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基于中美两国实证材料的考察

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基于中美两国实证材料的考察

  • 字数: 17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禄生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5094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晚近二十余年,《刑事诉讼法》虽几经修改,但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冤假错案和久拖不决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应对上述问题的方法、策略与措施,但却缺乏一个至关重要的视角――案件过滤(case screening)。国外研究己揭示,运转良好的案件过滤机制能够将“不应追诉”和“不必追诉”的案件及时过滤,从而提升刑事司法的精度与效率。王禄生编著的《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基于中美两国实证材料的考察)》以案件过滤为视角,选择了处于特别的两种案件过滤模式,分析主体要素的开放性、目的要素的多元性以及运作要素的独断性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案件过滤机制的实践面向,并如何很终深刻地影响一国刑事司法的精度与效率。
作者简介
王禄生,1984年出生于福建,四川大学法学博士,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联合培养博士。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和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访学,现任教于东南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法制与社会发展》《比较法研究》和《政治与法律》等期刊上发表论述十余篇,现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一般课题和江苏高校区域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点课题各一项。2014年入选中国法学会外国司法制度专家库。曾获“江苏省法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省法学会,2014)“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教育部,2010)。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厘定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材料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
一、侦查阶段的案件过滤
二、审查起诉阶段的案件过滤
三、审判阶段的案件过滤
四、准案件过滤
五、小结
第二章  美国刑事诉讼的案件过滤机制
一、提起指控前的案件过滤(pre-charge case screening)
二、正式起诉前的案件过滤(pre-indictment case screening)
三、正式起诉后的案件过滤(case screening after indictment)
四、小结
第三章  中美案件过滤机制的类型分析
一、主体要素的差异:国家垄断与公众参与
二、目标要素的差异:单一目标导向与多元目标导向
三、运作要素的差异:非独断与独断
四、中国案件过滤机制的具体表征
五、美国案件过滤机制的具体表征
第四章  中美案件过滤机制的成因分析
一、机制成因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中国案件过滤机制的成因分析
三、美国案件过滤机制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中美案件过滤机制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一、中国式案件过滤机制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二、美国式案件过滤机制对刑事诉讼的影响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