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 《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 《了凡四训》的心理学解读

  • 字数: 1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套装类型: SKU
  • 作者: 涂道坤
  • 出版日期: 2022-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6425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读。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凡四训》,拨开了生命重建的重重迷雾。 2.该书扣人心弦,回味无穷,同时也很有现实意义,希望能够给生活中的“躺平”者、“空心”者、“内卷”者、抑郁者、焦虑者、压力巨大者、人生迷茫者……有所帮助。 3.中科院心理学教授祝卓宏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从来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了凡四训》,拨开了生命重建的重重迷雾—— 孔先生给袁学海算命,本质上是一种负面心理暗示,一种洗脑和精神控制。 袁学海信命、认命,最后躺平,“澹然无求矣”,其实是陷入了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助”。 他心如死灰,“终日静坐,不阅文字”,感受不到活着的意义,恰恰是抑郁症的表现。 在栖霞山中,云谷禅师与袁学海那场惊心动魄的对话,活脱脱就是无与伦比的心理治疗,仅仅通过一次,就让他获得了治愈。 之后,袁学海改名袁了凡,活出了精彩纷呈的人生。 可以说,袁学海之前的人生困境,皆是心理困境,他命运的转变始于心理治愈。 该书扣人心弦,回味无穷,同时也很有现实意义,希望能够给生活中的“躺平”者、“空心”者、“内卷”者、抑郁者、焦虑者、压力巨大者、人生迷茫者……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涂道坤 1986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学习与研究。先后引进《少有人走的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书能让你戒烟》《FBI教你读心术》,以及《DBT情绪调节手册》等心理学书籍。
目录
第一训 立命之学
第一章 一个很“丧”很怪的南方人
墙上一道枯槁的影子
一切要从那次算命说起
算命与自证预言效应
认命,可怕的习得性无助
乌鸦嘴:不好的心理暗示
最后一片叶子:好的心理暗示
你现在拥有的,是你过去暗示的
第二章 治愈的山谷
那种被理解的感受,哪怕只有一次也好
袁学海被困在了洞中
禅师,黑暗中的点灯人
一间禅房,两人静坐
好的静坐,心似不粘锅
袁学海的枯坐,从“伤”到“熵”
有一种接纳,叫呼吸同频
第三章 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一次生命的重建
与对的人聊一次,治愈一生
“无礼沟通”的力量
曹德旺与换肾女:富有富的道理,病有病的原因
觉醒时分,重建生命格局
命运的飞镖,为什么有人躲不掉
禅师与算命先生的隔空较量
功过格:自我觉察的棋盘,生命的底盘
画符:不动念,即正念
念咒:内心的拐杖
第二训 改过之法
第四章 为什么改名可以改运
从一片落叶到一只鹰
“了凡”的治愈意义
改名字与打麻将换风
换一个词,换一种心境
掰起指头数心,清洗焦煳的人生
不脱内裤的良知:自我疗愈的起点
心存敬畏:戳破自大的泡沫
勇者的抉择:在“小死”中“大生”
第五章 所有荒诞行为的背后,都有一条心理暗流
牛人能看见原因背后的原因
吹牛:追求纸糊的优越感
尿床:在床单上刷存在感
所谓心理疾病,不过是人心苦涩的表述
洁癖,一种怪异的逃跑
选择性反应:我才是那个决定我自己是谁的人
心不受束缚,人生就不会设限
第三训 积善之方
第六章 行善——走出心理内卷
来了,拐点终于来了
貔貅心理:人心的超级便秘
盘古的隐喻:劈开闭合的认知
心理内卷与古墓派
生命的博弈,永远站在善的一边
第七章 行善的关键:真诚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心理学依据
想得到美好的东西,自己先要变得美好
“罂粟人”:现代版的“勾践”
有一种奇迹,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呼吸证明你活着,共情证明你没白活
第四训 谦德之效
第八章 谦卑:冲破自恋的囚笼
风箱效应与中空的力量
突破自恋,是人生转折的关键
三界通吃的法则——谈谈谦卦
吉凶定律:谁违背谁倒霉,谁遵循谁受益
尾声 一切心理治愈,都是为了活出良知
附录 《了凡四训》
摘要
     第一章 一个很“丧”很怪的南方人 墙上一道枯槁的影子 雨后的北京城,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空气中带着一丝甜味。穿过安定门内一条幽深的小巷,在两排古槐树的掩映下,坐北朝南,一座气势恢宏的大门映入眼帘,这便是有名的“集贤门”。 迈过这道门,就跨进了天下读书人仰慕的国子监。 国子监聚集了大明王朝很优秀的人才,能够来此深造,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则意味着前程似锦—— 要么留京,在国家机关担任要职;要么到地方做官,主宰一方。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怎么能不让人激动、兴奋和自豪? 然而,在这些自我饱满、明亮,充满朝气与活力的个体中,却有一个很“丧”的南方人,他就像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一张脸似白板,没有血色、没有表情、麻木不仁;眼神空洞、呆滞,精神萎靡;身体仿佛被抽掉了脊梁骨,干瘪瘪、软塌塌、无所依,幽灵般游荡在校园内。 这个人叫袁学海,浙江嘉善人。 袁学海不仅很“丧”,而且还很怪。他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怕别人进他的房间,触碰他的东西,尤其怕别人坐在他的床上。每次自己不小心摸到稍微带点灰尘的东西后都要洗手,否则便万分难受。一天,脏兮兮的古槐树垂下一条青虫,俗称“吊死鬼”,不幸被他的手碰到,他大惊失色,痉挛般冲回房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用清水将手洗了又洗。面对袁学海怪异的反应,同学们莫名其妙,面面相觑。 这件事过去几天后,一个晚上,当人们再次谈论起那天发生的“吊死鬼事件”时,一位同乡说,人的性格是会变的,过去袁学海并不是这样。在老家嘉善时,他很有活力,只不过那活力有点令人讨厌。那时他特别喜欢说话,尤其喜欢自我吹嘘。每次与同学聊天时,总是抢风头,别人连句话都插不上,而且性情浮躁,动不动就生气、发怒。 当大家议论得正起劲时,突然,一位同学大叫一声: “不好,你们最近看见他了吗?”这时大家才发现袁学海失踪了,很多天没有看见他的踪影。莫非他一时想不开干出什么傻事?但愿他在自己房间里!众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急急忙忙赶到袁学海的住处。只见黑暗的屋子里一灯如豆,宛如皮影戏一般在墙上映照出一个人影——袁学海枯坐在室内,一动不动,像一尊木雕泥塑。 “他好像在打坐,看上去很平静。”一位同学低声说道。 “不,你瞧,他双腿蜷曲,两只眼睛似睁似闭,胧胧然,了无生机,这是我见过的最自闭、最颓丧、最绝望的人了。”有同学说。 “是呀,一个人要绝望到什么程度,才会像这样宅在家中,切断与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真是‘哀莫大于心死’。” 另一个同学回应道。 袁学海活成了墙上一道枯槁的影子,同情之余,人们心头不由得生起一团疑云:袁学海经历了什么,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却失去了活力?他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心理危机,才会如此封闭,心如死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