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刘锋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05430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9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深度挖掘科技领域“看不见手”的秘密,阐述以互联网大脑为代表的超级智能是如何影响21世纪科技巨头与科技产业的兴衰命运,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了哪些风险与机遇,帮助科技企业和个人应对科技浪潮带来的挑战。 2. 首次在世界上建立重要的基础科学模型“互联网大脑”,深刻解读了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前沿科技概念涌现的原因及其之间的关系,为读者掌握前沿科技发展趋势提供了可靠的武器。 3. 张亚勤、刘慈欣、周鸿祎、王飞跃、约翰·翰兹推荐!石勇、吕本富、吕乃基作序!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工业4.0、云机器人、区块链、城市大脑等新技术不断冲击着人类的工作和生活。这些前沿科技的爆发是巧合还是必然,背后蕴含了怎样的规律?2005年以来,刘锋博士带领科学院团队对前沿科技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一次在世界上提出互联网正在从“网状结构”发展成为“大脑模型”,由此产生的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慧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链接在一起,形成大自然靠前的超级智能。 本书深入解析了“互联网大脑”的形成与发育过程,详细阐述了超级智能的崛起对行业产业、城市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进化、科技哲学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前瞻性地预测了21世纪前沿科技的发展趋势,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行业产业与前沿科技结合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企业和个人在科技大潮中将如何寻找自己的定位,人类的未来在新科技的影响下会有怎样的命运。
作者简介
刘 锋 前沿科技趋势领域研究专家、计算机博士、2008年受聘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人工智能学家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互联网、人工智能和脑科学交叉领域。 2005年,刘锋博士提出互联网知识共享与交易的“威客”模式,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引领近百家企业进入该领域,由此推动数家独角兽企业的产生。2007年通过深入研究互联网结构的重大变化,提出并建立了“互联网大脑模型”,对包括城市大脑、行业大脑、前沿科技涌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在人工智能领域,2014年建立标准智能模型,形成AI与人类通用智商测试方法,成果受到美国CBNC、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日本每日新闻、印度排名第一的英文媒体Indiatoday等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
目录
第一部分 趋势与产业 引言 “大脑”爆发:21 世纪科技的新现象与新问题/ 3 新科技涌现,互联网是否已死/ 3 互联网,从巨网向大脑的进化/ 5 互联网大脑为什么是21 世纪非常重要的智能结构/ 9 第一章 互联网大脑发育,前沿科技如何不断涌现/ 12 人类大脑与互联网大脑发育的异同/ 13 从1701 年开始,互联网诞生前268 年的孕育/ 16 1969 年互联网诞生,联网计算机实现“世界语”交流/ 18 1989 年万维网推出,人类的知识海洋出现/ 21 2004 年社交网络产生,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发育/ 25 2006 年云计算兴起,互联网大脑中枢神经开始成熟/ 27 2008 年光纤、移动通信发展,神经纤维开始加速发育/ 30 2009 年物联网启动,类脑感觉神经系统出现萌芽/ 35 2012 年工业4. 0 和工业互联网被提出,运动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39 2013 年大数据爆发,形成互联网大脑的智能基础/ 42 2015 年人工智能重新兴起,激活互联网大脑的运转/ 45 2018 年阿里巴巴、360、腾讯、华为大脑涌现,互联网大脑初见雏形/ 49 2019 年之后,智慧社会、混合智能和云反射弧将成为热点/ 53 无穷时间点之后,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脑或成为发育终点/ 56 外传:区块链,一次古老神经系统结构的反抗/ 58 第二章 10 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67 “看不见的手”与10 条规则的总结/ 67 规则1:是否顺应互联网大脑的发育趋势,决定科技企业的兴衰/ 69 规则2:占据互联网类脑神经元网络才能获得优选的竞争优势/ 72 规则3:保持互联网左右大脑平衡是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74 规则4:互联网大脑运动和感觉神经企业应解决单一生态问题/ 78 规则5:云群体智能在互联网大脑中蕴含巨大价值/ 81 规则6:互联网大数据企业需要解决数据瓶颈问题/ 84 规则7:挖掘互联网大脑的情感特征将获得超额回报/ 88 规则8:神经纤维公司通过连接各神经系统获得关键地位/ 92 规则9:互联网大脑梦境的构建带来产业升级/ 95 规则10:云反射弧公司应把确保反射成功放到首位/ 98 第三章 城市大脑:互联网大脑架构下的智慧城市建设/ 103 城市的智能化发展简史/ 103 什么是智慧城市/ 105 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三个问题/ 106 城市大脑,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智慧城市建设/ 108 建设城市大脑的三个关键点/ 111 城市大脑的应用范例:上海城市大脑/ 114 城市大脑有多聪明/ 115 第二部分 哲学与科学 第四章 世界和脑的哲学认知,一脉相承的千年思考/ 123 思想家的共同认知:社会是一个大脑/ 123 卡普的器官投影理论:技术与器官的关联/ 125 传媒学科创始人麦克卢汉的社会神经网络/ 126 英国哲学家彼德·罗素的地球脑(全球脑) / 127 第五章 两个世纪的类比:原子与太阳系,互联网与大脑/ 130 类比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价值/ 131 2000 年的探索,通过类比发现原子的秘密/ 132 用大脑类比互联网面临的两个困难/ 137 两个世纪的重要科学模型的研究对比/ 139 第六章 超级智能的运行机制:互联网大脑的结构/ 141 互联网的原有架构:连接计算机的世界之网/ 141 人成为互联网定义中新的重要元素/ 144 传感器的加入使互联网产生感觉神经系统/ 146 云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构成互联网的运动神经系统/ 148 大数据是互联网大脑记忆和智力发育的重要基础/ 149 人工智能广泛分布在互联网大脑中并驱动运转/ 151 云群体智能:连接数十亿人的互联网右大脑/ 153 云机器智能:数百亿联网设备构建的互联网左大脑/ 155 类脑神经元网络:构建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大社交/ 157 互联网大脑的五种神经元模式/ 160 云反射弧:互联网大脑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制/ 167 基于互联网大脑模型的Ω 超级智能诞生/ 172 第三部分 探索与未来 第七章 AI 能否超越人类,互联网大脑能否变成天网/ 177 天网引发的恐慌/ 177 “机器(AI)能否超越人类”的争议和面临的难点/ 179 人类智商与机器智商的研究简史/ 185 建立标准智能模型,统一描述人类与机器的特征/ 192 两次智商测试,评估机器能否超越人类/ 199 机器是人类的朋友、敌人还是仆人/ 202 互联网能否进化成天网,风险在哪里/ 208 互联网大脑的智商能达到多少/ 213 第八章 镜像作用:互联网大脑模型对脑科学的启发/ 214 人类最后的科学疆域——脑科学/ 神经科学/ 214 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 216 大脑中类思科和华为的路由系统机制/ 220 大脑中类谷歌和百度的搜索引擎机制/ 221 大脑中的类腾讯和脸书的社交网络特征/ 224 大脑中的类维基百科机制/ 225 互联网神经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的结合/ 227 第九章 进化启示录:从生命起源到智慧宇宙/ 233 生命进化有无方向之争:英国与法国两大阵营的对抗/ 233 大脑的进化方向:十亿年生物大脑发展历程/ 242 “上帝”公式与智能的7 个等级/ 246 智慧宇宙形成的10 张示意图/ 251 全知全能:生命进化的方向和目标/ 257 生存还是死亡,判断人类和人工智能伦理的标准/ 267 后记 互联网大脑进化简史/ 271 互联网大脑模型的起源/ 276 2008—2018 年5 个版本的互联网大脑模型/ 279 献给人类进化未来与终点的诗/ 283
摘要
    节选自本书第二章“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 “看不见的手”与10 条规则的总结 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曾经说: “人像本来就在那里, 雕塑家只不过是从一块石头里把它解放出来。” 如果按照米开朗琪罗的方式来说明互联网大脑的产生, 那么就是: “互联网大脑模型原本就在那里, 人类只不过是从未来的时间里把它解放出来。”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 数千家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激烈的竞争,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 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进步往往会让我们感到困惑, 谷歌、脸书、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企业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进而成为世界范围内难以撼动的科技巨头? 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安谋国际、帕兰提尔等新兴科技企业如何面对巨头的激烈竞争? 通用电气、海尔、格力、西门子(Siemens)、三菱(Mitsubishi)等传统制造业巨头如何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一轮轮科技浪潮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看不见的手” 像幽灵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时隐时现, 在亚当?斯密(Adam Smith) 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中, “看不见的手” 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看不见的手” 推动了生物的自然选择; 同样, 在互联网的进化过程中, “看不见的手” 也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我们对过去50 年, 特别是过去20 年的前沿科技进行梳理, 就会发现, 互联网大脑的形成并不是杂乱无章的, 而是有很强的规律性,我们总结出若干条规则, 阐述“看不见的手” 对人类商业、科技、文化和政治的具体影响, 这些规则并不是对未来科技的规划, 而是对一种自然进化现象的总结。如果这种总结是正确的, 那么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21 世纪的前沿科技都会受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其中的10 条规则, 对这些规则的研究和运用,将会对我们探索科学新领域、设计科技商业模式、规划政府科技政策、筛选风险投资优质项目等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规则8:神经纤维公司通过连接各神经系统获得关键地位 互联网的有线和无线通信设施构成了互联网大脑的神经纤维, 经过近200 多年的发展, 它已经发展成为非常庞大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这其中包括电话线、同轴电缆、光纤、卫星通信、蜂窝移动通信等, 伴随互联网大脑感觉和运动神经系统(物联网) 的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又产生蜂舞协议、WiFi (无线局域网)、蓝牙、Z-wave 等短距离通信技术以及LoRa、eMTC 和NB-IoT 等广域网通信技术。除此之外, 思科、华为等公司为互联网的信息和数据传递提供了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高通、安谋国际等公司为通信设备企业提供了芯片架构支持。 在互联网大脑的神经纤维建设领域, 华为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企业, 这不仅是因为华为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 更是因为它在互联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时, 在战略上屡次突破, 实现从通信设备提供商向智能手机生产商的扩张, 又继而向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云计算迈进。这种战略进化和布局, 使华为在同类企业中脱颖而出。 接下来, 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 华为是如何在战略上顺应互联网的类脑化进程, 从而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的。在分析华为之前,我们先介绍另一家世界有名的电信公司思科。1984 年12 月, 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在美国成立, 创始人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对教师夫妇: 计算机系的计算机中心主任莱昂纳德?波萨克(Leonard Bosack)和商学院的计算机中心主任桑蒂?勒纳(Sandy Lerner)。 夫妇二人设计了一种叫作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 用于斯坦福校园网络(SUNet), 将校园内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 这个联网设备被认为是联网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思科曾经是核心路由器和交换机市场的霸主, 占全球核心路由器市场近八成的份额。在巅峰时期, 思科的市值甚至超过5 000亿美元。 1987 年,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集资21 000 元创立华为公司, 华为在1987 年诞生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都是思科的追随者, 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华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发展道路, 并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节点表现出华为的执行力和战略前瞻性。正是这些特质使华为在互联网大脑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一个节点是, 1991 年华为开始进行独立的产品研发, 孤注一掷地投入C&C08 交换机的研发。到1993 年年末, C&C08 交换机终于研发成功, 其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 这为华为在电信行业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2018 年, 马基特经济研究公司(IHS Markit) 发布的近期新报告显示, 华为在2017 年击败爱立信(Ericsson), 成为全球优选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7 年, 华为在全球移动基础设施设备市场的份额为28%,相比之下, 爱立信的份额从2016 年的28%下滑至2017 年的27%。 除此之外, 华为在5G 领域也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2013 年, 华为作为5G 项目的主要推动者, 发布5G 白皮书, 积极构建5G 全球生态圈, 并与全球20 多所大学开展紧密的联合研究计划; 2016 年, 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3GPP 最终确定了5G eMBB (增强移动宽带) 场景的信道编码技术方案, 其中, 华为主推的Polar 码成为控制信道的编码, 高通主推的LDPC 码成为数据信道的编码。经过近30 年的努力,华为在互联网大脑神经纤维领域终于站稳脚跟, 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头羊。 第二个节点是, 2003 年华为成立手机业务部, 开始把触角拓展到移动智能手机领域, 这个突破为华为走出重大差异化道路奠定了基础。2013 年, 华为手机销量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 仅次于苹果和三星。到2018 年7 月, 华为手机发货量突破一亿台。在过去7 年, 华为手机销售量增长高达51 倍, 与苹果、三星一起成为世界智能手机市场第一阵营的代表。华为通过智能手机在互联网大脑的生态上占据了与互联网用户(人) 交互的重要领域。由此, 华为获得消费数据、智能家庭数据、智慧城市建设数据就有了可靠的基础。 第三个节点是, 自2017 年以来, 华为明确了公有云战略, 并在2018 年6 月的华为云活动上, 宣布推出华为云EI 智能体, 通过智慧大脑、智能边缘平台、无处不在的连接和行业智慧的融合, 将复杂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业智慧, 经过华为云EI 智能体的计算分析反作用于物理世界。 据华为2017 年的年报显示, 华为业绩稳健增长, 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 036 亿元, 净利润达475 亿元, 同比增长28. 1%。国内同行中兴2017 年的营业收入为1 088 亿元, 净利润为53 亿元; 国外同行中,2017 年, 爱立信全年营收255. 92 亿美元, 净亏损44. 76 亿美元, 思科营收480 亿美元, 净收入96 亿美元, 同比下降11%。 这说明与思科、爱立信相比, 华为已经从单纯的互联网神经纤维领域的竞争, 转向与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谷歌等科技巨头进行的全面的生态竞争, 并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和回报。华为规避单一神经系统的局限, 依托自己在电信领域的优势, 通过战略突破, 实现业务升级, 这一点非常值得科大讯飞、商汤科技、通用电气、IBM 和思科等公司参考和学习。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