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

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家庭治疗16讲

  • 字数: 228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继堃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75879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原生家庭最近炒得火热,很多人似乎对原生家庭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包括最近《都挺好》这部电视剧的播放,主角苏明玉在童年时期遭受父母的冷漠、苛刻和兄长的欺负,以至于与家庭决裂。我想很多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对此印象深刻。然而,原生家庭真的只是如此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我们不可否认即使是家庭中,也会有矛盾冲突,但同样也要认识到,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归宿,是我们牵挂的地方。有温馨,有我们成长的资源,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这对我们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无论走得多远,家庭总是如影随形: 家庭治疗16讲》虽是介绍家庭治疗,但内容却是通俗易懂,在介绍理论时,穿插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家庭问题,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家庭的视角,或者说提醒我们要站在家庭这个系统的角度上觉察家庭关系。不要错把家庭问题看成某个成员的问题,让这一个人来承担。而是所有家人共同面对问题,利用家庭的力量和资源,共同解决问题。本书即适用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了解领域知识,也适用于普通大众了解家庭,家庭中的人、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力量和资源。就如书名所说,家永远在我们身边。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理论概述和电影分析介绍了家庭治疗。理论概述包括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与主要流派。家庭治疗的主要理论,包括家庭和家庭治疗的概念、系统观、家庭治疗的简要历史发展,家谱图、家庭生命周期、依恋理论等。家庭治疗的主要流派方面,主要介绍了鲍文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叙事家庭治疗等的主要理论与技术。电影分析部分则透过浮城大亨和茉莉花开两部电影,用家庭治疗的理论和视角解读了个人命运与家庭的关系。电影,是高度浓缩的生活。本书将家庭的视角引入电影,让个人和家庭从中领悟对自己生活的启示。本书适合家庭治疗实践者和爱好者用于学习了解家庭治疗,也适合普通读者用于了解家庭,了解家庭治疗,从中吸取对于自己家庭生活的启示。
作者简介
王继堃,同济大学医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美国布朗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家庭/叙事治疗方向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特聘心理顾问,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叙事心理学部委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专委会委员,曾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医师。长期接受个人体验和督导,专注于家庭/叙事治疗的临床、讲座与培训。
目录
目 录第一部分 家庭治疗的概念及主要流派第一讲 家庭和系统观第二讲 家庭治疗的概念和发展简史第三讲 系统观和家庭治疗第四讲 发展心理学和依恋理论第五讲 家谱图第六讲 家庭生命周期第七讲 鲍文系统家庭治疗第八讲 系统家庭治疗(上)第九讲 系统家庭治疗(下)第十讲 结构家庭治疗第十一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第十二讲 叙事家庭治疗(上)第十三讲 叙事家庭治疗(中)第十四讲 叙事家庭治疗(下)第二部分 家庭与人生第十五讲 浮城大亨第十六讲 茉莉花开学员絮语致谢
摘要
    第一讲 家庭和系统观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无名氏 一、 家庭的概念 大家先看这样一个小例子: 有一对恩爱夫妻,偶因小事发生口角。其妻心中怏怏不乐,不吃不喝,以致卧床不起,丈夫请傅青主诊治。傅青主听完陈述后随手捡起一块小石头,嘱其加水用文火煮软做药引,煮时要不断加水且不得离开药壶,其夫盼妻病愈心切,便通宵达旦地煮起石头来,眼睛熬红了,人累瘦了,仍无倦意。其妻见此,不觉转怒为喜,主动下床代夫看火煮石,并叫丈夫去问傅青主:“石头为何煮不软?”傅青主听后笑曰:“你回去吧,她病己愈,石头虽然煮不软,可你对她的一片赤诚,已把她的心软化了。” 在梁羽生的小说《七剑下天山》里面,有一个人物角色就叫傅青主。我原来以为《七剑下天山》里面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后来发现,历史上真的有傅青主这样一个人,而且非常的有才华。他是一个很有名的妇科大夫,留下了有名的中医著作《傅青主女科》。后来我发现,傅青主还在我国早期的一个夫妻治疗的例子中出现过,这是我偶尔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记载。 在这个小例子里面,夫妻两个人吵架,妻子心中很不快乐。傅青主采用的方法是让丈夫回去煮石头。他干预的方法——表面上看,是让丈夫煮石头的这个行为,实际上是通过这个行为,让妻子发现丈夫其实是关心自己的。当妻子体会到这个层面的关心之后,她的愤怒就消失了。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夫妻沟通或者人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沟通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 内容层面和过程层面。所谓的内容层面就是两个人沟通,表面上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内容是要表达的东西。但实际上,在言语的背后,两个人互相之间的角色,两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两个人在家庭中的互动模式,是比内容层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所以,在观察一对夫妻或一家三口的家庭互动情况时,不但要看到他们表面上的语言沟通的部分,也要看到在语言沟通的背后,他们互动的关系和模式是怎样的。(这里先预设一个伏笔,后面还会讲到,在夫妻沟通和家庭互动中关于内容层面和过程层面的内容。详细理论也可参考《人类沟通的语用学》。)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双面胶》?这是根据女作家六六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小说里面描写了一对夫妻,妻子是上海本地人,丈夫来自外地某个山区的农村,家有姐弟两人。海清扮演的妻子在大学毕业以后,家里人介绍了好多对象她都看不上,但是看上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结婚以后,小两口的生活过得还是很好的。 我们都知道,其实两个人结婚,很多时候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人结婚,很多情况下是两个家庭之间很复杂的一种关系。我们每个人从小都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面,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家庭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又对我们怎样看待一件事情、怎样看待婚姻、怎样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影响。在电视剧中,妻子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上海家庭。她的父母亲之间的关系有着上海本地的特色: 妈妈就像一个公主,爸爸在家负责烧饭做菜,对老婆特别的殷勤。而丈夫成长在偏远山区的农村家庭,他们当地的文化中,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思想特别严重。因为丈夫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公公婆婆特别希望他们能生一个孙子。 后来,公公婆婆搬到城里跟他们一起住。因为老两口的生活习惯和看待问题的方式和年轻人非常不一样,在妻子和公公婆婆之间就发生了很多的矛盾,并且导致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疏远。什么叫双面胶?大家试想一下,一边是妻子,一边是爸爸妈妈,丈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但当妻子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丈夫第一个反应是站在爸爸妈妈这边。这部电视剧,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关系或者互动的模式。 通过这个电视剧,我们先了解一下关于家庭和家庭治疗的几个概念: 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成立自己的家庭,以夫妻为单位的一个家庭。当他们有了孩子,三口之家就是核心家庭。 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夫妻各自的爸爸妈妈的家庭,包括兄弟姐妹和他们整个的家族。 另外一对比较重要的概念是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在核心家庭里面,至少有两种二元关系: 一种是亲子关系,一种是夫妻关系。如果我们已经结婚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和丈夫(妻子)在家庭中至少充当两种角色。一种是夫妻之间的角色,对于丈夫(妻子)来说,我们是对方的妻子(丈夫)。一种是亲子之间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是孩子的父亲(母亲)。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我们叫做亲子关系。在一个核心家庭里面,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种不同的关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里,更加强调的是亲子关系,而夫妻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被忽略的。 我们的文化里有这样的说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当一对夫妻成家以后,公公婆婆或者岳父岳母(包括外面的人)很关心的事情,就是这对夫妻什么时候生孩子。生孩子好像不仅仅是夫妻之间,而是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事情。我原来认识一个人,她的老公是三代单传,所以这个女士结婚以后感觉自己有特别大的压力,很幸运的是她生了一个儿子,还是比较好的。 大学第五年的时候,我在医院里实习,在医院妇产科遇到一个孕妇来生孩子。她的身体特别不好,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本来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是不能生孩子的,但是这名女性冒着生命危险怀孕,又冒着生命危险很艰难地生下了这个孩子。当听到医生说她生了一个女儿的时候,她立刻就在产房里面放声大哭起来。她痛苦地大声叫着:“为什么又是女儿?这样的话婆婆还会叫我继续生,一直到生一个儿子出来。”我当时还很年轻,这件事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在很多的家庭里,特别是旧社会,与其说妻子是作为丈夫的妻子,还不如说女性是作为公公婆婆的儿媳妇,承担着“生儿子”的巨大责任和任务。 封建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特别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好像这些女性、后妃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生孩子、传宗接代。传宗接代在我们的文化里是特别重要的事,直到现在也是。在报纸上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 很多人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怀孕生孩子,如果那个家庭特别有钱的话,他们会花几十万,用很多的钱去找代孕妈妈,即使犯法也一定要生一个儿子来继承家里面的财产。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武侠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很多的功夫或者的技艺都是传男不传女。在我们的文化里面有很多思想观念,反映的是亲子关系比夫妻关系更重要。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治疗方面,非常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一个核心家庭的核心关系是夫妻关系。 只有父母的关系好了,对孩子来说才是优选的幸福和福利。无论是我在医院里坐门诊还是做咨询,常常有成年人来做咨询,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有的小孩子,父母觉得他们在学校里多动,或者是孩子不愿意去上学,他们觉得孩子有问题,说孩子这样不会那样不行,然后就把孩子送到医院(或咨询机构)来,请医生(或咨询师)帮忙治疗,他们认为如果孩子的问题解决了,家就好了。 我在一些文章或者博客里面经常会提到,做一对快乐的夫妻是给孩子优选的礼物。假设一对夫妻因为情感有问题,两个人需要分开。有的夫妻就会觉得很为难,他们会说:“我们不能分开,即使感情差到极点我们也不能离婚,为了孩子,我们坚决不离婚。”可是,如果夫妻感情到了实在无法挽回的地步,两个人勉强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是两个层面的关系。如果夫妻关系问题很严重,走到分手的境地,比较好的一个处理方法就是(看孩子的年龄,如果孩子已经很大了)和孩子坦诚地谈一次,可以跟孩子说: “虽然爸爸妈妈已经离婚了,但是我们仍然是你的爸爸妈妈,我们以后还是可以继续给你应有的关爱。”最可怕的就是,无论夫妻离不离婚,都用孩子作挡箭牌,把孩子当作一个出气筒,或者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情感垃圾的宣泄场所。有的夫妻离婚了,丈夫(妻子)会和孩子说,你妈妈(爸爸)如何如何,她(他)家的人怎样糟糕,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情况,会带给孩子特别不好的影响。 人的一生有两个家。一个是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叫做原生家庭。另外一个是你长大成人以后,重新建造的、你自己当家的一个家,叫做再生家庭。刚才给大家提到过,核心家庭指的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家庭,如果一对夫妻有了孩子,再加上孩子就是一个核心家庭。扩大家庭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姨等,此外还有家族、宗族等。先前给海洋大学的学生讲“叙事陪伴个人成长”的课时,我问大家,有没有哪位同学有自己家庭的族谱,然后有个同学就说他家有,还有人起名字的第二个字就是家族里的字辈。比如很远很远的亲戚,如果使用的是同一个字辈的话,说明几百年前都是同一个老祖宗。然后大家看每个人各自排的这个字辈,就可以知道他是哪一辈的人,也就知道该怎样称呼。在特别大的家族里面,根据字辈来称呼一个人,对于了解另外一个人和自己是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是很重要的。 二、 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都有特别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一个人的人格成长。每一个人都是从小生长在家庭里面,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的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出生以后,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我们未来会成长为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我想在这里先暂停一下。请大家先做一个小小的练习,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用三个积极的形容词来描写一下你的父亲、母亲的特点,然后用三个积极的形容词描写一下你自己。作这样一个思考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让学生做这个练习。有个学生分享说,他结合了爸爸妈妈各自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从爸爸身上好像学到了一些东西,从妈妈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可以看到,我们自己身上的一些性格特点,都是从父亲和母亲各自身上学到了一些东西,因为孩子的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第二个影响是影响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 有的家庭里面,孩子可以比较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但是有的小朋友在学校里,愤怒的时候马上就会很愤怒,就会爆发出来。一个人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爸爸妈妈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怎么样,也会影响到孩子。 在家庭环境里面,一般来说,爸爸妈妈都是主要的养育者。如果有的伙伴小的时候是由其他的养育者养大,你们也可以写写看(就是你身边的重要他人)。一般来说,写的是10岁以前我们身边的重要他人。可能不仅仅是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写一写自己10岁以前的重要他人的一些特点对我们的影响。 第三个影响是原生家庭可以为个人以后的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她说自己对婚姻不抱希望,因为从小她父母的婚姻就很糟糕,只要一看到父母争吵,她就没有一点想要结婚的想法和欲望。她说,父母亲糟糕的婚姻,对自己不想结婚的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况,有的人在自己比较小的时候,经常看到爸爸妈妈争吵,或者双亲中的一方跟自己的关系特别的糟糕,如女孩子可能和父亲的关系糟糕,或者男孩子跟母亲的关系特别糟糕。男孩子(女孩子)就会想着,等我长大以后,一定不要找一个和我的妈妈(爸爸)一样的人做妻子(丈夫),因为他们从小就饱受其害。 但是,当一个人长大以后,还是会不由自主地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人。而这种特定类型的人,他(她)身上的很多特点,可能都和异性父母身上的特点非常相像——就是人的潜意识里会有一种趋势,会不自觉地重复自己父母或者上几代人的婚姻模式。有的人不管谈几次恋爱或者结几次婚,最后发现恋爱对象或者结婚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个共同的特点,恰恰和自己的异性父母身上的某些特点极为相像。由于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可能会让我们不自觉地爱上某种特定类型的对象,也会对我们以后的人际互动的模式定型。 说到人际互动的模式,简单讲一下。亲密关系有三种: 一种是和配偶的关系,一种是和父母的关系,一种是和子女的关系。如果我们和自己的父母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我们在未来寻找伴侣的时候,也会不由自主地和伴侣重复上一代的模式。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这种关系继续传递到和下一代的关系中,影响下一代的婚姻模式。一般来说,这种互动模式的遗传和重复在亲密关系里特别多。 此外,在和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有时也会把这种模式传递到和其他人的重要关系中。比如在工作上,和自己领导的关系方面。也许自己从小和母亲的关系非常的冲突,也许母亲是一个强势的人,假设上司也是一个脾气非常暴躁、非常喜欢指责批评的人,那么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和上司重复和母亲之间的那种关系。 精神分析认为,前来咨询的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有时也会有一种移情关系。就是来访者会把自己和身边的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重现在咨询室里面,和咨询师形成一种移情和反移情的关系。我们从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和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会影响我们未来和身边的重要他人互动的关系模式。 最后一个原生家庭的影响,就是一个人在家中的排行也会影响其性格特点。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老大憨,老二灵,老三猴儿。”还有一种说法叫“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一般来说,在家中排行老大的人,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人,他会包揽家中所有的事情,承担很多的责任,还会代替父母教育家中的弟弟妹妹。 我的母亲就是家中的老大,她下面有两个弟弟,她一直到现在都对她下面的两个弟弟特别的照顾。我老公在家排行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就觉得他们家的人把他照顾得挺好。相对来说,他作为老三,就不像老大那样什么事情都要包揽,每次我们过年回家的时候,都是他哥哥、姐姐轮流做饭,然后我也沾了他的光,回到公公婆婆家,我也不需要做什么事情。但是,有的时候还是要表现一下。一般来说,老大和家庭里面最小的一个会受到一些关注,但排行在中间的那些人会比较受到忽略。家中兄弟姐妹多的时候,排行中间的孩子,有的时候会受到父母的忽略,而这种忽略对孩子的性格,还有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份价值的认同,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影响。这个就是原生家庭里面,家中的排行对我们的影响。 比如一对夫妻,假设是两个老大结婚了,两个人都很有责任感,两个人都要抢着做主,两个人都要争夺家里的权利,有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一些问题。如果夫妻两个人都是家中最小的,然后两个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两个人都不愿意做事情,那这个家庭也会出现一些麻烦。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就是老大和老小的这样一种夫妻搭配,一般来说比较好,但也不是绝对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总的说来,一个人在家庭中的排行,对我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婚姻中的互动模式都有一定的影响。 三、 系统观 系统观在家庭治疗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我们看待一个人,看待一个家庭,至少可以从五个层面来看待。 第一个层面是个体层面。在家庭里面,家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生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特点。 从个体层面来说,生理学的特点是有的孩子天生就比较好养,比如有人说,这个孩子小时候挺乖的,挺好养的。还有的人说,这孩子小时候太爱哭了,经常哭闹,好像挺难养。一般来说,这和一个人先天的生物学方面的特点有关系。如果说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在小时候比较好养的话,那自己相对来说,在很小的时候也会比较好养一些,不会经常哭。有的孩子从小爱哭、经常要半夜三更起来换尿布等,养育起来比较困难些,心理学上称为高需求宝宝。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成四种类型: 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是先天的生物学方面的一些特点。还有一个人的性格,是属于心理学方面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有的人比较外向,有的人比较内向等。 第二个层次就是二元关系。在一个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里面,至少有两种二元关系。一种二元关系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另外一种是亲子之间的关系(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或者父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这是两种二元关系。但很多家庭搞不清楚这种关系,会搞得很复杂。比如母亲刚刚和父亲吵了一架,就跑去找自己的孩子倾诉,把自己的老公骂一顿,这种方法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孩子不是情绪的承载体。作为一个成年人,你需要自己处理自己的一些情绪。就算要倾诉的话,可以去找成年人,可以去找专业人员的帮助。优选不要去找孩子,让孩子成为你的情绪的一个出入口。因为这种情况下,家庭之中往往会形成一种三角化的关系,得不到丈夫关爱的妻子,和孩子结成同盟一起来对抗丈夫。如果孩子承载了太多夫妻之间的这种冲突,孩子就很容易发展出一些心身症状,或者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临床上,表面上看很多孩子有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比如不去上学、比较焦虑、比较抑郁、有一些心身症状等等。如果回到那个家庭去观察,往往会发现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夫妻二人自己有心理问题。所以,在家庭治疗里面,不是家庭认为谁有病,我们也认为谁有病。在家庭治疗里面,我们认为是这个家庭,这个家庭的互动、家庭的关系出了问题,而不是说,某个人是一个病人。 第三个层次是核心家庭的三元互动关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你们单独和父亲在一起,或者单独和母亲在一起,或者是父亲和母亲单独在一起,或者你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受和这种互动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家庭里这种多元的层次关系,导致家庭里的某个人承载了很多情绪负担,这个人往往会变成一个有症状的人。实际上最根本的是要去治疗这个家庭的互动模式。 第四个层次是扩大家庭。所谓的扩大家庭就是原生家庭,就是夫妻双方各自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其他的亲戚等这些人之间的关系。女作家六六写了一部小说叫《王贵与安娜》,丈夫来自农村,他现在的家在逢年过节还有很多时候会来很多亲戚。因为他们的家乡风俗是,有个人在城市里面,所有人到城市里都会去找他帮忙。他又拉不下面子,家里经常去各种各样的亲戚,就要做很多很多的事,妻子觉得很郁闷,这种情况就是核心家庭与扩大家庭之间很复杂的关系。 最后一个更大的层次就是社会文化环境。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生活在大的文化环境背景里,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都受到外在的大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举例来说,现在教育、医疗、住房可能是压在很多人身上的三座大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如雾霾也会影响很多人对于居住环境、对于自己未来发展、居住在哪个城市等各方面的选择。现在的社会,大家好像处在一种无意识的集体焦虑之中,好像各阶层无论是有钱的还是没钱的,大家都焦虑,觉得没有安全感。 00为什么现在学区房闹得沸沸扬扬,学区房可以卖到这么高的价格?就是父母都在担心,说:“如果孩子上不了优选的幼儿园,就上不了优选的小学,如果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中学,那以后就上不了好的大学,未来就找不到好工作。”这种焦虑在无意识地蔓延,互相之间也在比较和影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大学,好像只要上了好大学,就能够有好的前途,好像大家都被一股社会的洪流推着往前走。 可能大家都没有停下脚步来想一想,这个社会洪流对我的影响是什么?但是,其实每个人都受到这种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我有个同学,她女儿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特别担心,到处找人跑关系,要上优选的幼儿园。如果上不了的话,每天就很烦,觉得没有为女儿创造一个很好的条件。还有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僵尸肉、苏丹红、吊白块等,大家觉得好像吃啥都不安全。新闻报道说,有一个爸爸,在女儿刚刚出生时就自己包了一块地,自己种菜给女儿吃。当然这是非常特别的一个情况,但也表明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的这些事情,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选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包括对选择伴侣的影响。 不同的历史时期,什么样的伴侣才是大家公认的好伴侣,标准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历史年代,两个人结婚要符合什么样的标准,要采购什么东西,要买几大件才符合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要求,都透露着一种时代的特色。在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那个年代,石光荣那个角色是部队里的一个将领,那时找对象是通过举办舞会,女兵和老干部一起参加,看上谁,组织就安排这两个人结婚,这种是组织安排的婚姻。60、70年代的女性好像是选择军人,改革开放以后选择万元户,延续到80年代、90年代,每个年代对选择伴侣都有不同的要求。到了21世纪,很火爆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非诚勿扰》中,有一个女嘉宾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当然这代表的是某一种择偶标准,不是指所有人,但表达的是有这样一种婚姻的期待。 现代社会的思想文化是多元的,很多电视剧都很有时代特色。如《裸婚》反映了房价上涨的环境下,青年男女结婚时,是需要什么都准备好才结婚,还是选择裸婚这样一种形式。我们每天看到的电视剧、电影、新闻等,都有着各自的时代特点。而这些东西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在影响着我们的家庭生活。 在大的文化层次上来看,中西方的家庭也是有差异的。我曾经去美国的布朗大学学习家庭治疗,我发现在美国的社会环境里面,他们更强调的是夫妻关系,他们以核心家庭为主。在我们国家,相对来说,更加重视的是亲子关系。我们是大家庭,像以前四世同堂、五世同堂是中国人对于家庭的一种完美生活的向往。但是在大家庭里面,也会出现很多千丝万缕、种种纠葛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考虑家庭,无论是考虑我们自己的家庭,还是来访者家庭的时候,如果要考虑得比较全面的话,都至少要从五个层次来看待家庭。 有句话说:“无论走到哪里,家庭总是如影随形。”有的人和爸爸妈妈的关系很不好,也许是因为成长在一个批评、指责比较多的环境里。有的人说,我要走得越远越好,爸爸妈妈一天到晚吵架,我实在是受不了,我不想成为他们那样的人,我想要过自己的生活,然后就离家很远,远涉重洋去国外留学。物理上的距离倒是走得很远,但是心理上的距离从来没有走得很远。像鲍文系统家庭治疗的创始人莫瑞·鲍文,也是小的时候和自己家庭的关系特别不好,然后他就离家很远。后来他发现,无论他走到哪里,家庭对他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当他自己学习了家庭治疗,构建了一些家庭系统的理论之后,他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 因为家族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需要回家去处理一些事情,在他回家处理那些事情的时候,他还处理了自己和父母亲之间一些未完成的情节,和没有解决的一些矛盾。 在家庭治疗里面,也特别强调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很好的家庭治疗师,首先需要审视、觉察自己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像鲍文派的系统家庭治疗师,他们就特别强调要回到原生家庭去处理一些以前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处理的冲突。如果冲突不处理,它其实还在那个地方。如果那个冲突没有被解决掉,也许这种冲突的关系模式,还会复制在我们的夫妻关系里,还会复制在我们的亲子关系里,还会复制在我们和自己身边的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里。鲍文有一篇非常重要的论文,写的就是他怎样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处理和父母亲之间冲突的一些关系。无论大家想成为哪个流派的咨询师,个人体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一个家庭治疗师来说,觉察自己和家庭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父母亲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