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药学概论 第9版

中医药学概论 第9版

  • 字数: 6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117330671
  • 版次: 9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教材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概要介绍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方剂学基本知识。上篇为中医基础理论,重点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与思维方法、阴阳五行、气血精津液、脏腑经络、病因与病机、诊法、辨证以及防治与养生保健等基本知识。中篇系中药学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学基础理论与常用中药,重点介绍200种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其中要求掌握88种,熟悉50种,了解62种;各节药物按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先后排序;各药的名称、植物拉丁学名、拉丁名以及剂量主要依据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下篇为方剂学基本知识,包括方剂学基础理论与常用方剂,简要介绍100首临床常用代表方剂的组成、功效与主治等相关内容,要求掌握30首,熟悉12首,了解58首。多数常用方剂各药所列剂量,主要依据原方剂量按现用计量单位折算而成,非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剂量,仅供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秦旭华,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高等学校中医专业中药学课程联盟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方剂学课程联盟理事。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余年,先后主持和参与重量、省部级课题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编写中医药类教材及论著20余部,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及成都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获2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成都中医药大学“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称号。获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届本科课堂教学质量奖特等奖。首批重量一流线上本科中药学课程骨干教师。
目录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药学史概要
第二节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一、援物比类
二、司外揣内
三、试探与反证
第二章阴阳五行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第三章气血精津液
第一节气
一、气的含义
二、气的运行
三、气的生理功能
四、气的分类
第二节血
一、血的含义
二、血的生成及运行
三、血的生理功能
第三节精
一、精的含义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生理功能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含义
二、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排泄
三、津液的生理功能
第五节气血精津液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四、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第四章脏腑经络
第一节五脏
一、心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第二节六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三节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附:精室)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的关系
二、脏与腑的关系
三、六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经络
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二经脉
四、奇经八脉
五、经络的功能作用
第五章病因与病机
第一节病因
一、六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逸
五、其他病因
第二节发病与病机
一、发病
二、病机
第六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一、望神
二、望面色
三、望形态
四、望头颈、肢体皮肤
五、望排出物
六、望小儿指纹
七、望舌
第二节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问诊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饮食
五、问睡眠
六、问二便
七、问经带
第四节切诊
一、脉诊
二、按诊
第七章辨证
第一节八纲辨证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二节气血津液辨证
一、气病辨证
二、血病辨证
三、气血同病辨证
四、津液病辨证
第三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四节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第八章防治与养生保健
第一节预防与治则
一、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
二、治则
第二节养生保健
一、理论原则
二、养生方法
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
第九章中药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二、五味
三、归经
四、升降浮沉
五、毒性
第二节中药的功效
一、含义
二、功效的分类
第三节影响中药作用的要素
一、中药的品质要素
二、中药的合理应用
第十章常用中药
第一节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二、发散风热药
第二节清热药
一、清热泻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