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研究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研究

  • 字数: 29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柯林霞
  • 出版日期: 2022-12-01
  • 商品条码: 978730823247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研究》从行政机构、司法机关和社会这三个角度为读者勾画出信用惩戒制度的概貌,揭示那些隐蔽在失信现象后面的内在机理,进而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的阐释奠定基础。笔者要在导言中简要讨论一下可能会引起争议的几个问题。一个是方法论上的基本问题,基于什么样的共同因素,可以把不同的法律事实连串起来,从而使得信用惩戒的概念得以建立。譬如债权体系将契约、侵权行为、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归在一起,虽然它们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但在形式上都足以导致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请求特定给付的法律后果,正如王泽鉴先生所言,“构成各种之债内在统一性的,乃其法律效果的相同性”。而在信用惩戒语境下,违约行为、违法行为以及其他不诚信行为又是基于何种因素被团结在一起的呢?为了解决这个模糊不清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解释,但目前似乎没有一种能够独立完成对信用惩戒的解释。那么,信用惩戒是如何达到效果的?为什么它只在现代大规模地产生,而在之前并没有鲜明地存在呢?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哪些法律事实可以进入信用惩戒体系,信用惩戒立法至少要对以上各种情况进行说明。二个问题是国家对知识产权领域信用问题进行强制和干预的正当理由是什么?更具体地说,传统上,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知识产权领域信用问题属于私法,本无争议,自主决定、自行负责,知识产权领域信用问题无法以强制或拘束为内容,而强制和拘束正是公法的特色,但国家仍有保障私法发挥正常功能的义务,并排除个人对契约自由的滥用,失信现象里潜伏着可怕的恶行,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立法就是要对知识产权失信行为进行管制,而且管制的形式是惩戒。私法一度无法解决的知识产权领域信用问题,开始借助公法手段来解决,这可能造成传统私法领域秩序的变动,这种变动是否会引起“涟漪效应”又是另一个问题。三个问题是公众谴责信用惩戒应用于一些不适当的领域,至于那些领域为什么不适当,又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信用惩戒的边界是如何确定下来的呢?对比言论自由的边界被确定下来的艰辛过程,信用惩戒机制又如何筑起自己的篱笆呢?更具体来说,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是待解的疑团。本杰明·N.卡多佐大法官说,“阐明法律的目的,这是一本专著的任务”,笔者也不希望最终这本书被抨击是因为涉足了学界还有争议的领域,但对这些争议又提供不出任何有意义的指引。
作者简介
柯林霞,南通大学法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与公共政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数篇论文,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信用惩戒概述
第一节 信用惩戒的含义
第二节 信用惩戒的分类
第三节 信用惩戒的演进及其特征
第四节 信用惩戒的范围、功能和内容

第二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三大类型
第一节 以行政为主导的信用惩戒
第二节 以司法为主导的信用惩戒
第三节 以社会为主导的信用惩戒
第四节 三大类型信用惩戒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标的——知识产权失信行为
第一节 知识产权失信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 知识产权失信行为的内涵
第三节 知识产权失信行为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失信行为

第四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嬗变——联合惩戒的引入
第一节 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的概况
第二节 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的意义
第三节 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的特征
第四节 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的内容
第五节 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的依据

第五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社会公共秩序
第二节 任何人不得因失信行为获利
第三节 社会正义
第四节 经济竞争

第六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适用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制度发展脉络
第二节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法律和政策依据
第三节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适用的现实考察
第四节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七章 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域外经验
第一节 国际知识产权条约对不诚信行为的规制措施
第二节 域外知识产权法中的信用惩戒规则
第三节 域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实践
第四节 中外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的差异

第八章 我国知识产权领域信用惩戒制度的完善建议
第一节 实体规则层面的完善建议
第二节 程序规则层面的完善建议
第三节 配套制度层面的完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