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文人小品十五家

现代文人小品十五家

  • 字数: 2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 作者: 施龙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73198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现代文人小品十五家》是扬州大学文学院“大学生通识精品课程”项目成果之一。现代文人小品经历了晚清民初的缓冲期、从1920年代初中期到1930年代初中期的鼎盛期和1940年代的衰变期三个阶段。本书选取了十五位在现代文坛上各种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散文作家,如鲁迅、郁达夫、林语堂、叶圣陶等,并结合时代影响、作家思想倾向和艺术情趣,深入浅出地对各家小品文进行了评析,多有独到的见解。该书有助于读者了解现代文人小品这一散文创作支系。
作者简介
施龙,1979年生,现供职于扬州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思潮,近来关注自媒体写作问题和散文文体问题。
目录
绪论
一、“现代”与“文人”的现代转型
二、小品文与本土文化传统
三、现代文人小品及其源流
第一吴稚晖与游戏文章
第二刘半农的“浅”与陈源的“清”
第三鲁迅的魏晋文章
第四周作人的“文抄公”体随笔
第五俞平伯典雅小品
第六废名文章
一境界:修养化为文章
二、风情:“情生文”与“文生情”
三、风格:“隔”的个人笔调
第七郁达夫游记
第八林语堂小品文及其幽默笔调
……
摘要
     晚清民初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时代,“新”与“旧”杂糅,“常”与“变”错综,就文化来说,传统文人色彩与现代文人意识的混杂不可避免。可以看到的是,不管是上层的士大夫还是底层的士子,他们都处于这个历史的夹缝之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思想趋新而情趣依旧的文化审美惯性,创作中雅俗歧出并行的趋势尤为明显(这里所谓雅俗当然是就中国本土审美传统而言的):一方面,知识名流和通俗作者群中的无名小子,他们的教养、学殖、文章,都植根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零零散散、断断续续地接触西潮,在其时并无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反一正两方面的情形决定了晚清民初的文人整体上处于一种守旧而不甘、出新而又乏力的状态,这一特点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多有流露或曰表现。 应该承认,在晚清时期乃至民国成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散文的诸多文类和源自民间的各种散文文体,都是实用价值要超过审美价值,但二者之间的情形却颇有分别。传统散文文类的实用价值,非指可以准确反映社会人心的动态,而是指它们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时占据主流的上层文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所以在当时被认为是雅的,也就是美的;而民间散文文类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却可以准确、生动地表现人心流变,在当时被认为是俗的,不美。然而,公共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二者各自为政的情形。为扩大影响并拓展市场,文学期刊天然具有糅合雅俗的冲动,而读者趣味的形成本身就是自然趋于平均的过程,正因为这样,雅俗杂糅也就是传统和民间两种散文文类渐渐产生合流的趋势。 散文的士子传统和民间风格在新条件下产生互融的倾向,导致了一个最自然不过的结果,那就是相关作品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旧”形式与“新”内容之间的龃龉几乎都带有一种滑稽意味,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游戏文章。游戏文章大都是所谓文生情,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情趣在稍后遭到新文化人的批判并被湮没在历史的角落,但时至今日应该承认,文人趣味也是趣味之一种,只要不流于恶俗恶趣,无疑也值得认真对待。在晚清民初作家当中,李伯元、李涵秋、姚鸩雏实为其中翘楚,而吴稚晖则是这一文风的殿军。 李伯元(1867—1906,江苏武进人),报人、小说家。字宝嘉,别号南亭亭长。曾先后创办和主编《指南报》《游戏报》《世界繁华报》,辟有市井新闻、野史、诗词、楹联、灯谜、酒令、谭丛等栏目,基本是文人谐趣性质的。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邀主编《绣像小说》,小说而外,多登载讽刺文章。除《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等谴责小说、黑幕小说之外,著有杂著多种,其中就有不少随笔或杂记,最知名的为《南亭笔记》。 《南亭笔记》与《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一样,也是对晚清官场人情的讽刺,唯后者是热讽,具反讽格调,前者则多为冷嘲,有幽默之效。姑以两个例子为证。《南亭笔记》卷二载刚毅事数条。此人不学无术而又喜附庸风雅,遂闹出许多笑话,成为晚清官场上的笑柄。其中一条是: 刚毅初任山西巡抚,某太守上禀,条陈兴利除弊事宜。刚动笔加批,大为奖励,末句曰:“此可以为民公祖矣。”盖由民之父母脱胎而出也。 又记满洲某宗室事,曰: 某宗室素喜鼻烟,壶盖或珊瑚,或翡翠,灿然大备。宗室摩挲爱惜,较胜诸珍。宗室生四子,长子曰奕鼻,其二曰奕烟,其三曰奕壶,其四曰奕盖,合之则鼻烟壶盖也。李伯元在记叙此类事迹时,不避粗笨,不嫌哕唆,只是一板一眼地把事情原原本本地讲出来,平静超脱,一般在末尾稍稍加以点拨,文风可以当得冷幽默的评价。当然,李伯元许多时候并没有如此平静,所以火气经常进作锋芒,故若隐若现的隐忧与不乏锋芒的愤懑共存,所以讽刺风格也往往是冷嘲与热讽的杂糅了。不过,相较于小说的文字枝蔓过甚和“太着痕协”的讽刺,他的随笔可以说是婉而多讽了。 李伯元是由传统士子蜕变为新型文人的典型,因之而成为一个矛盾综合体:既有疏离于传统政治的快意,又有投身现代传媒的些许不甘;既有沉迷于文人谐趣的自我陶醉,又有适应世俗爱憎的机敏。吴趼人认为李伯元是“以痛哭流涕之笔,写喜笑怒骂之文”,其实道出了他身当乱世的精神苦恼:以此观之,李伯元那些寄情于文字的游戏作品中也不乏讽刺的机锋,而背后则是其喻世劝人的苦心。 如果说李伯元较多借鉴明清笔记,那么李涵秋则较多引入民间文体。李涵秋(1873—1923,江苏扬州人),小说家。名应漳,字涵秋,号韵花,别署沁香阁主。20岁中秀才,中年在多地为家庭教师,曾在扬州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任国文教师。1921年赴上海主编《小时报》,并为《时报》《晶报》《小说月报》《快活林》等报刊撰写小说,次年秋返回扬州,未几病逝。著有长短篇小说多种,最知名者为《广陵潮》(初名《过渡镜》),另有诗集、杂著多种。 P19-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