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同济学子话恩师

同济学子话恩师

  • 字数: 42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765031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人才培养的特色一直彰显于世,“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学校的优良传统,而“团结、创新”的精神越来越在师生中发扬光大。本书收录同济大学历届学生对老师的记忆,通览本书,可以感受前辈们在教学中精益求精的风范,也可以看到新时代园丁们对学子呕心沥血的培育。本书中所记的人和事,有的已逝去几十年,而大多数篇章的主人翁,正是我们的学长或同事,他们就在我们身边真实地学习和工作着。本书无意于为读者树榜样,倡导一种记录的风格,讲述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校园里正是因为有着这些鲜活的人和事,才有了学校厚重的历史,才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愿意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学子成为“话恩师”的作者,也希望更多的老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书写学校的历史与传统。
目录

育人篇
言传身教 无微不至(节选)——我的恩师谢苍璃先生
至今依然留在记忆深处(节选)——记恩师张东韩、朱照宣
母校老师琐忆——记吴之翰等老师
领略大师风范(节选)——回忆黄作桑先生
同济校园里的“谭立面”(节选)——记严师谭垣教授
“吃喝玩乐”与学业人生——记李德华教授
“吾师从周”——怀念恩师陈从周先生
先是老师 后成同事(节选)——怀念赵汉光先生
师恩如海 难以忘怀(节选)——回忆李寿康教授和张问清教授
言传身教 受益终身——忆张问清先生
尊敬的导师 一生的楷模——记童大埙教授
难忘的十年(节选)——忆翁朝庆先生
用包装纸书写授课提纲——记翁朝庆先生
四十多年师生情——怀念恩师范立础教授
“下马威”与“足球迷”——忆恩师沈祖炎先生两件事
“伴师夜译”(节选)——回忆龚雨雷先生
德技双馨 令人敬佩——我与朱伯龙教授结缘的故事
他的严谨治学一直鞭策着我们——回忆导师蒋大骅先生
一份保留至今的“课程设计”作业——怀念王家钧老师
……
摘要
     言传身教无微不至(节选)——我的恩师谢苍璃先生 青长庚 谢苍璃先生生于1896年,重庆璧山人,同济大学毕业后赴德国留学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他回国后即从事教学工作,主张“教育救国提高教学质最,为国家培养人才”。早期曾在四川大学数学系授课,后被同济大学、重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等高校聘为教授。谢苍璃先生终生从事教育事业,特别在数学方面,是一位德才兼优,成绩显著,严谨治学的老前辈和师尊。 1943年夏秋,谢苍璃先生任同济大学理学院院长,单身一人住在李庄当地士绅“史太弟”府的一问宽敞房间里。开学不久,谢先生关心我在附中的学习和生活,要我搬到他处,可以相互照顾,我当然乐往,与老师相处亲如家人。在与谢先生共住期间,我见他对自己十分严格,生活简朴、随和且平易近人,他好学不倦,没有任何架子,遇事总是把困难和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对于教学,他总是以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或用实物形象化地演示。记得,一名大学部的同学告诉我说:谢先生在讲到空间解析几何中Z=f(x,y)函数方程的一个空间曲面时,同学们起先不太理解,他便拿出随身带去的用来淘米的“竹编筲箕”给大家演示,同学们豁然解惑。谢先生的这种教学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谢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对人诚恳,对我的生活起居也很关心。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尤其对数学的钻研是他毕生心愿和爱好。他经常在书桌前深思熟虑以至深夜,每次上课前都要做充分准备、补充新的内容。我曾经问他:过去已经讲过的东西,何必再花这样大的功夫?他说:必须这样!学问无止境,只有不断充实提高才能把课讲好,使同学们都能听懂,否则是教不好的。这种一丝不苟、严谨刻苦的精神,我一直铭刻在心。我因在附中学习,没有直接听过他的讲课,但每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向他请教时,他总是说“莫慌”“不忙”,要我先弄清楚问题的关键,然后他再启发引导我,最后一语道破,使人恍然大悟。他的言传身教、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我的成才立业助益良多,让我终身不忘。 谢苍璃先生经常与学校的教授、先生们交往,主要是谈教学和学校的有关问题,从来没有请客送礼现象。经常到家中做客的教授大致有叶雪安、赵公绩、梁灿英等。记得有一次不知是赵公绩还是梁灿英带来了德同的罐装啤酒,大家十分高兴,边喝边聊,而且全部用德语交谈。谢苍璃先生也特别呵护年轻助教,数学系的助教是家中的常客,看到助教们解决了学习难题离开时的喜悦表情,我十分羡慕。 至今依然留在记忆深处(节选)——记恩师张东韩、朱照宣 董启超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受到一些事情或某些人的影响。 回顾我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一路走来,影响最深、难以忘怀的还是同学的榜样、老师的培养,说到老师,我特别要提到张东韩、朱照宣两位。 1950年我考上了交通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到大学老师,有教测量的纪增觉,教高等测量的王之卓。应用力学和材料力学是朱宝华教的,助教是余文铎、孙钧。朱宝华是双博士,板书写得整齐,讲课有条有理,这就开了我的眼界,余文铎和孙钧两位老师的教学态度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1952年夏,交大土木系调整到了同济大学。在同济,高等结构力学是王达时教授上的。他不用笔记但从不出错,这套功夫也是我从未见到过的。另有欧阳可庆老师,教木结构时在黑板上画立体图,奇快无比,我连抄笔记都来不及。 1953年,我毕业留l存同济理论力学教研组,开始了我的教学生涯。那时住在同济新村新四楼二楼,同住有余文铎、朱照宣等老师。刚走上教学岗位的我埋头苦干,十分努力,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做理论力学习题,有问题就请教余文铎、朱照宣老师。朱照宣是才子,据说他不到20岁就拿了两个学位(土木、数学)。我问他问题,他都耐心作答,且毫不费力。在这里讲一个有关他的小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曾应邀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做一个水波理论讲座,遇到了流体力学博士顾代方。他是复旦数学系毕业的,后到青岛海洋研究所工作。他告诉我,他在复旦时,朱照宣从同济去复旦讲“混沌”,边讲边写,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同学们很是敬佩。顾代方还带来了朱照宣的笔记,复印后给了我,我至今还保留着。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