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古繁华 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

自古繁华 人文百态与大国气派

  • 字数: 30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77424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聚焦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通过“文脉”“世相”“丝路”“远播”“京韵”五个篇章,将中化文化的传承发扬、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百姓生活的丰富多彩娓娓道来。让我们跟随学者脚步,追忆文化源流,品读有礼、有味的文化盛宴……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版创办二十余年来,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大家写小文”,发表了众多讲述古代中国的文章,深受读者喜爱。本系列图书汇集讲史精粹,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大事小事都是有意思的事。
目录
第一章文脉
古代书院如何实施德育002
古代中国怎样避免文化失忆006
中国古人的超世俗幸福观010
笑话:中国史籍中的一种文体013
儒者的“忧患意识”017
燕文化为何多慷慨悲歌022
谣谚入史:班固《汉书》的功力027
汉代铜镜上都写了什么031
魏晋时期的十大奇风异俗035
唐人爱“出格”040
《清平乐》的“乐”字到底怎么读043
宋代史书流传的“名人效应”048
宋代何以多笔记055
宋代为何“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059
宋词中的都市人文精神063
北宋开封有包公,南宋永嘉有戏台067
客家人的祖先为何要南迁070
明清士大夫怎样看待“休闲”074
这本康熙教子语录都说了什么080
子路:孔门“另类”085
刘秀为什么能带领东汉崛起088
司马光书还未写好,宋神宗序已完成093
还原一个真实的朱熹097
探访陆游的“乡村世界”103
王阳明如何教育子弟109
第二章世相
古代城市是如何管理的116
明清讼案为何多120
契约:古代中国维稳的一大利器127
古人如何看待月食131
古代文人为什么偏爱假山135
清明,是节气也是节日139
古人的乡愁寻寄143
逛街购物,古人也上瘾148
古代北方人真的不爱吃稻米吗151
三秦儿女的“优根性”154
西汉的黄金是正式货币吗160
唐代城市的“街肆恶少”都是些什么人167
宋人休假花样多172
宋朝繁荣的“乡村旅游”180
明人也爱追“时尚”185
清代奏折:可靠的历史凭证188
清代官员能否自称“奴才”也有官方规定196
清代官场上的家奴与长随201
清代官绅的退休生活206
后妃史为何频频被扭曲夸大218
第三章丝路
“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前身222
丝绸之路背后的动能227
丝绸之路上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233
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243
历史上的第四条丝绸之路247
秦商:行走丝路的“商帮之首”249
粟特人:丝路上的贸易担当256
赵匡胤如何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鼎盛259
郑和七下西洋与海上丝绸之路262
历经二百年的中俄茶叶贸易之路267
林则徐流放路上的丝路日记275
丝绸之路的三大动力源280
第四章远播
西域•西洋•西方286
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北京形象291
中华文化是怎样影响日韩的304
徐福东渡:是历史还是传说311
《职贡图》:古人眼中的世界318
刻在汉唐文物上的中西文化交流323
“不征”:明代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328
明永乐朝空前活跃的对外交往339
明代朝贡“厚往薄来”是得不偿失吗346
明儒笔下的西方文化353
《天工开物》:令欧美着迷的百科全书359
第一次“西学东渐”衰落的真相364
俄国使臣眼中的紫禁城368
基歇尔:汉字西传第一人373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元素381
中国人是从何时开始“留学”的388
“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新清史”太荒谬395
第五章京韵
京•师•都402
北京古都的人文之蕴407
北京中轴线:中国古代中轴线的集大成者415
“西山”到底指哪座山420
这条文化带从“河”而来426
北京古代书院很硬核432
北京见证辽宋间的历史真相439
南海子:明清皇帝爱去的地方444
明代京城百姓郊游都去哪儿449
清代北京的旗人住宅制453
清代京官如何解决住房问题457
“三山五园”到底有多大460
圆明园的巨额经费从何而来464
摘要
     古代书院如何实施德育 何继龄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视个体道德品质的培育为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道德教育理论。这种道德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优选运用是在书院中。其中某些理念和方式,对今天的德育仍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 其一,“明人伦”的核心目标。所谓“明人伦”,就是明确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安身立命,如何为自己定位。其核心是树立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完善人的内在道德品格,使人在日常生活中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进而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以促使整个社会达到一种和谐有序的良好状态。宋代到清代的书院老师通过传授“圣贤之道”,希望生徒能够“尊德行”“明人伦”,塑造理想人格,提高应对世事的能力。为了实现书院个体品德培育的核心目标,书院老师提出了“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先、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希望“立书院以救学校之失”,并精心设置了书院教育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做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不同时期不同书院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以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其二,环境育人的独特理念。对于个体品德培育来说,环境对其活动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足以说明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影响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书院老师非常重视书院的环境建设,把优美的教育环境作为实施品德培育的要义,通过环境陶冶生徒高尚的道德情操。书院的选址注重自然环境的淡雅幽静,书院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蕴方面非常注重反映或体现文人、贤士的建筑观念和美学情趣,书院特别重视通过装饰来营造“文以载道”的人文环境,大都通过命名题额、嵌碑立石、悬挂楹联等举措装饰书院,其内容饱含了大量的人生哲理,对生徒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在朴实、典雅、庄重的氛围中求学,更能唤起书院生徒修身养性的内在迫切感,除去浮躁、烦扰、惶然之情绪。 其三,注重个体特质与“分年”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特质不仅是书院对生徒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培养方式,而且在书院品德培育中被广泛采用。为了使品德培育更有针对性,书院提出通过“质疑问难”的途径来了解生徒,提倡生徒自学,“虚心涵养”,切己体会,循序渐进。与此同时,书院探索出了一种细则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对生徒进行层次性、阶段性的品德培育,即“分年”教育。由于不同的年龄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水平,相应的品德培育目标也具有阶段性,在这方面,朱熹所设计的“分年”教育法颇具代表性。朱熹将人生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两个不同阶段。 P2-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