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叶芝(真人与假面)(精)

叶芝(真人与假面)(精)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作者: (美)理查德·艾尔曼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278603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85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理查德·艾尔曼是美国著名学者、文学批评家,凭借三部重磅传记《叶芝:真人与假面》《乔伊斯传》和《王尔德传》跻身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巨擘之列。其中,初版于1948年的《叶芝:真人与假面》是其成名作,材料丰富,功力十足,字里行间更透着一股可贵的学术朝气,是为其学问生涯奠定基调的作品,也是关于叶芝的传记类作品中获得学界一致认可的权威之作。在这本广受赞誉的文学研究经典中,艾尔曼以挥洒的文笔、广博的眼界和深厚的学养探索了大诗人叶芝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揭开了他的一张张假面——神秘学者叶芝,爱尔兰自由邦参议员叶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叶芝,耽于感官享受的老年叶芝。 中译本根据1979年修订新版译出。
作者简介
理查德.埃尔曼1918年生于密歇根州海兰帕克。曾在耶鲁和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就学,任教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西北大学、埃默里大学、芝加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和牛津大学。在撰写《詹姆斯.乔伊斯传》之前,他还撰著了《叶芝:真人与假面》和《叶芝的身份》。
目录
前言
1979年版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父与子
第三章 序曲
第四章 云与沫
第五章 与“唯物主义者”的斗争
第六章 罗巴蒂斯与阿赫恩:硬币的两面
第七章 迈克尔?罗巴蒂斯,以及金色黎明
第八章 欧文?阿赫恩,以及民族主义者
第九章 寻求统一
第十章 风格的形成
第十一章 青春的结束
第十二章 新的分裂
第十三章 精神与物质:走向和谐
第十四章 一切都变了,无可挽回
第十五章 隐秘的叶芝主义:梦境之花
第十六章 航向拜占庭
第十七章 真正掌握自然之物
第十八章 现实
第十九章 结语
注释体例
原版索引
摘要
     第二章 父与子 除了被怒火或情感吞没之时,一个赤诚的人总是不得不与自己搏斗。他有太多想法需要形成,却得不到帮助和导引,只有依靠自己的良知;然而,在犹如迷宫的黑暗洞穴中,良知只不过是一点微光。 J.B.叶芝《早年回忆》 I.从教区牧师之家到画室 在三代人的时间里,叶芝家族的历史呈现出一种辩证式的发展过程。牧师威廉·巴特勒·叶芝(1806—1862)是一位极为正统的爱尔兰教会牧师。他的长子约翰·巴特勒·叶芝(1839—1922)成长为一个的怀疑论者。第三代的长子——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1939)——则在上述正题与反题之外建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信念,介于祖父的正统信仰和父亲的非正统怀疑主义之间。 关于那位牧师我们所知甚少。尽管受到朋友们的劝说,他却从未将自己的布道词付梓,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学遗迹。据说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们也知道他拥有杰出的朋友,例如爱尔兰议会党主席帕内尔的前任、天才却脾气古怪的律师艾萨克·巴特(Isaac Butt)。这位牧师叶芝先生的父亲是爱尔兰西部斯莱戈郡(Sligo)德拉姆克利夫(Dmmcliff’)的教区牧师,小时候由父亲教育,后来进入圣三一学院,并领受圣职。他成为唐郡(Down)富庶繁荣的塔利里什(Tullylish)的教区牧师。他的教民们因为他的虔诚高尚而尊重爱戴他,会讲述他在一次霍乱疫情中冒着生命危险看望和安慰垂死者的故事。 从我们掌握的关于这位牧师的不多事实中,我们可以挑出一些与叶芝家族的智识历史相关的内容。这一时期,新教牧师们——尤其是那些更具智识者——正在反抗十八世纪的自然神论倾向,寻求在自己的宗教中注入更多情感。与长老会一样,爱尔兰教会里的年轻成员已经转向了福音派。他们重视教民个体,不断鼓励他们审视自己信仰的本质,让虔信成为他们生命中常在的力量。牧师叶芝先生自己的信条基于巴特勒《类比》中的理性原则,却按照福音派的方式布道。然而,他的儿子称他的福音主义为“端正的”,很可能不失为一种准确的描述。在其热忱的正统宗教观念之外,这位教区牧师的生活方式却颇为离经叛道。据说,当他刚从圣三一学院毕业,开始任职副牧师时,他在教区中以高超的技巧骑马,以致激怒了上司。后者给他写信,声称自己雇的是一名副牧师,“而不是一名骑师”。尽管受到正式的告诫,他仍拒绝放弃运动,乃至跳舞。他的放诞曾让他一天之内撕破了三条马裤——只因为他坚持要穿得够紧。后来还有一种真实性不明的传言,称他举行的酒会也相当出色。 鉴于他对自己的长子约翰有着强烈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再多讲一点关于这位不同寻常的教士的事。尽管他的教区位于阿尔斯特(Ulster),牧师叶芝先生却一直爱着自己生长的故乡德拉姆克利夫,也不曾忘怀他上大学时所在的都柏林。他心怀一种至今在爱尔兰仍然常见的偏见,不曾改变自己的“旧脑筋”,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北方人。事实上,他对贝尔法斯特尤其有一种深深的厌恶,并将这样的观念传给了儿子:作为工业化北方的首都,贝尔法斯特乃是一切思想罪孽的渊薮。 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这位教区牧师有许多理论。他相信父亲对他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智识成长是一种阻碍而非助力。不过他的妻子还是说服了他,让他担负起对自己长子的教育。然而,他的教育努力可悲地失败了。在其颇为有趣却并不连贯的自传片断《早年回忆》(Earty Memortes)中,约翰·巴特勒·叶芝提到:教区牧师先生曾在暴怒中掌掴他的脸,然后又与他握手,表示希望他并未受到伤害。 这场实验失败之后,约翰在九岁时被送到利物浦附近的克罗斯比(Crosby),进入埃玛·达文波特小姐(Miss Emma Davenport)管理的一所学校。此地的福音主义可不那么“端正”了。地狱被当成一条用来让孩子们守规矩的皮鞭。达文波特小姐确保学生们对地狱“靠前恐惧”,用《旧约》中上帝的报复来恐吓他们。孩子们睡觉时枕头下都塞着《圣经》,并且被要求早上一睁眼就要阅读它。“那是虔信的年纪,”约翰·巴特勒·叶芝在谈到生命中这段时光时说,“我相信《圣经》中的每个字都是上帝的话,都来自校长整日谈论的那位强大的神。” P10-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