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陷都政治 日本在南京的记忆建构与遗迹变迁

陷都政治 日本在南京的记忆建构与遗迹变迁

  • 字数: 2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谢任
  • 出版日期: 2023-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7721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当自发的记忆不再存在,我们会如何应对遗忘的危机,历经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后, “记忆”是否真正地被保存了下来?在日本侵华的整个历史时期,南京以其独有的政治地位和象征意义,成为日本官民各界共同关注的对象,甚至成为战时日本国民动员与集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结合中日史料,细致描绘、辨析了战时日本军政当局和民间群体在南京进行的一系列记忆与象征建构的政治文化活动,还原纯粹的南京记忆,进而追究日方活动痕迹在战后的历史命运。我们还将看到,作者引入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是如何贯穿南京这段历史的,“记忆之场”在被建构的同时,也在构建自身。
内容简介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就指出:“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软暴力”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
作者简介
谢任,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暨学衡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抗日战争史、中国革命的概念史以及学衡派研究。获评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在《学海》《江海学刊》《抗日战争研究》《史学月刊》《读书》和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非文字資料研究』等中、英、日文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序:历史之重
绪论
一、沦陷区问题与遗迹
二、陷都研究的记忆转向
三、记忆之场的理论与实践
四、本书框架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光华门:战时日本集体记忆中的“圣地”
一、引言
二、战斗现场
三、战斗神话
四、战迹巡礼
五、战迹表象
六、小结
第二章菊花台:日军慰灵设施的生成与变异
一、引言
二、战争中的“忠灵显彰”
三、南京的菊花台与表忠碑
四、残灰奉安所与护国神社
五、中国无名将士墓的由来
六、小结
第三章纪元节:日本纪元二千六百年庆典的南京境遇
一、引言
二、被表述的“历史”
三、纪元庆典与沦陷区
四、纪元庆典与南京
五、纪元庆典在东亚
六、小结
第四章明孝陵:一个日本人的祭祀之行与“国统阐弘”
一、引言
二、山下清一及其思想
三、所谓“史家之研究”
四、祭祀的准备与展开
五、复辟与“国统阐弘”
六、小结
第五章五台山:日本居留民、神道学者与神社在地化
一、引言
二、海外神社的日本性与在地化
三、作为“模范”的北京神社
四、南京神社的筹建规划及其变动
五、神社在地化中的祭神问题
六、小结
第六章遗留物:战争痕迹的历史、记忆与遗忘
一、引言
二、被埋没的痕迹
三、被改造的建筑
四、被重构的空间
五、小结
结语
一、封闭与扩展之间
二、民族与帝国之间
三、自我与他者之间
附录日本在华神社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