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华五千年
字数: 23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方圆 编
出版日期: 2012-06-01
商品条码: 978753886915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2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中华五千年(近期新图文版)》(作者方圆)概括了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中华五千年(近期新图文版)》讲述了“商鞅变法强秦国”、“赵武灵王效胡服射骑”、“屈原汨罗江之死”、“荆轲刺秦王”、“战国名医扁鹊”、“秦始皇大帝”、“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霸王乌江之死”、“汉高祖平七王乱结白马盟”、“吕后临朝”、“汉文帝治国”、“晁错削藩与七国之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
目录
盘古开天地的神话
黄帝蚩尤之战
尧、舜的禅让美德和夏朝建立
夏、商和西固的更替
国人暴动
春秋争霸
孙武和《孙子兵法》
圣人孔子
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强秦国
“合纵”、“连横”始末
赵武灵王效胡服射骑
屈原汨罗江之死
荆轲刺秦王
战国名医扁鹊
秦始皇大帝
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楚汉之争
霸王乌江之死
汉高祖平七王乱结白马盟
吕后临朝
汉文帝治国
晁错削藩与七国之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飞将军李广
张骞出使西域
司马迁与《史记》
王昭君出塞
王莽篡位
绿林赤眉起义
昆阳决战与刘秀称帝
班超弃笔从戎
党锢之祸
黄巾军起义
袁绍杀宦官拥兵自立
王允连环计除董卓
曹操挟天子迂都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司马懿夺权
三国归晋
流民起义及北方十六国
东晋的建立
“东山再起”与“淝水之战”
北魏改革后的中兴与分化
杨坚建立隋朝
李渊起兵反隋
玄武门之变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r
女皇武则天
开元盛世和瑰丽辉煌的唐诗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唐朝的灭亡
五代十国的纷争
赵匡胤黄袍加身
唐后主李煜亡国
寇准与澶渊之盟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宋江、方腊起义
抗金英雄垂青史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凛然正气的文天祥
朱元璋建立明朝
朱棣夺位迁都和郑和下西洋
土木堡战败和北京保卫战
李时珍与戚继光
后金的建立和萨尔浒之战
农民起义领袖李闯王
史可法血战扬州
康熙与乾隆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
洋务运动与甲午海战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兴中会s黄花岗起义
辛亥革命和袁世凯复辟
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
摘要
在地球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孕育成熟了一个对人类以后的文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民族――中华民族。 人们通常把我们祖先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称之为神州或华夏大地,把祖先繁衍的这个种族称之为华夏民族。 人类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一个悠久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这个民族当然也毫无例外遵循着这一自然规律。由猿到人这一过程,虽然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但其实有文字记载的,只有四千多年。因此,人们通常把公元前后口头传说或文字记载的历史合称为上下五千年。 华夏从何开始,虽然没有文字可依,但我们的祖先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神话,对它进行了解释。 传说在天地没有形成以前,宇宙只是以混混沌沌的类似于蛋形的气体存在着,中间睡着一个人叫盘古氏。 当盘古醒来后,发现周围黑暗一片,感到十分憋闷,于是用手中的利斧,奋力向四周砍去。宇宙被一分为二,因上部较轻,就浮到了盘古头上,下部较重,就向盘古的脚下沉去,从此就有了天地之分。 在这之后,由于每天盘古身体都向高增长一丈,下部和地也就越来越远,当一万八千年过去,天就变得极高,地就变得很厚。盘古也就成为顶天立地的巨人,立于天地之间。 后来,盘古终于承受不住天地的挤压倒下来。盘古临死前,他把身体的各部,化做了天地之间的万物,于是世界上就有了山川、河流、日月、良田、草木等等。从此,宇宙间形成了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 后来,共工触折了天柱,天出现了一个大洞,女娲负责补天。女娲在补天的过程中,又抟土造出了泥人散向了人间,从此,大地就有了人类。 人们在长期的自然生活中学会了使用武器,聪明的人类又发明了弓箭,这样就可以远距离射杀飞禽走兽。以前,人们狩猎都是用最原始的方法,靠人多势众,手持棍棒,与野兽近距离拼斗,这样难免受到野兽的伤害。有了弓箭,人们能更安全、更有效地捕杀猎物。 在捕猎中,有时会捕获到活着的猎物,当食物可以裹腹时,人们就把这些活物留下来进行喂养,久而久之猎物被驯化了,于是出现了畜牧养殖业。现在的许多家畜、家禽,就是我们祖先经过长期筛选那些性情温和的野生动物驯化而繁衍下来的。有了养殖业,人们不再为捕不到食物发愁了。传说,这些本领都是一个叫“伏羲氏”的人传授给大家的。 早期的原始人类以狩猎获取食物,那个时候,人类还不会利用火,进食都是生吃。其实,火在自然界早就出现了。例如火山爆发;电闪雷鸣,常引起森林火灾。最初,原始人看到火,还以为是什么怪物,怕得要命。后来当人类看到野兽被大火烧死后,在火中散发出的阵阵肉香,人们试着品尝被火烧烤过的野兽,发现被火烤熟的东西竟然那么可口,这才开始接近火。于是,人们才渐渐地学会了用火烤东西吃,并且想办法把火种保留下来,以便长期使用。 但是,保留火种是不容易的事,特别是每当刮风下雨,火种很容易被熄灭。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一个叫“燧人氏”的人发现,用两块燧石互相撞击摩擦,能够发出火花来。于是,他马上把这一惊人的发现告诉给人们,并教人们采集这种“火石”。他还发现,用一根坚硬而尖锐的木棒在另外一根木头上使劲地钻,木头上也能钻出火花。这便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的由来。 有了火,人类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增加了,取食的对象和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逐渐地人类还学会利用火取暖御寒、抵抗野兽的袭击。由于火的广泛使用,人类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都大大增强了。 原始人类起初居无定所,往往是寻洞而居,这样就常常遇到猛兽的侵袭。“有巢氏”将固定的居住方式带人到了人类社会中,有巢氏看到鸟儿在树上搭窝既安全又舒适,野兽上不去,伤害不到他们。于是,有巢氏就告诉人们像小鸟儿那样,在树上造屋。人们把这叫做“构木为巢”。这样一来,原始人就有了一个安全的家了。 也许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是人类集体智慧的化身,被后人神化的结果。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牧、农业的发展变化,都充分的证明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文明的逐渐进步。 人类在进入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我国的黄河、长江流域居住着很多氏族部落。其中有两个部族较为强大,一个是以神农氏炎帝为首领,另一个是以轩辕氏黄帝为首领。 炎帝部族最早居住在我国西北方姜水附近,据说同黄帝部族是近亲。后来炎帝部族日渐衰落,而黄帝部族却逐渐兴盛起来。 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早期曾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并在那里定居下来。 传说黄帝小时候就通晓百事、辨别是非,再加上他富有神奇色彩的来历,人们推断他是天神降临人间,于是推举他做有熊氏的首领。由于他生长在姬水,居住在轩辕,就以姬为姓,以轩辕为号,所以也有人称黄帝为轩辕氏。 正值黄帝部族强盛时期,南方出现了一个九黎族部落,首领名叫蚩尤,他十分强悍。据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都高大勇猛,力大无比。他们还能制造各种兵器,用于征讨、侵掠其他部落,一时,他成为弱小部落的灾星。 一次,蚩尤率部侵犯了炎帝的领地。炎帝仓促带兵抵抗,结果被蚩尤杀得大败而归。炎帝只好退避到涿鹿,请求黄帝出兵相救。黄帝很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他马上联合各个部落,挑选了很多精兵强将,在涿鹿郊外与蚩尤部落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P1-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