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寸河山一寸血 历史不死

一寸河山一寸血 历史不死

  • 字数: 3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关河五十州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676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全景式展现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热血,全史更精彩。 ★百万读者期待五年,《一寸河山一寸血》完整无删节版本全新面市。开放解说,完整史料。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那一批抗战人物,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 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陷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作品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一批抗战人物,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原名赵劲,江苏常州人,精研中国近代史,多年来致力于正面抗日战场的研究,寻访抗战老兵,记录整理400多万余字笔记,因熟知中国抗战历史,语出惊人,痴心求证,被誉为“抗战历史狂人”。为还原真实可靠的抗日战史,毅然重走正面抗日战场,在田间地头探查战时印迹,被称为“田野历史学家”。
目录
第一章 最精彩的一战
教训
主见
磁铁吸刀
决战兵团
什么都不靠
愈吸愈近
全力奔跑
第二章 黄河悲歌
以不变应万变
不是向好而是向坏
最后的愚人
第三章 小块头也能做大事情
常胜将军
冲动是魔鬼
孤掌难鸣
还有谁行
川中猛人
能钻瓷器的小金刚
第四章 谁才是生活的导演
赌国运
魔术
书生大使
谁是导演
第五章 以胜利者的名义
天炉战法
提前庆祝
能战之军
地堡战术
吃我三拳
第六章 大号飞虎队
二流和一流
“要你命三板斧”
快乐赢天下
仰光神话
第七章 残阳如血
开心一刻
王师重来
生杀予夺
孙式训练
光荣之战
迷魂汤
致命缺陷
第八章 该来的总是会来
军中圣人
总有一款适合你
计划没有变化快
什么叫了不起
第九章 每一天都是崭新的
鄂中大怪物
牛刀杀鸡
想到了一块儿
大将之别
最后的三分之一
中国的斯大林格勒
省钱之法
虎部队
第十章 “虎贲”万岁
“婆媳”之间
兵者诡道
代号“虎贲”
凄绝之战
末路突围
小虎和大虎
第十一章 谁伴我闯荡
傲慢和偏见
学田横易,做大事难
丛林历险
“八阵图”
骠骑列传
九九八十一难
东方巴顿
第十二章 速度与激情
迂回再迂回
从天而降
不得不服
没有第二个密支那
第十三章 怒江在咆哮
东山再起
最弱军
信心之战
最艰苦的行军
“水牛”发力
钢将军
血色腾冲
第十四章 倚天屠龙记
自力更生
地堡大攻防
弄巧成拙
时间竞赛
脾气优选的门生
宝刀屠龙
第十五章 烈焰中的军旗
山水有相逢
“虎师团”
办公室法则
姜还是老的辣
中坚兵团
第十六章 浴血孤城
死架子
龙卷风
美髯公
激将法
课上课下
解围
无解的死局
华南旅顺之战
最长的一日
第十七章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谁大谁小
泥瓦匠
是攻是守
时空错位
不抽你抽谁
忍无可忍
第十八章 愤怒的拳头
中国悲剧
风中的承诺
猪胖不是命好
谁斩谁的首
无价可还
以青春的名义
特异战术
仇人相见
飞刀,又见飞刀
必杀技
终结者
老兵不死
摘要
     第一章 最精彩的一战 枣宜会战结束后,第十一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一度自我感觉非常良好。那一仗,不仅导致对方的集团军总司令阵亡,而且日军渡过襄河,占领宜昌,无疑是对他的前任的一种突破。 如今的第十一军,称得上是日本“中国派遣军”的骄傲,园部也几乎就是“中国派遣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一手捧出来的明星。 但这颗星星升得快,掉得也快,很快就要成流星了。 教训 园部倒霉,起因却是“华北方面军”。 当时“华北方面军”计划进攻中条山,因兵力不足,打算把第十一军驻于南昌以西的第三十三师团给借调到华北去。 走了一个师团,等于缺了一个角,南昌日军无疑会受到威胁,这可怎么办? 按照通常办法,无非是拆东墙补西墙,由“中国派遣军”从别处再调部队过来填补空缺,可这回西尾突然想起要换一种活法,而启发他的正是园部本人。 枣宜会战之后,园部提出了一个战术,叫“短切突击”。简单点说,就是对中国军队的防区攻而不占,且无论出击距离还是时间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打完就回家。 相对于组织费工费力费时的大战役,短切突击看上去确实比较经济实惠,有时只要出去三四天工夫,就能威风好一阵子,所以园部对此很是得煮,也常在自己的上司面前吹吹。 既然下级说得那么活灵活现,西尾也就真以为这个短切突击可以无所不能了。 趁第三十三师团走之前,不妨把部队集中起来,对南昌以西的中国军队也好好地“切”一下,那不就有一段时间可以关上门睡大觉了吗? 园部这时正是神神道道的时候,认为此计甚妙。 在此之前,园部已经在周围“切”过一圈,效果确实不错。要说不顺的时候也有,像跟汤恩伯打交道时就比较费劲,在豫南的短切突击战中,后者反过来还“切”了他一刀,仅名古屋第三师团便伤亡了三千多人。 汤恩伯有几个?不也就一个吗?园部对此并无顾虑,况且,他即将面对的对手是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后者南昌会战时就曾输给冈村宁次。 前任的手下败将,我却郑重其事,岂不惹人笑话,所以园部起先只将此次作战视为他短切突击战中的一个小项目,根本也没当一回事,甚至都没到南昌去设立敌前指挥所。 他不知道,失败这个东西不是专属品,不会一门心思跟着哪一个人走,尤其是那些头脑清醒的人。 罗卓英从来没有忘记过南昌会战给他带来的耻辱。这位喜欢写诗的将军身上并无一点文人的迂腐之气,即使打了败仗,也从不会为自己鸣冤叫屈或寻找战场以外的各种借口。 他的名言是:军人事业在战场,军人功罪也在战场。 哪里跌倒了就从哪里爬起来,既然是在战场上吃的亏,教训还得到战场上去找。 罗卓英总结出的第一个教训是麻痹大意,敌情观察不仔细,结果仅仅相差九天,主动就变成了被动。 于是,从九江到南昌,罗卓英都派出了很多情报人员。 传来的情报表明,铁路上的日军军列来去频繁。罗卓英想知道的是,这是要撤兵,还是要增兵。 有人说是撤兵,根据是有一些列车的车厢窗口露出人和枪,而这些列车都是朝北去的;但也有人说可能是增兵,因为有更多的军列在南下,只不过上面窗户紧闭,看不真切。 要对此做出判断,就得使用铁道游击队的办法:晚上趴在铁路边,耳朵贴着铁轨。 一听,北上的军列很轻,南下的军列却很重。 明白了。北上列车让你看到人和枪,那是故意制造的假象,其实里面没几个人;而装载着部队和武器装备的,恰恰是南下列车,不然车厢不会那么沉重。 拿到“化验报告”后,罗卓英就为大打一场做好了准备。 主见 1941年3月15日,在园部的指挥下,日军分三路攻向南昌以西的上高地区。 正面迎击日军的是李觉的第七十军,湘军虽然英勇,但要在平地或丘陵上与日军正规师团作战,还是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头两天,罗卓英刚好不在上高,由参谋长临时指挥,后者实战经验不足,听到前方战事不顺的消息后,显得十分紧张,脸色也变得铁青,坐在司令部里一个劲地给薛岳打电话,请示机宜。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给他打气,“不要怕,这是日军的老一套,打一下就会回去的”。放下电话,薛岳立即催促罗卓英返回上高进行直接指挥。 3月17日,罗卓英赶回上高,并连夜召集幕僚进行商议。 开始是高层幕僚。他们的看法跟薛岳差不多,认为日军只是出来扫荡一下,应避免决战,先撤出上高,等其撤退时再进行追击。 这是薛岳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就采用的战术,以后李宗仁也用,看上去既符合实情,也很稳妥。 如果是在南昌会战前,也许罗卓英一点头就同意了,但自那一战后,他得到了第二个教训:作为主帅,在从谏如流的同时,一定还要有自己的主见。 罗卓英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假如我们撤出上高,日军继续攻击怎么办?”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