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两种疯狂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

两种疯狂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

  • 字数: 31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 出版日期: 2023-03-01
  • 商品条码: 97873052619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3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这是德勒兹的第二本文集,编者大卫·拉普雅德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将德勒兹在1975到1995年间的文本进行编排,收集德勒兹散落在杂志、报纸、文集、海外出版物等各处的文本,包括访谈、序言、论文、会议发言、评论等,意在呈现给读者难以读到的内容,保留德勒兹文本的写作原貌。书中收录的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而话语凝练,易于阅读。 ☆电影何以重要?电影艺术与哲学甚至科学之间有何关联?作为当代影响深刻的电影理论家,德勒兹提出,问题在于创造。哲学是创造概念、发明概念的学科,用以思考我们的世界和生活。电影则创造性地展现了各类影像,并展现了运动、时间与精神生活本身,它同样是伟大的创造活动。而科学则是“创造函数”——在此意义上,德勒兹指出,伟大的电影导演与伟大的艺术家、哲学家、科学家在人类精神文化的创造中具有同样重要的贡献和内在本质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赋予电影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 ☆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德勒兹指出,我们已经进入所谓的控制社会。它不同于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因为它已不需要通过集中式的监禁来达到权力控制的效果。当下的控制社会将明显的人身转化为无时无处不在的大数据统计与服务式管理,这就是我们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当代社会中的生活模式。德勒兹指出,这就是我们的未来——而他的这一充满前瞻性的深刻思考,也揭示了我们当下世界的某种真实。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文集,也是德勒兹生命最后历程的生成与游牧。在《〈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之后,德勒兹通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了内在性如何生成,如何在从《两种疯狂体制》到《内在性:一个生命》的历程中,让思的无器官的身体熠熠生辉。在这本书中,不仅有“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的迭奏,也有“大脑即屏幕”的反思;从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到布列兹的音乐,再到戈达尔的电影,德勒兹最后用自己的文字向挚友加塔利告别。德勒兹是一个不断逃逸、不断解域化、不断在块茎的游牧中生成的少数派行者,他用自己的生命的宣言告诉我们:另一个内在性的生命是可能的……
作者简介
吉尔·德勒兹法国哲学家,著有《尼采与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柏格森主义》《斯宾诺莎与表达问题》《差异与重复》《意义的逻辑》《感觉的逻辑》《电影1:运动-影像》《电影2:时间-影像》《福柯》《批评与临床》等。1969年,德勒兹与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相遇,决定进行合作,他们合著了《反俄狄浦斯》《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千高原》与《什么是哲学?》等。大卫·拉普雅德巴黎第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柏格森哲学,著有《威廉·詹姆斯: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时间的力量:柏格森的版本》《德勒兹:反常的运动》等。他是吉尔·德勒兹的学生,编纂了德勒兹文集《〈荒岛〉及其他文本:文本与访谈(1953—1974)》《两种疯狂体制:文本与访谈(1975—1995)》《书信与其他文本》。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杰出青年社科英才,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会理事。主要研究当代欧陆左翼激进思潮,尤其引介和研究巴迪欧的事件哲学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思想。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多维历史轨迹》《阿甘本五讲》《忠实于事件: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主要译著包括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世纪》《哲学宣言》《数学颂》《小万神殿》,阿甘本的《王国与荣耀》《敞开》《宁芙》等。
目录
001一、两种疯狂体制
007二、分裂症和社会
019三、普鲁斯特圆桌会议
046四、论巴黎八大精神分析系
048五、《意义的逻辑》意大利文版作者笺注
052六、语言学的未来
057七、阿兰·罗格的《厌女症》
065八、精神分析四论
074九、言说的解释
100十、社会的兴起
108十一、欲望与快乐
119十二、犹太富人
123十三、论新哲学家,以及一个更一般的问题
132十四、欧洲错误的道路
135十五、药品二问
139十六、让本身无法听到的力量被听见
144十七、搅局者
147十八、痛楚和身体
149十九、哲学何以对数学家或音乐家有用
152二十、致奈格里的法官的公开信
157二十一、这本书就是清白的文字证据
159二十二、八年以后:1980年访谈
164二十三、点燃了写作的绘画
170二十四、《曼弗雷德》:一个特别的重生
172二十五、《野蛮的异端》序言
176二十六、巴勒斯坦的印第安人
183二十七、致宇野邦一,论语言
185二十八、《尼采与哲学》美国版序言
191二十九、《电影1》首次登场
194三十、作为电影观众的哲学家的肖像
202三十一、今天的和平主义
212三十二、1968年的五月风暴不曾发生
216三十三、致宇野邦一:我们如何以二的方式进行工作?
219三十四、阿拉法特的重要性
224三十五、米歇尔·福柯的主要概念
242三十六、内在性区域
246三十七、他曾是人群中的明星
250三十八、《运动-影像》美国版序言
253三十九、福柯和监狱
262四十、大脑即屏幕
272四十一、无需计算的占据:布列兹、普鲁斯特和时间
280四十二、《差异与重复》美国版序言
284四十三、《对话集》美国版序言
288四十四、《千高原》意大利文版序言
292四十五、什么是创造行为?
303四十六、当声音被带入文本
305四十七、与迪翁尼·马斯科罗通信集
311四十八、石头
314四十九、《回到柏格森》美国版后记
318五十、什么是装置?
328五十一、关于主体问题的回复
331五十二、《时间-影像》美国版序言
335五十三、里韦特的三个圈
340五十四、暴力升级
342五十五、致让克雷·马丁的信序言
345五十六、《经验主义与主体性》美国版序言
347五十七、序言:新风格主义
352五十八、序言:时间的速度
355五十九、海湾战争:一场卑鄙的战争
357六十、我们发明了迭奏曲
361六十一、纪念菲利克斯
363六十二、内在性:一个生命……
369总文献目录(1975—1998年)
385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