疾病的人》获得2000年度的普利策文学奖,成为历史上ZUI年轻获奖者。 她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解说疾病的人》(1999)与《不适之地》(2008),长篇小说《同名人》(2003)、《低地》(2013)和《我在何处》(2018),以及随笔集《另行言之》(2015)与《书之衣》(2016)。 《同名人》因人气甚佳,于2006年被改编为电影,广受好评。 《低地》进入了布克奖短名单(2013),提名美国国家图书奖(2013),入围橘子奖短名单(2014),并斩获DSC南亚文学奖(2014)。 除上所述,拉希莉还揽获了诸多文学奖项,包括普利策文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奖、美国笔会/海明威文学奖年度ZUI佳虚构处女作等。 此外,拉希莉还先后获得古根海姆奖(2002)及美国文学和人文科学委员会的国家人文奖章(2014)。
目录
第一章 1 第二章 24 第三章 53 第四章 80 第五章 108 第六章 139 第七章 178 第八章 211 第九章 246 第十章 277 第十一章 302 第十二章 309 “美国梦”是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裘帕?拉希莉访谈 329 译后记 336
摘要
    第一章
     1968
     八月间一个闷热黏腻的傍晚,距离临产还有两个星期,阿西玛?甘古利站在中央广场公寓的厨房间,往碗里拌着脆米牌麦片、种植者牌花生仁和红皮洋葱片。她加了些盐、柠檬汁、青辣椒丝,心想要是能有点芥末油就好了。怀孕以来,阿西玛就一直在吃这种杂拌零食,一种味道不够地道的仿品;原汁原味的在加尔各答街边、在全印度的火车站月台上都有卖的,花不了几分钱,就能买到满满一报纸卷筒。她就馋这一种东西,哪怕眼下肚子里已无处可容了。阿西玛撮起手掌盛了一点尝尝,皱了皱眉头;老样子,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她若有所失地呆望着橱台后边的插孔板,那上面挂着她的炊具,都有点油腻腻的。她捞起莎丽的摆边,擦了擦脸上的汗。站在灰色带斑点的亚麻地毯上,肿胀的赤脚有点儿刺痛了。骨盆也让胎儿的重量压得生痛。她打开橱柜――里面几层隔板都铺着脏乎乎的黄白格子花纸,她一直在说要换掉――伸手尽力去够另一只洋葱,拉扯那又干又脆的红皮时,她又皱了皱眉。这时一股莫名的暖热在腹部汹涌而起,紧接着一阵剧烈的收缩,疼得她直不起腰来,只能无声地喘气,洋葱也“咚”的一声掉在了地板上。
     疼痛稍定,没想到又是一股更为持久的痉挛。在厕所里,她看到内裤上宛然有一道暗红的血迹,便大声呼唤丈夫艾修克。艾修克是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的博士生,此时正在卧房里用功。他埋头于一张四方小牌桌上,床沿做了他的椅子,而他们这张床是由两个单人床垫拼接而成,上面盖着红色和紫色花样的蜡染床罩。呼唤艾修克时,阿西玛并不喊他的名字。尽管这名字她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但想到丈夫时,却从来不会联想到名字上去。她跟从了他的姓,却不肯呼唤他的名,仿佛那是她的私产。直呼丈夫的名字,不是孟加拉妻子们做的事情。恰如印度电影里的吻或爱抚一样,丈夫的名字是很私密的东西,因此不能说出来,须巧妙地用别的什么掩盖过去。所以,她从来不喊艾修克的名字,而是用一句问话代替,意思大约是“你在不在听哪?”
     黎明时分,他们叫了一辆出租车,载着二人穿过剑桥空无一人的街道,驶上马萨诸塞大道,经过哈佛园,来到奥本山医院。阿西玛登记入院,回答一些有关宫缩的频度和持续时间的问题,艾修克则在一旁填表。护士把她安放在轮椅上,推着她穿过几条洁净明亮的走廊,轻快地进了比她家厨房还要宽大的电梯。在产科层,她分到了楼道尽头病房里一个靠窗的床位。他们要她脱下穆希达巴德丝绸的莎丽,换上一件棉布花袍。袍子短得只到膝盖,让她有一点点害臊。一位护士主动帮忙把莎丽折叠起来,可是长达六码的莎丽滑溜溜的不好收拾,她终于有些气恼,便胡乱塞进了阿西玛的蓝灰色衣箱里。阿西玛的接生大夫阿希列医生,是一位瘦瘦高高、相当精神的男人,长得有点像蒙巴顿勋爵,两鬓漂亮的浅棕色头发整齐地往后梳着。他过来查看一下进展。胎头位置很正,已经开始下降了。他说还在早期产程,只开了三厘米,宫颈刚开始软化。“你说‘开了’,是什么意思啊?”她问道。于是阿希列医生并起两根手指,然后张开,向她解释为了让婴儿娩出,她的身体所必须经历的不可思议的过程。阿希列医生告诉她,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她又是第一次怀孕,分娩可能需要二十四个小时,说不定更长一些。她找寻艾修克的脸,而他已经退到医生拉起来的帘子外头去了。“我等会儿再来。”艾修克用孟加拉语跟她说了声。接着一个护士插话道:“不用担心,甘古利先生,还早着呢。她就交给我们了。”(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