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零开始读懂物理学

从零开始读懂物理学

  • 字数: 26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汪振东
  • 出版日期: 2022-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336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从“零”开始,站在“问题”角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 2.内容全面,涵盖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光学、相对论、量子物理和宇宙学。 3.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措辞严谨又不乏幽默,插图简约又不乏精准,内容简练又不乏深意。 4.以开放式思维探讨物理与数学、哲学之间的关系,旨在与读者共同建立理性思维。
内容简介
牛顿是怎样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引力是超距作用吗?
光速为什么不变?爱因斯坦为什么要提出相对论?
电子是粒子还是波?薛定谔的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宇宙大爆炸是怎样一步步建立的?暗物质与暗能量真的存在吗?
物理学总是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本书从“零”开始,站在“问题”角度,循序渐进地讲述了整个物理学理论的演变过程,内容涵盖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光学、相对论、量子物理和宇宙学。
本书思路清晰、行文流畅,措辞严谨又不乏幽默,插图简约又不乏精准,内容简练又不乏深意。除物理外,本书多处以开放式思维探讨物理与数学、哲学的关系,旨在与读者共同建立理性思维,是青少年及广大物理爱好者不错的入门书籍。
作者简介
汪振东 ---------------------------- 汪振东,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工作,参与研究原子钟、时间比对及北斗等诸多项目,对基础物理有很深的理解。著有物理科普书籍《在悖论中前行:物理学史话》。
目录
第1章经典力学
1.1地心说/001
古希腊与亚里士多德/005
1.2日心说/010
第谷与开普勒/020
1.3从实验开始/023
相对运动/027
1.4力学定律/035
微积分/039
1.5万有引力/051
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052
站在巨人肩膀上/059
第2章电磁学
2.1从静电到电流/065
2.2电生磁/073
奥斯特与安徒生/076
电学中的铁三角/078
2.3磁生电/082
道德楷模法拉第/089
2.4电磁波/093
什么是物理?/096
什么是波?/101
电磁学的大厦/107
第3章热力学与统计力学
3.1从火说起/109
化学家拉瓦锡/113
3.2热的本质/117
从永动机到能量守恒/121
3.3热力学/124
3.4统计力学/132
第4章光学
4.1光的本质/138
光的三种传播方式/139
4.2光谱/148
4.3光速/154
第5章相对论
5.1两朵乌云/159
5.2狭义相对论/165
绝对时空/167
什么是质量?/172
5.3浅谈狭义相对论/175
5.4广义相对论/179
黎曼几何/182
第6章量子物理
6.1微观世界/192
X射线/199
6.2量子之门/200
火与颜色/201
什么是量子?/205
光电效应/207
6.3电子轨道/209
α、β、γ射线/210
6.4迷雾重重/216
常用的物理知识/217
泡利不相容原理/221
施特恩与盖拉赫/225
6.5矩阵力学/228
沉默的狄拉克/231
6.6电子是波/234
爱因斯坦与诺贝尔奖/234
晶体/240
6.7薛定谔方程/243
概率波/247
互补原理/252
6.8索尔维会议/253
“二战”中的科学家/259
6.9薛定谔的猫/265
小爱和小玻/269
6.10平行宇宙/272
6.11粒子、场与弦/276
同位素、核裂变和核聚变/278
反物质/283
第7章宇宙学
7.1宇宙在膨胀/289
测量天体到地球的距离/290
7.2宇宙大爆炸/297
什么是噪声?/301
宇宙简史/302
7.3恒星演化/304
钱德拉塞卡极限/307
最揪心的诺贝尔奖/309
励志人生/311
7.4未解之谜/312
参考文献/317
摘要
     第1章 经典力学 1.1 地心说 没人能清楚地说出物理学究竟起源于哪里,但绝对与人类的好奇心有关。好奇心驱使着人类思考,思考又驱使着人类把眼前的景象勾勒成简便的模型。比如瞭望苍穹,古代中国人会把天形容成一个大锅盖,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在这个大锅盖上升起落下,周而复始;远眺一望无际的大地,他们会将其形容成一个板,人们便在这个板上耕种劳作,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盖天说”(图1.1)。它与“宣夜说”“浑天说”并称为“论天三家”。毫无疑问,这三种假说都代表着人类早期的宇宙观。 无独有偶,在地球的另一边,古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朴素的宇宙观。不同的是,他们地处半岛,很容易相信大地这块板是漂在大海里的,为了不让板沉下去,他们又相信板下有很多只乌龟…… 然而,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提示古希腊人大地不是平的。比如当帆船归来时,站在岸上的人们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往北走,北极星更靠向头顶。这些现象说明大地可能是弧形的,也可能是球形的,后来古希腊人从月食上找到大地是球形的直接证据。如图1.2所示,当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区时,就会形成月食。如果大地是一块平板或弧形的板,那么它的影子不可能总是圆,因此大地必须是球。 地是“球”形的,天(宇宙)是什么样的呢?古希腊人又展开了无边的想象,最终形成“地心说”。地心说最早起源于被誉为“科学和哲学之祖”的泰勒斯创立的米利都学派。较为成熟的地心说模型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斯(公元前408-公元前355)提出的。欧多克斯认为宇宙也是球,不同天体位于不同的同心球上,地球位于所有球体的正中心,即宇宙的中心(图1.3)。 所有的天体每天都会绕地球转一圈,于是形成了昼夜交替;太阳球转动的方向与其他球相反,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总在夜晚能看见星星。太阳球还会以年为单位,以某个角度来回摆动,于是就有了四季交替。这些星体绕地球运动的轨迹如何呢?速度又是怎样呢?欧多克斯受老师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的影响,认为星体的运动轨迹是圆的,速度是均匀的。因为在柏拉图学派看来,圆和匀速都是最完美的。 地心说成功地解释了很多自然现象,因此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并最终被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总结到自己的自然哲学体系中。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的一位集大成者,他的研究成果涵盖哲学、物理学、数学、艺术、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此处我们虚构两个人物——小亚同学和德老师,来简述亚里士多德在地心说及物理学上的思想。 小亚同学:“您说地球是个球,站在地球上面的人毫无问题,但站在下面的人会掉到宇宙中吗?” 德老师:“当然不会。我们必须有个概念,球上每个点都是平等的。因此,不管你在地球的任何位置,你所谓的‘下面’实际上指向地心。每个物体都有重力,重力是物体的属性,重力让每个物体都会下落。” 小亚同学:“那为什么白云浮在天上,火苗会向上,炊烟也会飘向天空?难道它们就没有重力吗?” 德老师:“世间万物都是由土、水、火、气四种元素组成的,土元素最重,水元素次之,火元素再次之,气元素最轻。重的会下落,轻的自然会上浮。白云和炊烟主要由气元素组成,所以会上浮。火苗是由火元素组成的,火靠近气,虽然比气重,但也会上浮。” 小亚同学:“天体在天上飘,是气组成的吗?” 德老师:“我应该说得更明白一些,土、水、火、气四种元素构成了地球周围的万物。到了月亮天,就不存在这四种元素了,而是弥漫着第五种元素——以太。天体由以太组成,因此没有重力,自然不会落到地球上。” 小亚同学:“一片树叶和一块小石头都有重力,为什么小石头下落得更快呢?” 德老师:“因为小石头的重力大,所以下落得快。” 小亚同学:“我更糊涂了!您说的重力到底是什么?它怎么会让物体下落?” 德老师:“首先,你必须明白什么是力。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比如一张桌子,你不推它不动,你一推它就动。重力也可以使物体运动,但是它是物体的内在属性,与普通的力不同。兽通的力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产生作用,而重力可以远距离作用。 小亚同学:“您说推了桌子,桌子会动,但我松开手后,桌子为什么还会向前移动?很显然,我现在没有给它力了。” 德老师想了很久,说:“这可能是空气迂回导致的……”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