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河之诺 右玉精神英雄谱

山河之诺 右玉精神英雄谱

  • 字数: 3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岳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郭虎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785989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书写了张荣怀、王矩坤、马禄元、庞汉杰、高厚、赵向东、王占峰、韩祥、张一、尹小秃、李云生、毛永宽等一批托举起右玉精神的造林英雄。作品用生动翔实的故事记录了这批造林英雄久久为功、植树造林、矢志不渝、改天换地的感人事迹。
作者简介
郭虎,1963年生,山西省右玉县人。中国作协会员,朔州市作协副主席,右玉县文联主席。出版诗集《花谢花飞》<北以北》,报告文学《山河之诺:右玉精神英雄谱》等。
目录
引言
第一章沙尘里打捞初心
第二章三战黄沙洼
第三章"树书记"的故事
第四章斗士与仁者
第五章托举"禹王杯"
第六章坟前,那28棵白杨
第七章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八章"野人"王占峰
第九章创业水磨沟
第十章生前甘为孺子牛
第十一章九字之志
第十二章马头山上一棵松
第十三章大学之道
第十四章树木更树人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沙尘里打捞初心 1 明朝的时候,有个操着河南口音的大同巡抚,他叫王越。王越经常带领军队途经右玉去猎杀北方的敌人,但右玉的风沙太大了,让王越和其部属苦不堪言。别看王越是武将出身,写诗也很在行,他写了一首《关外吟》描述他眼中的右玉——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 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 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 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王越吟诗的时候,嘴里一定啐着硌牙的沙子。 《朔平府志》是清雍正年间朔平知府刘士铭撰写的一本方志,他对右玉的大风同样深有感触,他写道:“每遇大风,昼晦如夜,人物咫尺不辨,禾苗被拔,房屋多摧,牲畜亦伤……” 刘士铭落笔时,手一定在微微发抖,在他耳边,是一片风声鹤唳。 时间一晃就到了民国。民国的右玉是怎样一番雪虐风饕的景象,今人已无从考量,但从有限的文字记载里,我还是触摸到席卷右玉的沙尘暴摧枯拉朽般的颤栗。那经久不息的大风,裹挟着漫天沙砾与尘土,蜂拥而至,让人由不得想起世界末日。这样的大风一刮就是大半年。大风起兮,黄尘蔽日, 沙飞石走……老人们说,人在路上走着走着就会被大风掀一溜跟斗。 在威远堡的十字街口,我看到几个豁牙漏齿的老人蹲在一家杂货铺的门口,张开黑洞洞的嘴巴,你一句,我一句,说一首顺口溜: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 十山九秃头,洪水遍地流。 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 立夏不起尘,起尘活埋人。 20 世纪50 年代出生的李建堂,曾担任过县交通局副局长。 李建堂的老家在新城镇的马官屯。他记得,小时候经常去西城畔的沙丘上溜坡,人蹲在沙丘顶部,屁股底下搁一块木板,双脚刚一发力,人就随着木板向沙丘下飞速滑去,耳畔挂着呼呼的风声,他觉得天地都颠倒了。 但是有一天,李建堂和伙伴们刚刚爬上沙丘,就看到西北方的天空暗淡下来,滚滚黄尘如浪如山,发出一阵隆隆的兽吼。眨眼的工夫,沙尘滚涌到眼前,他们来不及躲藏,忽地一下被卷下土坡。慌乱间爬起,再想辨认回家的方向已不可能。风推人走,人仗风势,李建堂竟被突如其来的大风刮到相隔十里远的舅舅家! 惊魂未定的李建堂躺在舅舅的火炕上,半天都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夜里,黄风拱着屋门噼啪作响,院里的猪栏被吹倒了,野狼趁着风势闯进院里,去叼猪。猪在狂风中一声声惨叫,全家人抱着脑袋一声不吭,没有一个人敢出去撵狼。其实他们即使有这个胆量,也未必能够打得开房门,风把屋门封死了。 风势渐渐减弱,舅舅弓着脊背出去看猪,李建堂没有看见舅舅返回来, 却听见舅舅在院子里嗷嗷地哭开了。家里人都知道,那头养了多半年的猪, 到底让狗日的狼给叼跑了,那可是他们家几乎一年的柴米油盐啊。 李建堂后来对他母亲讲,因为猪叫狼给叼走了,舅舅一家人气得两天没吃饭。 家住在右卫镇北辛窑村的伊小秃老人,一提起右玉的风沙,就直摇头。 “说不得,说不得……” 说不得什么呢? 老人说,说曹操,曹操就要到,以前一提刮大风, 那风就来了,好像一直待在家门口等你说哩。 老人说,合作社那会儿,北辛窑四周都是沙地,六沟四洼两边坡,放眼不见树几棵,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刮起拉骆驼风,在家里都要点上油灯,立夏到小满,刮起戳扒风,一刮就是七八天。 老人当村支书那阵儿,领着社员到田里种山药,头一天下完种,夜里刮了一场风,第二天到田里一看,风早把埋进地里的山药籽刮跑了。没办法,只好重新下种。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发生,每年都要种上好几回。 据我的父亲郭文秀回忆,为了避免种子被大风卷走, 老一辈的村人往往在下种的时候,专门派人站在风头上挡风。他们把向日葵杆子掏空,粗头迎天,细头向地, 再把细头削成马蹄形,插进翻松后的土壤里,种子顺着葵花杆的空筒植入泥土。这种方法,是大自然倒逼农耕文明的一次改良。 右玉地域宽广,1949 年全县耕地达101.4 万亩,人均耕地达23 亩。但由于土壤严重沙化,种的多是五谷杂粮,产量差强人意,好一点的耕地可收五六十斤,差一点的耕地仅有二三十斤,有时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收获的粮食不够种子的成本。难怪老右玉人嘴里常念叨: 春种一坡,秋收一瓮,除去籽种,够吃一顿。我们的父辈就是这样勒紧裤腰带,一步一步饥肠辘辘地走过来的。风沙陪伴着一代代右玉人成长,随便问一个土生土长的右玉人,他们都会把黄风和黄沙当成生命中最壮烈也最为常见的风景。加之天灾人祸, 战事频仍,右玉人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甚至饿殍载道的惨状屡见不鲜,饥荒成为右玉历史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这是右玉千百年来的历史之殇,是旧中国烙在右玉先民灵魂深处的疮痍。这样的伤痛如影随形,附着在右玉的每一块肌肤之上,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9 年;这样的伤痛如鲠在喉,成为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