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妆容之美
字数: 1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李芽,陈诗宇
出版日期: 2021-07-01
商品条码: 9787535694638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92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1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专业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李芽与《国家宝藏》服饰顾问陈诗宇共同撰写 ★独到性 29组古代妆容复原,历时一年多拍摄,完整呈现至美中国妆 ★知识性 逾150幅文物插图,以文献图像为基础,以古代文物为佐证,系统梳理中国妆容史,看见中国历代文化和审美流变 ★话题性 影视剧、综艺节目参考,花木兰的鹅黄、杨贵妃的面魇、萧太后的姑姑冠、慈禧的一耳三钳,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出处 ★通俗性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潮流与古妆的相遇,亲手制作的古代妆品,轻松读懂中国妆容之美"
内容简介
从史前到清,中国女性为谁化妆,如何化妆? 《中国妆容之美》以古画、雕塑、壁画为入口,以诗文典籍为辅助,展示中国古代妆容细节,探讨历代女性地位与东方审美,同时以数十组真实妆容复原图,再现中国历代女性妆容之美。 该书从夏商周的文身起笔,历数素妆风行的周代、彩妆肇始的秦代、审美成型的两汉、自在灵动的南北朝、盛世华丽的唐朝、回归素朴的宋朝、少数民族风情的辽元、端庄的明、花样的清,不仅在细节处点明历代女性妆容的要点,也从侧面呈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风貌和审美思潮的变迁。 本书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妆容史,更是一部独到的中国妆容图谱。两位作者发起中国古代妆容复原项目,邀请造型、化妆、摄影专家和模特,共同完成了了中国历代女性妆容复原。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滥觞
史前至商:文身与绘身
古人为何绘身、文身?
文面的传承与演化
周:南北各异
中原:素妆风行
南楚:渲杂丹黄
周代女子的化妆术与化妆品
秦:彩妆之始
秦始皇:中国彩妆的推动者
象征地位的发式?
《齐名要术》记载的古代妆粉制作方法
第二章 成型
汉:审美成型
西汉:由简约素朴走向大气磅礴
东汉:庄重与纤柔之美并存
魏晋南北朝 :美而自在
文献层面的彩妆高峰时代
佛教东传带来的异域审美
北魏《齐民要术》:最早介绍古妆品配方的典籍
《天工开物》记载的“胡粉”制作方法
《齐民要求》记载的“紫粉”制作方法
第三章 鼎盛
初唐:从简约保守转向华丽绽放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步入开放的高宗朝
武周:盛妆华丽绽放
盛唐:贵妃的红妆时代
开元初:新君即位后的简朴收敛
初入两京:精致“开元样”形成
入宫册妃:步入浓烈的红妆时代
中唐:时世险妆束
怪异时世妆层出不穷
广插钗梳之风的盛行
晚唐、五代:西州狂花与素雅汉装的两级分化
满面花子贴纵横与洗尽铅华归本真
云髻蓬松承繁饰与花钗成排绕髻插
第四章 转型
宋:回归素朴
北宋:淡雅的妆面与精致的头面
南宋:素雅白妆与泪妆
辽、元:少数民族风情
面涂金黄的契丹贵妇
一字平眉的元代蒙古皇后
珠光宝气与简单发型
《事林广记》记载的“画眉集香圆”制作方法
《事林广记》记载的“玉女桃花粉”制作方法
第五章 融合
明:端庄典雅
端庄的命妇妆扮
华丽的侍女妆扮
牌坊要大,金莲要小
清:满汉交融
由素颜走向西化的清宫装扮
脚重于头的汉妆女子
妆品发展
嗜妆极则慈禧太后
《外台秘要》记载的“崔氏造燕脂法”
《老佛爷用药底簿》记载的“加味香肥皂”制作方法
附录 中国古代妆容研究的三种路径
后记
摘要
论中国古代权势优选的女性,不可不提武则天。自入宫到退位,武则天历经初唐至盛唐,近七十年里,随着整体国力、经济、文化风气甚至气候等各种因素的改变,这一段时间的宫廷装束,不管是整体审美,还是妆面、发型、首饰、服装,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质朴简约发展 到华丽浓艳。作为一位最终登上帝国政坛很好的女性,武则天对当世时尚也有强大的影响力。 从简约的旧朝遗韵开始 武则天生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四岁时入宫,当了十二年才人,太宗去世后随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感业寺为尼。贞观距唐代开国不远,女装风格与北朝后期、隋类似,崇尚纤细的身形,妆饰相对保守、简单,尚未形成夸张浓烈的风格。此时的宫中嫔妃,应该多妆面浅淡,略施粉黛,朴素而清秀,梳着高髻,身穿大袖襦衫,束着裙腰极高的长裙;而身份较一般的女性,则可能更多穿着窄袖衫子和间裙,发型以各种鬟髻为主。 正所谓“红衫窄裹小撷臂”,初唐女性上衣多为交领或圆领襦衫,日常一般穿着窄袖短衫子,裙腰位置也极高,甚至束至胸上腋下,几近领口。宫女、婢女在室外行走或劳作时,还会在腰胯部束带,将裙摆收高以便于行事。普通发型仍有浓郁的隋风,鬓发收拢服帖,头顶则以低矮的层叠盘绕型发髻为主,或盘绕成单髻,或带鬟双髻。面妆多是浅淡的白妆,眉形也或纤细或短小,唇色淡雅、唇形小巧,整体呈现收敛、含蓄的状态。反映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故事的《步辇图》中,宫人正是如此打扮。 高髻之风已经出现。宫中贵妇喜好挽发后收拢至脑后,再自下翻转 而上成髻,或即文献所称的“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这种高髻出现之后,很快自上而下流行至民间。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征调数万民夫修建洛阳宫,直言敢谏的中牟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坚决反对,还特别提到一句“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说民间风行高髻,就是因为宫里嫔妃们所起的不良带头作用。太宗听后勃然大怒,认为皇甫德参的指责接近是毁谤,耍性子说:“难道要我大唐宫中嫔妃都没有头发,你才满意吗?”(此人欲使宫人无发,乃称其意!)后来在魏征的劝谏下,太宗平息怒火,还对皇甫德参进行了赏赐。 虽然被批评了,高髻之风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发型一直延续到盛唐以后,成为唐代女性发型中地位较高的一种,初盛唐壁画、陶俑中的仕女为首者往往都头梳高大发髻,有如刀形,我们现在也将其称为“刀髻”或“单刀半翻髻”。这在贞观时期京畿一代的墓葬壁画、陶俑中非常常见,比如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礼泉昭陵杨温墓里的侍女,前四位便头梳高髻。还有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的段元哲墓、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郑乹意夫妇墓、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的昭陵长乐公主墓、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的昭陵李思摩墓中,也可以看到类似发型。高髻可以说是唐代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发型。 在首饰、妆面的流行上,唐代整体呈现由简及繁,组合数量由少至多的大趋势。初唐的妆面和首饰相当简单。几乎看不到太夸张繁复的妆面,多柳叶细眉,浅施薄粉,轻点朱唇,少有首饰。早期首饰以小尺寸的简单的簪、钗为主。简单的直簪、扁簪可供基本的固髻使用,常见的插法为一支横簪插于发髻底座。花头簪仅见于少数几例宫廷贵妇,插戴数目一般也仅为一两对,比如湖北安陆王子山贞观时期的唐吴王妃杨氏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簪,以花丝做出两朵簪首,其中一支簪首为五瓣花形外框,框内用金丝掐出缠枝花卉鹦鹉纹,应是当时的少数宫廷样式。 钗式也非常简约,多见钗脚较短、股距略宽的小折股钗,长度仅有数寸。如西安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李静训墓出土的三件白玉钗,一大二小,钗梁内直外弧,钗股长仅七八厘米,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顶。由于插戴后钗首露出部分有限,有时仅在钗梁部分使用较贵重的材质,安装在其他金属材质制成的钗股上。初唐壁画、陶俑里的仕女,发型不论是盘发的高髻还是普通小髻,仔细分辨都常可在发髻基座看到微微露出一段U形钗首,通常左右对插以固定发髻,如陕西礼泉昭陵杨温墓、段蕳璧墓的壁画所描绘。少女所梳的双鬟髻上也会各插一支折股钗,如湖北武汉岳家嘴隋墓陶俑插戴的样子。 步入开放的高宗朝 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武则天再度入宫,之后被封为二品昭仪,开始一步步确立自己在宫中的地位,登上皇后之位。这时唐代女性形象的风格也开始悄然变化,崇尚的身形从纤细瘦弱转为更加挺拔,风气渐开放,妆面也往复杂化发展。 初唐位置极高的裙腰此时开始略往下移至胸,露乳的程度增大,但依然紧束,下摆宽阔。上衣的袖口和衣缘有时装饰一条较宽的花锦边。对于唐代前期这种紧束胸腰的细腰审美倾向,初唐诗文中也常有描绘,如僧人法宣《和赵王观妓》中的“城中画广黛,宫里束纤腰”和刘希夷《公子行》的“愿作轻罗着细腰”。 发髻的种类和形态变得更为丰富,除了更加饱满高大的半翻髻外,各种各样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