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返楼兰

重返楼兰

  • 字数: 20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奥雷尔·斯坦因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072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亚洲腹地考古图记》:1914年2月,斯坦因再次来到楼兰,全面调查发掘楼兰古遗址、古墓葬。特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墓葬形制与随葬品,揭示了楼兰古代居民的生活状况与丝路文化交流多元传播的历史面貌。
作者简介
奥雷尔·斯坦因(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20世纪上半叶享誉世界的考古探险家和东方学者。在英国和印度政府的支持下,先后三次到中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考古探险。根据其考古探险经过及成果,先后撰写出版了《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艾力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院,考古学家,出版译著《亚洲腹地考古图记》。
秦立彦,出版译著《亚洲腹地考古图记》等。
目录
第一章 古三角洲上的遗存
第一节 L.K城堡遗址
第二节 L.L城堡遗址和L.M城堡遗址
第三节 穿越库鲁克河古三角洲
第二章 古楼兰遗址
第一节 再次在楼兰遗址及其附近探险
第二节 古墓地出土的遗物
第三节 L.C墓出土的织物
第四节 L.C墓出土织物上的装饰纹样
第五节 L.E城堡遗址和 L.F台地遗址
第六节 从楼兰到阿勒提米什布拉克
第三章 追寻中国古道
第一节 到楼兰最东部的要塞去
第二节 龙城的位置
第三节 穿越结着盐壳的罗布泊
第四节 白龙堆
第四章 到疏勒河三角洲去
第一节 在干涸湖床的东岸附近
第二节 拜什托格拉克谷地
第三节 古代疏勒河的尾闾
第四节 疏勒河三角洲
第五节 楼兰古道上的交通问题
第五章 到敦煌和安西去
第一节 敦煌西北的长城
第二节 重访敦煌和千佛洞
第三节 沿汉长城去安西
摘要
     第一章 古三角洲上的遗存 第一节L.K城堡遗址 1914年2月1日早晨,我的大队人马终于离开米兰,向东北方向进发。此时我感到如释重负,因为我现在终于有了充分的自由和时间来执行我的计划。米兰的悠闲、懒惰的罗布里克人也对我们的离开感到轻松。他们用惯常高呼“尧勒包勒松”(意为一路平安——译者)的方式与我们告别,宽厚的脸上露出了亲切的表情。 我们所有暂时用不上的行李都留在了后面,由个人负责看护。和行李在一起的还有李师爷,因为他虚弱的身体不可能承受沙漠探险的艰辛。在米兰的时候,我就已为他返回喀什噶尔付给他一笔丰厚的津贴,但他不接受,因为怕落个“贪财”的坏名声。但剩下的沿着沙漠小道把李师爷安全地送到敦煌的任务,后来落到了忠诚的依布拉音伯克身上,为此伯克感到非常的苦恼,当在楼兰遗址决定把他派回去的时候,他不安地请示,在异常艰难的旅行中,万一李师爷坚持不住该如何处理他的尸体。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一处大型的古城堡遗址。这个遗址是我的老随从、罗布里克人—托乎提阿洪发现的。我们第一天就来到了塔里木河边的阿布旦,这里曾是罗布泊地区的首府,后来被接近废弃。次日早晨,我们穿过冰冻得非常坚实的塔里木河的尾间河床,沿着左岸明显的路线,顺着库木恰普干的方向,来到了单独的一条河道。据说在去年夏天,除河床那边的深水池外,此河曾接近干涸。人们认为,干涸的原因是罗布里克人最近在铁干里克上面的塔里木河上拦水筑坝。建坝的目的是拦成一座大水库,以保证新垦区的灌溉。另一方面,托乎提阿洪记得,1892年的一场大水漫进了塔里木河尾间河道,并淹没了在英苏和卡克玛克恰什成串盐水湖西边的所有牧场。洪水甚至还冲到了距恰依奴特库勒一天路程的地方。 随后两天的途中观察表明,1906年12月我横穿这片土地时见到的干涸过程,自那以后就一直延续着。 离开阿布旦的那天傍晚,我们经过了1906年我们在阿拉木霍加库勒附近的老营地,发现这一片洼地已经干涸。于是我们不得不往东走,找到了一片名叫乌尊库勒、结着厚冰的湖沼,并在那里扎下了新的营地。夜里,我们把湖中的淡水冰块切割下来,装人结实的毛编织袋。第二天早晨,我们用了19只骆驼来驮运这些冰袋。到恰依奴特库勒约有一天的路程,但因为许多洼地现已干涸,所以很容易就能穿越过去。这些洼地与东面卡克玛克恰什一线的渴湖相联接,表现出是一条河道。该水道尽管水量已大大减少,但每年春季都有流水。 洼地底部覆盖的盐碱或盐壳较薄,所以当重新走上1906年119号营地附近的老路时,我被一个小盆地吸引住了,盆地的形状为多边形,边缘隆起,表面均覆盖着大块的硬盐壳。据托乎提阿洪所说,这个小盆地及相似的单个盆地中的奇特的盐壳,是湖水抵达更南的渴湖时,水从这些盆地底部慢慢渗出所致。那天晚上,我们到达了恰依奴特库勒咸水湖,1906年12月我们在此调查时湖中仍有一薄层盐水,但现已接近干涸。其北端有一个深坑,以前我们在时那里曾是一个水塘,其水可供牲畜饮用,现在那里仍有冰,略带点咸味,于是我们在那里扎下营地。1915年3月,阿弗拉兹·古尔从北面回到恰依奴特库勒咸水湖的时候,他看到这个小盆地又被从卡克玛克恰什湖方向过来的洪水注满。 1月4日早晨,天气格外晴朗,但寒冷刺骨,我站在营地附近一处显眼的红柳包顶上,清楚地辨认出远在南边阿尔金山脉外层的低山丘陵,以及巴什库尔干西的一些高峰。那天的行程是在熟悉的地段上进行的,沿着1906年所走的119号和121号营地间的路线,我们直向东北,路线虽较为漫长,但骆驼容易行走。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