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从拖延到自律 用福格模型战胜拖延症
字数: 176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 格桑
出版日期: 2021-09-01
商品条码: 978751808675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08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关于战拖,市面上有太多的鸡汤文去鼓励你提高意志力,但鸡汤的效用不会超过五分钟,正确的废话和无用的真话对战拖不仅没什么作用,反倒让人觉得自己无用无能愧疚自责< #福格模型之所以对战拖有效果,因为它从动机、能力与触发三个方面条分缕析,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需求,通过减少阻力、激活动力让你现在就动起来,先动起来< #想要通过阅读自我提升的读者,不喜欢看到的是高高在上、口号式的指导,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介绍自己的战拖实践陪伴读者一同成长,其间有反复有退缩,但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内容简介
每个人都有可能与拖延不期而遇,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中,如何把自己从拖延的沼泽里拉出来,也成了打造高效工作与优质生活的必修课。本书结合福格行为模型的三大因素——动机、能力和触发机制,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我们会在某些特定时刻、特定问题上选择拖延,并提出减少行动阻力、促使积极行为发生的有效策略,特别是在触发机制的环节,针对“想动而不能动”的困境,提出了简单易行的处理方法。作者格桑融合了大量的实际生活案例以及经典的心理学知识,让读者可以清晰地理解自己拖延的诱因,并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找到适用的解决办法。
作者简介
格桑,专栏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拖延症重度患者。 在自我救治的过程中,阅读了大量的科学文献,寻找到福格模型 在身体力行两年后,她重新帮助自己建立动机,把大任务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通过倒推把小任务串联起来,设置连锁触发,增加看到任务的概率,基本治愈了拖延症。
目录
第一辑拖延背后的心理动机:苦VS乐的较量
情景1:明知道有事要做,为什么还在浪费时间002
情景2:心里想着早睡,刷抖音的手却停不下来006
情景3:一想到走20分钟才能到健身房,我就不想动了010
情景4:身心俱疲的时候,对一切都丧失了热情013
情景5:拥有充实假期的愿望,无数次地败给了赖床016
第二辑直视内心:当你拖延时,你在逃避什么
症结1:习惯性忧虑,凡事都往坏处想020
症结2:苛求完美,总渴望万无一失023
症结3:心里不喜欢的事,没办法提起兴致026
症结4:把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混为一谈029
症结5:逃避责难,不用为失败负责032
症结6: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索性就不去做035
症结7:对远离心理舒适区产生了阻抗038
第三辑战胜拖延的实质:动力>阻力
拖延=阻力>动力,行动=动力>阻力042
减少阻力武器1:回想折磨人的愧疚感043
减少阻力武器2:不做无谓的利弊权衡045
减少阻力武器3:刻意改变外部的环境048
减少阻力武器4:分配或引导注意力051
减少阻力武器5:调整内心的期望值054
激活动力工具1:深层的价值取向057
激活动力工具2:想象自己行动的样子060
激活动力工具3:利用社会性动机062
激活动力工具4:积极正向的暗示065
激活动力工具5:及时地奖励自己067
第四辑WOOP思维:打破“想到做不到”的困局
WOOP思维=心理比对+执行意图072
实践练习:WOOP思维的具体运用075
谁都有愿望,但不是谁都会制定目标078
没有deadline的目标,很难不拖延081
大目标令人畏惧,小目标更容易坚持084
目标评估与修正的方法与原则087
第五辑重视精力管理,人人都可以不拖延
精力不足是拖延的生理基础092
吃什么样的食物,决定着你的状态095
及时叫停压力,别等到身心被掏空099
杜绝“连轴转”,精力也需恢复102
精力是稀缺资源,学会拒绝很必要107
变更工作的内容,同样是一种休息111
掌握丢弃的艺术,减少精力的耗损115
完成那些未完成的事,腾出心理空间118
战胜拖延不能靠意志力,要靠仪式习惯121
第六辑有效是做正确的事,效率是正确地做事
思考力是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128
混乱的信息会阻碍正常的思考131
别总追求快,优选的效率是不返工133
越不喜欢的事情,越不能往后拖137
杜绝“工作1分钟,闲游1小时”140
四象限法则:做事要分轻重缓急143
掌握5S整理法,避免因杂乱而分心147
训练结构性思维,解决问题讲究逻辑152
第七辑触发行动的欲望,让拖延到此为止
触发的本质是告知:Justdoitnow158
设计特定的环境,让行为发生改变161
把deadline提前,制造危机的感觉163
屏蔽感受的过程,用行动满足需求165
调动最少的资源去完成“第一步”168
体验到有所进展,才能够持续下去170
第八辑抗拖这一场持久战,别输在情绪上
消极与拖延是一对“共生体”174
少想一点“如果”,多去思考“如何”177
因恐惧而拖延时,你是在滋养恐惧181
我不想上班:令人沮丧的职业倦怠184
让“黑色星期一”不再充满忧郁188
学会为自己营造积极的工作氛围191
摒弃消极的完美,当个很优主义者194
摘要
情景1:明知道有事要做,为什么还在浪费时间 一周之前,老板就交代CC,新产品的创意说明书要赶紧做,并给出3天的期限。 接到这个任务后,CC就在脑子里构思了好几个版本,如果从中选取其一,再以文字的方式呈现,估计有一天的时间就可以搞定。她好几次下定决心认真工作,希望早点完成,可每次刚要投入其中,又开始“逃避”这件事,随手就打开了微博的网页。 到了第二天夜里,CC内心的焦虑感噌噌地往上冒,搅得她无心睡眠。她是真的着急了,从床上腾地坐起来,然后直奔书桌,打开电脑开始奋笔疾书。她非常专注,没有刷手机,没有逛购物网站,即使这些都是她平时最喜欢的娱乐活动。她满脑子想的都是新产品的内容,只是偶尔会闪现出一个画面——老板发现自己没完成工作,脸色超级难看,撂下狠话……尽管这个画面只闪现了两三秒,她却已经不寒而栗,立马又把注意力拉回到工作中。 不知不觉,天已经蒙蒙亮了。熬了一个通宵后,CC总算可以勉强交差了。她眯了一个小觉,起身洗了个澡,就去公司了。路上,CC满心愉悦,虽然有点困,可毕竟完成了老板交代的任务,内心是轻松的。回想起前一晚的焦虑状态,CC暗下决心:“以后再也不这么拖了,把自己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真是煎熬。” CC的决心是真的,可类似这样的决心,她已经下过n多次了。结果,下一次做事还是会拖,似乎不到最后一刻,总是没办法让自己行动起来。她也搞不懂,为什么自己明知道有事情要做,却还会在那些无聊又琐碎的事情上浪费时间? 不到最后一刻不行动,对于CC这样的情况,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心理学家马文·朱克曼(Marvin Zukerman)认为:这类人需要肾上腺素迅速上升带来的刺激感,宣称有压力才有动力,在高压下做事,才能获得这种刺激感。只不过,这种刺激感是劣质的。朱克曼教授解释说:“你一次又一次地推迟完成任务,直到越来越接近截止日期,你错误地认为,这是优选的完成任务的方法。在推迟任务时,你所经历的任何一种情感上的满足并不是你继续拖延的动机所在。相反,你所经历的‘刺激’感是在时间所剩不多的情况下,匆忙赶工产生的一种焦虑感,这种情感是拖延产生的结果,而非原因。” CC之所以最后能够完成新产品说明书的任务,是因为她知道:如果不完成这项工作,会被老板狠批,甚至遭到解雇。这一可怕的后果,促使CC做出了妥协。换言之,CC不是真的实施“写新品说明书”这一行为,她只是想要“写完新品说明书向老板交差”这一结果。 个体对行为本身的意愿,与其对行为带来的结果的意愿,都是个体最终是否行动的动机因素。每个因素都如同一个力,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对,哪个动机因素更强,它就掌控了个体行为的决定权。以CC为例,构思撰写新品说明书的过程(行为)是FA,把完成的新品说明书交给老板(结果)是FB,很显然FB>FA,因为CC不想被老板批评,更不想失业,所以即便是加班熬夜,她也必须要把新品说明书写出来。 以上所描述的,就是拖延者在最后期限来临前选择行动的心理过程。至此,我们已经知道,促使拖延症最终采取行动的诱因是焦虑。心理学研究证实,人们对未完成的事件都会感到焦虑,且这种焦虑感在最后时刻更为明显。 可能你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焦虑感会激发拖延者在最后时刻选择行动呢?这就触及了问题的关键,人类动机的心理本质到底是什么? 其实,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个字——趋乐避苦! 快乐和痛苦这两种感觉,作用于人类的各种认知和行为之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已经广泛接受并认可一个观点:增强快乐、规避痛苦是人类心理最基本的动机,也是其他一切心理功能的基础。毫不夸张地说,我们能够在所有的动机背后找到这种心理上的力量,任何能被称为动机的因素都源于此。 我们都知道,焦虑的滋味很难受。按照趋乐避苦的原则,我们一定会努力规避让自己体验到焦虑的事物。如果焦虑是由某件未来要做的事情引起的,那我们就会选择不做这件事;如果焦虑是由不做某件事引起的,焦虑就会驱使我们去做这件事。 结合拖延者CC的情况来分析,理解起来会更清晰:接到新的工作任务时,必然会引发一定的焦虑感,为了规避这种焦虑感,CC就选择了拖延。随着最后期限的临近,如果CC继续保持不写新品说明书的状态,她肯定会被老板批评,甚至被解雇。为了规避令人畏惧的后果,CC在强烈的焦虑感的驱使下,选择熬通宵来完成工作任务。 透过上述的分析,有没有发现一个真相:在面对全新的挑战时,我们都会感到焦虑,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想要利用拖延来缓解这份焦虑,实属下下策。因为拖延不会让这件事变得容易,只会不断地压缩时间期限,让处理问题的难度加大,让焦虑感越来越强。除非,你已经准备好了应对最坏结果的打算,否则还是趁早面对吧! P2-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