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朝花夕拾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
字数: 332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赵林
出版日期: 2021-06-01
商品条码: 9787521730654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48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
¥7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一部剖析西方底层逻辑的经典力作,中国哲学学者关于西方文化史的全新叙事体系。 采用新概念、新表述,用更懂中国人的方式讲述西方故事。作者以“超越的浪漫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逻辑起点,以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作为促进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摆脱西方主流的解释框架,是解释西方文化演进的一次大胆尝试。 ★抛弃冷冰冰的史实堆砌,以浪漫笔触绘写一幅跨度长达3000年的西方文化史图卷。邓晓芒、樊登诚挚推荐 作者以其青年时代的狂狷浪漫和灵感才情,书写3000年波澜壮阔的西方文化史。奥林匹斯诸神、罗马帝国的兴衰、基督教的演变、理性与科学的源泉……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跃然眼前。书中告别冷冰冰的史料堆砌,加强故事性与精彩论证的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更有温度的西方。一本书带领读者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理解今天的世界格局。有名哲学家、华中科技大学邓晓芒教授作序,樊登读书会推荐 ★串联四大时间段,聚焦“上帝”福音与“恺撒”宏图的激烈角逐 本书以“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近代”4个时间段为脉络,以教权与皇权的千年之战作为主线,纵观四大时间段矛盾对立下的西方文化史。灵与肉、天国与尘世、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宗教殉道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的矛盾冲突,在不断的更迭中,西方人一步步摆脱野蛮与蒙昧,走向理性与科学。 "
内容简介
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道德败坏、刚愎自用,为何神话故事还可以广为传诵?手无一兵一卒的教皇格利哥里七世为何能让手握重兵的皇帝亨利四世站在冰天雪地里悔罪?为了信仰的自由,马丁·路德竟敢公开向权倾天下的罗马教皇挑战,他所开启的宗教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对欧洲社会的现代转型到底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被世界很多国家视为“奇技淫巧”的科学发明,为何最初独在西方发扬光大?宣称要消灭私有制的乌托邦理论如此不切实际,为何还能赢得那么多的支持者?一个囿于自身文化传统、对西方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人,肯定会对上述问题感到迷惑不解。或许,他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解释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书是一部视域广阔、别开生面的西方文化综论。书中将超越现实、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为西方文化的本质精神特征,将宗教殉道意识、世俗英雄主义、个人自我完善的动态平衡作为西方文化发展的动力,系统地展现了西方文化从古希腊文化的原始和谐到罗马帝国的英雄主义,再到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唯灵主义,最后到现代早期的国家主义、科学崇拜和乌托邦理想,总共3000年的发展演变历程。
葡萄紫色的爱琴海所孕育的希腊文化提供了精神养料,气势雄浑的罗马帝国展现了振奋人心的英雄情怀,空灵幽邃的基督教理想则为现实世界中的失意心灵发出了神旨的感召,现代西方文化就是在此基础上开花结果。灵与肉、天国与尘世、理想与现实的二元对立,宗教殉道意识与世俗英雄主义的矛盾冲突,历史的天平到底偏向哪一侧?赵林教授在此书中展现了一种恢弘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段超越的浪漫精神自身演进的悲怆历程。
作者简介
赵林,男,1954年生,哲学博士,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哲学学院二级教授,国家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史,已出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西方宗教文化》《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西方哲学史》《古希腊文明的光芒》等20余部著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篇。
目录
邓晓芒序001
自序009
导论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013
一、历史形而上学批判013
二、超越的浪漫精神与西方文化018
第一章古典文化
第一节希腊神话与传说005
一、神谱与神谕005
二、希腊神话与超越的浪漫精神014
三、众神的没落026
四、多神教与雅典城邦037
第二节希腊哲学精神043
一、宗教意识与哲学043
二、神话与哲学——从多到一050
三、神话与哲学——从具体到抽象059
四、希腊哲学的堕落068
第三节罗马英雄主义076
一、罗马人与希腊人076
二、罗马国家与罗马军团086
三、世俗英雄主义的衰颓100
第二章基督教的起源
第一节基督教与犹太教113
一、律法主义与道德主义113
二、末世论与救赎说126
第二节基督教与希腊哲学134
一、奥尔弗斯精神与毕达哥拉斯134
二、柏拉图与神秘主义142
三、基督教教义的理论基础147
第三节日耳曼民族精神158
一、塔西佗时代的日耳曼人158
二、日耳曼人与罗马帝国的冲突165
三、“基督教原则的担负者”172
第三章基督教文化
第一节基督教神学187
一、超理性的信仰187
二、上帝存在的逻辑证明198
三、经院哲学与神学的形式化204
第二节基督教道德220
一、动机论的原道德观220
二、魔鬼与女巫227
三、赎罪券与十字军238
四、修道运动251
第三节基督教教会261
一、上帝之城与恺撒之剑261
二、天国之阶与地狱之门276
第四节基督教文化的历史影响292
第四章近代西方的文化起点
第一节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318
一、重返人间乐园318
二、国家主义的崛起332
三、科学理性的兴盛345
第二节宗教改革及其历史影响359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赫拉克勒斯”359
二、路德与加尔文376
三、罗马天主教复兴与宗教宽容387
四、乌托邦的起源392
第三节西西弗斯的宿命——超越的浪漫精神发展的悲壮史诗404
再版后记415
摘要
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与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历史形而上学批判 自从柏拉图提出“理念论”以来,对形而上学的关注就构成了西方哲学思维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个传统经过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发扬光大,到近代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黑格尔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从一种超验的形而上学概念中演绎出人类的整个文化历史,从而使得斑驳杂乱的现象历史成为某种超历史的本质(或本体)合逻辑性地自我展现的过程。这种以某个形而上学的本质(或本体)作为逻辑起点来说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的方法对历史学理论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然而在西方现代哲学那里,这种柏拉图一黑格尔式的形而上学本质决定论受到了普遍的怀疑。现代实证主义者们明确地提出了“摈弃形而上学”的口号,把目光投向具体的、可实证的物理事实和历史事实。英美实证主义是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的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必然结果,正如德国的形而上学是近代德意志民族神秘的唯灵主义的必然结果一样。另一方面,在现代人本主义哲学(例如萨特的存在主义)中,也出现了从另一个角度否定形而上学的倾向,即以个人当下直接的存在、复杂微妙的内心感受和对生命意义的自我体验来取代超个体的目的、命运、历史必然性等“隐秘的本质”。与英美实证主义强调理性的客观验证不同,大陆人本主义侧重于非理性的主观感受。然而二者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是接近一致的,即都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在任何可验证或可感受的领域中,都是“接近没有意义的”。 西方现代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从根本上来说是由19世纪下半叶以后出现的“世纪末”的文化背景导致的。19世纪末期,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开始逐渐销蚀它在18世纪时对人类的进步和幸福所做的承诺,而20世纪初的世界大战使人类本性中的一切卑劣残暴的成分暴露无遗,从而使西方社会的传统价值体系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尼采“上帝死了”的断言,表述了两个世纪之交的西方人由于信仰的青黄不接所普遍感受到的心理恐慌。传统信仰大厦的坍塌,使非决定论的思想甚嚣尘上,每个人一方面都感到一种彻心彻骨的孤立无援,另一方面又强撑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潇洒模样,企图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到半空中,其结果只能是无以排遣的焦虑、烦恼和困窘。与上帝同时死去的是英雄,20世纪是一个反英雄主义的时代,人们开始对以往使人热血沸腾的英雄业绩变得无动于衷,他们的眼光专注于狭义的自我完善。既然没有彼岸的另一种生活,既然英雄和庸碌之徒死后都归于一手不黄土,那么蝇营狗苟地享乐与轰轰烈烈地建功立业实无重大区别。此外,轻精神重物质的实用主义倾向使得人们不再关心历史的任何“动机的动机”;对肆虐已久的理性主义专制的反抗又流入了一种狭隘的个人直觉和神秘经验。这一切使得时代丧失了气势磅礴的浪漫情怀和超绝深邃的终极信念,而“摈弃形而上学”则是目光短浅的时代的典型标志。 狄尔泰说过:“永不熄灭的形而上学的动力是想解决世界和生活之谜。”而这一点也正是哲学的本质使命。形而上学是哲学的精髓和阳刚之气,丧失了形而上学的哲学是一种疲软的哲学、一种被阉割的哲学,是精神的“巴比伦之囚”。这种哲学充其量只能被称为一种工具论或一种人生谋略,而不再是探究世界和生存之本质的“爱智”之学。在本书中我通过许多历史事实说明,当一个时代的哲学家普遍地把脊背转向形而上学,摈弃“上帝”或某种终极的世界本原,而一味沉溺于个人道德修养时,恰恰也正是一种文化出现了深刻危机或者走到山穷水尽之时。同样,形而上学也构成了历史哲学的基础,没有形而上学的历史学只是一堆凌乱的史料拼缀,如同兰克学派的“剪刀加糨糊”的治史方法,与其说是历史学,不如说是史料学。对某种形而上的历史动力或“动机的动机”的设定与确认,是一切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历史学的史料是实证的,但是历史学的解释却建立在对历史形而上学的确信之上。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并不在于展现那些作为历史事实的客观的“点”,而是在这些“点”之间建立一种线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因人而异,马克思认为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必然结果,马克斯·韦伯则认为宗教改革是后者的原因。这种差异恰恰表明了历史解释是以每个解释者的历史形而上学确信为基础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卡尔·贝克尔认为,“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 P13-1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