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作者: 于漪
  • 出版日期: 200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441503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07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于漪自述的回忆录,记录了从少年青年求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以及从教50多年以来的教育生涯。当班主任当语文老师当校长当人民代表当市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于老师都以”一身正气,为人师表”作为律己育人的座右铭,终年孜孜以求,为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作者语言流畅,文笔生动,全书分21篇,围绕专题时而娓娓叙述,再现了当年的情景;时而又夹叙夹议,重申了自己的教育观点。另有三十多张照片穿插其中,增添了全书的画面感,也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于漪,女,江苏镇江人。1929年2月7日生,曾毕业于镇江中学,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现年79岁。  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  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多次被评为上海市优选教育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及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全国优选工作者。
目录
奋斗才能生存
幼小心灵的震动
求学的艰辛与欢乐
永恒的怀念
初遭疾病的磨难
“放卫星”的闹剧
“门”在哪儿
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
用语言“粘”住学生
飞来的“机遇”
灵魂洗礼
拷问感情与责任
我也是学生
意外的惊喜,清醒的定位
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
多彩活动催我长
人民代表为人民
……
摘要
     奋斗才能生存 1944年夏,酷暑。肺结核菌终于嚣张地夺走了年仅三十多岁的父亲的生命。白发人祖父呆滞,茫然,母亲哭得泪人儿一般,我们姐弟五人跟着母亲嚎哭着,家里阴云密布,天塌下来了。 从日寇铁蹄蹂躏我大好河山以来,父亲因带领我们逃难,只能间或做点小生意,但屡做屡赔,囊中羞涩,家境惨淡。然而,他毕竟是个中年人,担着这个家。他撒手而去,家中老的老,小的小,何以为生?姐弟中,我优选,妹妹才一岁,母亲是半文盲,识几个字,勉强能写封简单的信,无能力养家活口,真是前途渺茫。 父亲的丧事草率办完,家里就商量孩子上学的事。那年,我初中毕业,要不要继续升学,意见不一,求学,不求学,形成拉锯之势。祖父认为女孩有点文化就可以了,家里那么困难,还读什么书,反正将来都是人家的人。母亲从自身的无能为力担当家庭生计的教训出发,期望我能在经济上自力更生,并帮助带领弟妹,虽不敢顶撞祖父,但总反复讲继续求学的重要。再说,我才十五岁,没办法找活干,更没有门路,伯伯、叔叔、大姨、小姨,一个没有,有个舅舅也患肺病,早已离世。我当然死活要求读书,学点求生的本领。最后,祖父作了让步,只要家里不要负担,可以继续求学。 天无绝人之路。正好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到镇江招考新生,招收的人很少,我幸运地被录取。不仅不要交学费,生活费也全给包了。我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兴奋,高兴,打心底里感谢母亲。 我喜形于色,母亲可不是如此。我一个女孩儿家只身赴苏州求学,举目无亲,她又担心了。于是,反反复复叮嘱我:要活,就要靠自己努力,自己吃苦;凡事,都要动脑子想想,要自己管住自己,不能心血来潮;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人要有德行,宁可刻苦自己,也不能亏待他人……反反复复地说,简直像语录一样,镌刻在我的心中。 其实,何止我一人为求学而奋斗!奋斗是我们姐弟五人的生命线,只有奋斗,才能生存,只有奋斗,才能改变孤儿寡母的命运——这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勤奋学习,刻苦自励,真诚待人,成为我们姐弟力求上进的做人准则。大弟于渤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保谦公奖学金,全国一解放,又考取浙江大学公费奖学金,完成了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业。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学科的教学,教授,带教研究生,是能源部电力工程类教学委员会委员,任《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的《电力技术基础卷》主编。二弟于洗由于品学兼优,就读高中时就被调到团市委任学校工作部副部长,后又被选送到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深造,边学习边工作,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地质学方面课程和地质学史方面的科研,教授。重视课外实践,主编《中外有名山川湖泊辞典》,填补了我国地理学方面的空白。先后任北京大学组织部长、副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受教育部委托,从事高等教育史的研究与编写。三弟于渌因品学兼优、成绩优异,高中毕业由国家公费送往苏联哈尔科夫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回国后,先后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是交叉学科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79年—1981年,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访问学者,1986年—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意大利政府合办的国际物理中心负责凝聚态物理部工作,成绩卓著。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小妹于涟,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后调回母校任教,先后任畜牧兽医系副主任,动物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持并完成研究课题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有两个研究项目在全国属领先地位。多次被评为浙江省和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选工作者。调任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后,仍坚持带教硕士生、博士生。 五姐弟在家乡接受了爱祖国爱民族爱家乡的人生第一课的教育,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离开家乡时都是年少稚气的学生,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基本上实现了各自的追求。支撑我们的是奋斗精神,爱国情怀,发自内心的感恩。 每个人都很忙,两个人见面,三个人见面,已是了不起的乐事,五个人聚首已是几十年前。但只要碰到,总离不开这几个话题:一是不解放,就没有我们于氏姐弟的今天。人民养育了我们,国家培养了我们,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亲戚、朋友、同行给我们以关爱和支持,在别人撒播的恩泽中成长,只有竭尽毕生精力才能报效一二。二是母训不可违,在任何条件下,顺境,逆境,外物引诱,都要坚持立身,讲究德行。我是中学教师,他们都是教授、研究员,要讲究师德、科学道德。做人有基本准则,贪欲最为可怕,吞噬人性,如果人德都没有,还谈什么师德?三是低调,工作竭尽全力是本分,个人无论是天分、学识、才能,都是极其有限的,离开了大家,一事无成。为此,从不谈自己的工作成绩,从不自我吹嘘,自我摆动。吹,摆,不仅是无聊,小家子气,而且会目中无人,飘飘然,裹足不前。我这个大姐只知弟妹工作的总体情况,具体业绩几乎不知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