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人类和资源支配的活动开始,管理的行为就自然出现,但管理作为一门系统性学科则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仍相当年轻,新理论不断涌现,旧理论被推翻或修正,许多管理知识仍有待发现和验证。事实上,在人类历史上,很少有一种专业知识兴起得像管理一样迅速,并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使得全球各国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型组织得以各自发挥其特定职能,各司其职。德鲁克提出,现代管理学是一种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组织以生命的、能动的器官;管理是一门学科,一种系统化的并到处适用的知识;同时管理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博雅之学。
一、工业革命时代的管理
19世纪初期,管理理论开始形成,这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的科学管理理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认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干什么,并使他用优选的方法去干”①。在泰勒看来,管理就是指挥他人用优选的方法去工作。他的管理理念让人们通过一定措施制止了各种形式的磨洋工,改变了人类工业化的进程。企业家亨利·福特(Henry Ford)因此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流水生产线,实现了机械化的大工业生产,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出现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资和高利润的局面。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令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对工业革命时代大部分技巧欠缺、不熟练和教育水平较低的工人来说,是颇为有效的。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把工人当作机器的附属物,过于注重规章制度、流程,不鼓励创新精神,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忽视工人的感受和意见,忽视人性的一面,只以工作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严重压抑了人的创造能力和潜能。福特曾感慨地说:“每次我要聘用的只是一双手,可结果却来了一个人。”福特的感慨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事实,就是当面对一个员工的时候,你面对的不是一个只知道执行制度和流程、毫无情感的机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智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只要你需要雇用员工来完成任务,就要顾及他的情感,就要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可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潜能。逼令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不容许有创新和丝毫错误,等于只雇用他的双手,让他做一台机器,甚至一颗螺丝钉。在现代社会中,要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创造力和能动性,我们还需要雇用他的大脑。
二、管理的新范式
20世纪中叶以来,所有组织面临一个共同的新挑战,就是知识工作者全面取代体力工作者,成为社会的支配阶层。彼得·德鲁克留意到这种新的社会现状,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nd Self-Control),奠定了其管理大师的地位,被尊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理论的核心是,虽然组织里每个人所做的贡献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努力必须朝着同一个方向,他们的贡献必须结合成一个整体,所有贡献都必须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使命。该概念的重要贡献就是使知识工作者能够以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取代专制支配式的管理。这样的自我控制是在不逾越道德规范、专业操守和不干扰组织延续性的边界下,自由决定每个人应该尽的职责。
接着,在1969年,德鲁克在世界性的“国际管理运动”讨论会上提交了一篇阐述其管理观点的论文,题为《管理的角色》。论文提出,在过去50年里,建立在管理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的主要假设正迅速变得不适当。有一些变得不再有效或已经过时;另外一些虽仍可用,但也迅速变得不充分。它们所涉及的管理不再是“主要的、支配的、普遍的职能和现实”,但大部分管理人士仍把传统的假设视为理所当然。德鲁克于是提出了管理的新范式④。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任何学科都需要有的基本假设,是一门学科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德鲁克提出了七项新假设。
P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