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闪电战的胜利
闪电战(Blitzkrieg)是个德语词汇,不过在1939年前德国军队并不知道这个词。这是西方新闻记者的杜撰,他们使用这个词来让读者知道,在三周时间内,德国在与装备不良、数量又少的波兰军队进行陆战、空战时,在速度和破坏性方面的某些特性。然而,正如德国将军们自己欣然承认的,波兰战役并非是对军队战斗力的公平测试。尽管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纳粹德国国防军比不上旧的帝国军队——这种看法使希特勒在11月5日召开的帝国总理府(Reich Charreellery)会议上对总司令瓦尔特·冯·布劳希奇(Walther yon Brauchitsch)将军大发雷霆——行动缓慢的波兰步兵师根本敌不过古德里安(Guderian)和克莱斯特(Kleist)的机械化先头部队。闪电战恰当地描述了波兰遭遇的战事。
那么,闪电战会对西方有效吗?直到10月份,希特勒一直希望,闪电战会说服法国和英国接受他在波兰取得的胜利;但是法国和英国分别于10月10日和12日拒绝了希特勒于10月6日在德国国会所做的演讲中提出的和平设想。这种拒绝让希特勒认为,德国必须再次发动战争。希特勒的野心是,至少要击败法国,法国的失败也许会劝服英国提出个别条款,让英国的海上帝国开始适应德国的陆上帝国,希特勒作为昔日多瑙河大陆帝国的国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不切实际地如此期盼着。9月12日,希特勒告诉陆军副官鲁道夫·施蒙特(Rudolf Schmundt),他相信法国很快就会被攻克,然后英国会来谈判;9月27日,希特勒通知三军总司令,打算马上在西线发动进攻;10月9日,甚至在法国和英国拒绝他的和平方案前,希特勒已经发布第6号元首指令(Fuhrer Directive No.6),准备发动西线攻势。
在所附的备忘录中,他谴责法国和英国自1648年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以来分裂德国,致使德国力量衰落。希特勒在备忘录里还宣称,“为了给德国人的扩张留有空间,削弱西方强国的优势”是最重要的。第6号元首指令还描述了如何去削弱西方强国:
计划发动一场进攻……跨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而且必须尽早发起进攻,因为任何进一步的拖延将会……承担比利时、也许还有荷兰放弃中立的结果,这对同盟国有利。进攻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打败法国军队,以及站在法国一边的同盟国军队,同时在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获取尽可能多的土地,作为与英国顺利进行海空作战的基地,也作为经济地位至关重要的鲁尔区的巨大防护区。
进攻计划的代号是“黄色方案”(Fall Gelb),由德意志国防军陆军部队的优选指挥机构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详细设计。希特勒作为优选统帅拟订主要的战略目标,他并不亲自参与作战技巧方面的事宜。尽管如此,希特勒对“黄色方案”将要取得的战果仍有着坚定的想法,即使这想法尚不清晰。这将会造成错综复杂的战略局面,使元首和军队在未来5个月里发生争执。从历史观点来说,德国军队和之前的普鲁士军队常常遵循一种假定,即国家元首也是军事首领——统帅(Feldherr)。然而,自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亲自率领他的士兵们对抗沙皇的军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真正作为国家元首干预将军们的计划以来,再没有这样的情况。1870年和1914年德国与法国两次交战之初,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和威廉二世(Kaisers Wilhelm I and II)都把宫廷迁到军队司令部;但是,他们后来都把军事行动的具体指挥权转交给他们的司令——依次为毛奇家族(the Moltkes)、法金汉(Falkenhayn)和兴登堡(Hindenburg)。如果继任的司令们赞同希特勒所设想的重建后的德国陆军和空军能够取得的成就,希特勒也许也会这样做;但是,总司令布劳希奇对此表示怀疑,他是巴伐利亚参谋学院(Bavarian General Staff Academy)教育的产物,人们普遍认为该学院毕业生在思想上比普鲁士军事学院(Prussian Kriegsakademie)的毕业生更加灵活。然而,他的作战经历是,他曾是一名在西线按部就班工作的参谋;他开始服役的军种是炮兵,也受按部就班思想的支配;他是虔诚的全国路德教会(State Lutheran Church)的信徒,因此,他对希特勒残忍的国内外统治哲学感到畏缩,不过也不至于反对这种哲学,进而挑衅相关的权力机构。结果,他为“黄色方案”提出一种模式,正如他在别处所承认的,这种模式把对法国发动决定性攻势推延到1942年。10月19日,他概述了他的计划,即把英国远征军(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和法国军队分开,并且取得比利时战场的胜利,这将为德国空军和海军针对英国的军事行动提供机场和北海港口,但是这不会立即取得胜利。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