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学的故事 起源篇

科学的故事 起源篇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吴国盛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4844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新作 畅销书《科学的历程》《什么是科学》作者吴国盛教授新作,权威学术背景保证内容质量,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更加通俗易懂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知名科学哲学家范岱年等诸多学术大咖站台推荐学习科学史 ★重点标记 手绘地图 大量照片!亲切好懂的科学史书 作者亲赴希腊,拍摄大量承载希腊文明的照片,再现书中先哲的璀璨光芒 ★科学精神启蒙书 正本清源科学史,从根本上消除大众对科学的误解,帮助大家理解科学,认识科学 ★通俗易懂的科学启蒙读本 承载《什么是科学》和《科学的历程》精华内容,以故事为脉络,捋情科学起源史 ★从亚里士多德到柏拉图,通过故事解析希腊城邦文明孕育出科学的奥秘"
内容简介
“科学”是一个翻译过来的名字,英文Science。中国早期是把它翻译成“格致学”,取“格物致知”之意。日本有感于19世纪以来西方科学的分科化,取“分科之学”之意,把它译成“科学”。但,即使是在西方,Science一词最早出现在18世纪。而科学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就产生了。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进入古希腊的语境。因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科学为什么偏偏在古希腊诞生?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力学四大学科是怎么产生并且影响全世界的?科学并不是高深莫测,也不应该烧脑。相反,科学的故事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的故事,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北京大学理学学士(1983)、哲学硕士(198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1998),现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学史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馆长。 主要著作:《什么是科学》《时间的观念》《希腊空间概念》《技术哲学讲演录》《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
目录
前言
希腊城邦文明:科学的诞生地
米利都学派:寻求万物的始基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数即万物
柏拉图学园: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物性的科学
希腊数理天文学:古代科学的范本
结语
摘要
     “科学”不是“技术”。在人类文明目前,“科学”并不是遍地开花,而是孤枝独叶地生长了差不多两千年。直到近几百年,才枝繁叶茂,蔚为大观。 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科学在希腊城邦文明中诞生。前4世纪到后2世纪,在希腊化地区茁壮成长。托勒密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城,成了古代世界的科学中心。 罗马人仰慕希腊文化,但是本性尚武,不喜思辨。罗马士兵杀害了沉思中的阿基米德,但“从没有一个罗马人会死于沉思”。罗马帝国的强项是“法治”“武功”,而不是“科学”。征服了希腊人的罗马人,并没有传承希腊人的“科学”。“科学”在罗马受到冷落,逐渐式微。再说,西罗马帝国最后也被蛮族灭亡。 公元的头五个世纪,基督教在东西罗马帝国中冉冉升起,征服了罗马,征服了蛮族,形成了一个新的强势文明,兴起了一种以“信仰、天启、谦卑、怜悯、罪感”为特色的生活模式。基督教文明排斥了以“理性、好奇、乐观、天真、热情”为特色的希腊古典生活风格,使希腊科学在东西罗马逐渐边缘化,在蛮族统治的地区逐渐被遗忘。 8世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收留了希腊科学。本着“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也要去求取”的先知好学精神,伊斯兰世界系统翻译引进希腊科学著作,并且在数学、天文学、光学等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2世纪,在熬过了漫漫长夜的基督教欧洲,农业生产力极大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手工业和商业蓄势待动。十字军东征带回了遗失在伊斯兰世界的希腊科学,从阿拉伯文转译希腊科学典籍成为一时风尚。大翻译运动带动了学习希腊学术的热潮,大学应运而生。通过大学这种学术制度,希腊学术与基督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融会贯通,并且诞生了经院哲学这种融希腊一希伯来于一体的新型哲学思想,为近代科学铺平了道路。 14世纪,基督教唯名论运动风起云涌,与经院哲学一争高低,为近代科学引入崭新的“经验主义”视角。唯名论运动一方面削弱了希腊理性,另一方面以一种自我拆台的方式催生了人文主义。拜占庭的陷落,为拉丁欧洲带来了更多原汁原味的希腊科学文献。文艺复兴从希腊文直接翻译希腊科学文献,形成了亚里士多德一经院哲学与柏拉图一人文主义的对峙局面。 近代科学是希腊理性科学与基督教唯名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数学加实验”的科学方法论。科学革命以天文学为发端,以牛顿物理学的建立而告结束。以牛顿物理学为标准,化学、实验生理学纷纷创建了自己的“数学加实验”的研究方案。到了19世纪,物理学大厦逐渐建成,完成了各分支学科的大一统,化学、生理学实现了各自向物理学的有限还原。 近代科学也响应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要求,为优选效率地开发自然、征服自然提供理论基础。地理大发现以来日益兴盛的博物学(自然志,natural histor),)体现了近代科学的这个维度。博物学与数理实验科学相互竞争又相辅相成。 19世纪是近代科学开始大显神通的世纪,也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科学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科学开始了自己分科化、职业化、技术化、力量化的历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各自完成自己的学科化。“科学家”一词出现,表明科学共同体的出现。以电磁学转化为电力工业和电信工业、化学转化为化学工业、实验生理学转化为实验医学为标志,科学开始了全方位的技术化进程,并且开始转化为巨大的、靠前的生产力。科学开始成为第一生产力。技术开始告别传统的手工技艺,成为“应用科学”。 科学化技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力和市场化的原始动力及最后保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全球化,很快征服了整个世界。科学因而也开始向全球传播和扩散。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民族、更多的地域加入了科学知识生产的队伍中,科学重心也随之而变迁。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重心是意大利,那里诞生了伽利略这样的大家。此后,科学革命时期的科学重心是英国,那里出现了波义耳、胡克、牛顿这样的科学巨人。18世纪经过启蒙运动之后,法国成为科学重心,拉瓦锡、拉格朗日、拉普拉斯、拉马克、布丰、居维叶,一时星光灿烂、风头无两。19世纪,德国后来居上,引领了以内燃机和电力电信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朝。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明朝末年,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但是没有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由于教案不断,清朝政府不胜其烦,勒令传教士西归,第一次西学东渐无疾而终。这次历史遭遇充分证实了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没有科学,是因为按照她自己的价值标准,她毫不需要。”直到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才再次成为时代的主题。 纵观科学的历史,是一部在希腊诞生,在罗马边缘化,在中世纪被遗忘,在伊斯兰世界被继承,在近代早期的欧洲被复兴和重建,在19世纪被力量化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交集。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