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尚征武讲砚台

尚征武讲砚台

  • 字数: 10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作者: 尚征武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476695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5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紫石砚“非遗”传承人从事砚台制作及雕刻数十余年集大成之力作。
内容简介
全书分砚史、砚材、砚艺、砚事、砚赏五章。重点介绍了砚台的分类与产地,以及如何鉴别、挑选与保养砚台,可谓生动新颖而又深入浅出,对于砚台爱好者、收藏家以及研究者均有极大帮助。
作者简介
尚征武,1963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品雕刻高级技师、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获“中华砚雕师”称号。现任北京潭柘紫石砚有限公司设计创意总监。从事砚雕设计及工艺品制作多年,具有较高的专业设计制作水平,设计制作的工艺品在国内、国际各种展会上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等荣誉,在行业内有较高的信誉和威望。
目录
"第一章  砚  史 \ 001 第二章  砚  材 \ 021 第三章  砚  艺 \ 039 第四章  砚  事 \ 067 第五章  砚  赏 \ 089 "
摘要
    "我国幅员辽阔,砚材资源丰富。从古至今,发现的可做砚的材料不下千种,几乎遍及全国,包括石材、竹木、陶瓷、砖瓦、玉石、金属、化石、贝壳、水泥甚至橡胶等。然而最理想的砚材是以下墨、发墨、润笔为特质的。 通过实践,人们发现石材远远优于其他材料。石材亦有高下之分,下墨石材易找,发墨石材难寻,故古人把既能下墨又能发墨之材谓之“德材”。经过数代人的实践筛选,端石、歙石、洮石、红丝石等位列德材之首。 一、端砚 宋代有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美:“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可见端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名不虚传。 端砚产于广东省肇庆市,因其古称端州,故名。端石产于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端溪水一带和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据地质学家考证约于4亿年前的泥盆纪形成。初采于唐武德年间,行世已一千余年了。 早期端砚只是研墨之用,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并无造型可言。至唐代中叶,砚工开始根据石材的色泽、纹理、形状进行设计加工,图案花纹、飞禽走兽、亭台楼榭,无不入砚,端砚摇身一变,从工具上升为艺术品,从而名扬天下。 特点 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墨汁细腻如油,书写流畅而又不伤笔毫。其质地细腻坚实,娇嫩润滑。上品端砚有“呵气研墨”之美誉,无论寒暑,以手抚按砚堂,会马上产生水气,足可研墨。 石眼,是端石拥有特色的名贵种类。清人潘次耕在《端石砚赋》中赞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端石的眼多为活眼,即眼中有珠,且形态、神情各异,如鸲鹆眼、猫眼、怒眼、泪眼等。 产地 端石坑口众多。因下岩洞在山底,常年水浸,石润而质量很好。主要有六大名坑: 老坑  又称“水岩”“皇岩”。位于端溪以东,临近溪水江处。 老坑砚石为泥质结构,致密、块状构造。呈青灰色,略带紫蓝。石质嫩、腻、润、滑,“体重而轻,质刚而柔”。 主要石品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冰纹、金银线等。 麻子坑  乾隆年间发现并开采。相传是一位脸上长有麻子的采石砚工冒险发现,故取此名以示纪念。位于老坑南约4千米处,距端溪水约600米,砚石质地洁净,优质者可与老坑石媲美。 主要石品有青花、火捺、鱼脑冻、猪肝冻、天青冻等。石眼多碧绿色,多层活眼,是很优的高级砚材。 宋坑  因其发现并开采于宋代,故名。宋坑不同于其他的单一采石坑洞,它拥有一个族群,西起三榕峡,东到鼎湖山,分布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上乘宋坑石质地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佳。 宋坑石表面还有金星点,在光照下,闪闪发亮。金星点中富含硫黄,故研出之墨略泛金光且防虫蛀,极为难得,为历代书画家所宝。 坑仔岩  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以南半山之上,相距200余米。此坑在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开采,清咸丰九年(1859年)因塌方伤亡而封坑。1978年年底重新开采。 石质优良,纹理细腻,坚实润泽。石色青紫中略带赤,但不及老坑、麻子坑色彩之斑斓。石品主要有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等。尤以石眼多、媚而名世。 梅花坑  开采于宋代。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一是鼎湖区沙浦镇典水村附近,二是市北郊北邻山的九龙坑。石质好,下墨快,颜色呈灰白微带青黄。 绿端坑  采石始于北宋。有四个坑口,一是北岭山东岗坑附近,二是端溪朝天岩附近,三是小湘镇大龙地区,四是鼎湖区沙浦镇苏一村附近。 绿端石色青绿中略带土黄色,也有黄、红、胭脂等色。石质幼嫩润滑,很好者为翠绿色,晶莹无瑕,别具魅力。 大清才子纪晓岚非常青睐绿端,他为自己收藏的绿端砚刻铭:“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 石品 鱼脑冻  是端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的,呈半透明状,有通透感,因状如冻住的鱼脑而得名。色泽白中有黄而微带青,亦有白中略带灰黄色者。 蕉叶白  又称蕉白,状如蕉叶初展,白中略带青黄。 青花  指长于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通常在湿水后才能看到。前人评价为:“青花细则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 天青  素净无瑕,泛蓝一片者谓天青,色青略带灰白。有天青的部位,石质清净、致密、滋润。 冰纹  其特点是白色有晕的线纹,似线非线,状如冰块中的裂纹,与砚石融为一体。质地细腻,形态自然,有纯净、朴素之感。 鉴别 端砚的优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石质  以下墨快、发墨如油为优。 石色  端砚以紫色为主调。分辨时要将石浸入水中,便能准确地观察了。优选在自然光照下,防止受室内灯光影响而看不准。 此外还有以翠绿色为基调的绿端石坑。 石声  有经验的藏家在鉴别端砚时,不仅要观其色,还要闻其声。此法自古有之,将不同砚坑的砚,腾空托于手中,以指尖弹叩砚缘,会发出不同的石声。清代吴兰修云:“石以木声为上,金声、瓦声为下……盖石润则声沉,石燥则声浮。” 手感  以手抚之,以细腻滋润,如婴儿肌肤者为上品。 雕工  纹饰以“二要”为佳:一要掩饰砚石之瑕疵,二要突出优质的石纹。砚铭的内容不可轻视,若出自书家、文豪之手,自会增色不少。 二、歙砚 歙砚,亦称歙州砚,指古歙州所产之砚,州府在歙县,故名。据地质学家考证,属前震旦纪系上溪群地层,距今约13亿年。因歙砚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故亦称龙尾砚。开发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被南唐后主李煜赞为“龙尾砚,天下冠”。 特点 歙石纹理美丽,质地细密坚韧,敲击会发出金属声。注水不耗,发墨如油,有“多年宿墨,一濯而莹”之美誉。 产地 歙石坑主要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黄山山脉和白际山脉之间,以砚山村的龙尾砚之石坑最为有名。 婺源县境内砚坑 1.砚山村(龙尾山)的砚坑。位于溪头乡东南龙尾山脚下。主要有: 眉纹坑,又称眉子坑。位于龙尾山中,距芙蓉溪30米左右。 罗纹坑,位于眉纹坑东侧,开发于南唐。 水弦坑,又名水浪金星坑。位于眉子坑下芙蓉溪旁。 金星坑,又称罗纹金星坑。位于龙尾山西北,距罗纹坑150米左右。 2.济溪的砚坑。 济源坑,又称济溪鱼子坑。位于济溪村后山上,距济溪水面约100米,宋时开采。 碧里坑,在济溪村河对岸的济山上,纹色美妙,俗称“对河坑”。 济溪绿带石坑,位于济溪村头东面山底河道边。 3.驴坑,位于浙源乡驴坑村,与砚山相距70千米,开发于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年)。 安徽歙县砚坑 1.歙县东部溪头坑,位于歙县歙头镇大谷运村双河口一带,多至十几处。 2.歙县南部砚坑主要在正口、洽河、岔口、周家村一带。 有紫云坑、庙前坑、洽河坑、苏州坑、清溪坑等。 安徽休宁县砚坑 1.大连坑,位于大连汪村乡汪村至冯村一带。 2.岭南乡砚坑,位于岭南乡前坦、三溪、苦李山一带。 3.冯村砚坑,位于大连坑西10千米左右。 另有安徽祁门县砚坑、安徽黟县砚坑等。 石品 眉纹类  又称眉子,黑色条纹如人眉,故名。有对眉、雁湖眉、长眉、短眉等品种。 罗纹类  因纹理如罗绢而得名。罗纹比较含蓄,发墨好。其纹理有粗细、疏密、明暗,细分有粗罗纹、细罗纹、古犀罗纹、泥浆罗纹等。 星、晕类  在歙石品类中,最活泼、最亮眼的要属星(金星、银星)和晕(金晕、银晕)了。分布甚广,几乎所有坑口都有它们的身影。 鉴别 歙砚的优劣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石质  细腻坚实,温润如玉。储水不腐,易清洗,发墨不伤毫者为上。 刻工  以独特、新颖、自然、善用纹路掩饰瑕疵者为佳。 形制  歙砚造型各异,以落落大方,高雅简洁为好。尤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为上品。 铭文  以位置合理、大小合适、多寡合宜为原则。若内容为名诗、名句,加之名家雕刻,便会画龙点睛,身价倍增。 三、洮砚 洮砚亦称洮河砚或洮河绿石砚,因其产于古洮州,即今甘肃省卓尼县境内的洮河上游地区,采于深水中,故名。洮石色泽艳丽,细纹如丝,黄山谷有诗赞曰:“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洮石颜色有“红洮”和“绿洮”,尤以红洮为贵,极为罕见。 特点 洮石质地细腻,结构紧密,含有多种金属离子,因此发墨快,墨液细而有光泽,兼具端砚、歙砚的优点。 洮石受洮水滋养,水分充足,贮墨不干,呵气便成水珠。 硬度适中,洮石硬度为摩氏3.5~4,而墨锭一般硬度为摩氏2,因此洮砚既耐磨,又下墨。洮石性温和,硬而不脆,易于雕琢,为制砚理想之良材。 色泽雅丽,有绿、褐、黄三种主色调,更有通体绿色者,堪称极品。声音如磬,托起轻弹,音如金属、玉石,悠扬绵长,优雅悦耳。甚合苏东坡的“玉德金声”的良砚标准。 产地 喇嘛崖洮石  位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境内,是洮砚石材的最重要产地。分为三层:紧靠水面的是宋代开采的老坑,上层则是明清坑洞,中层是新中国成立后开采的 新洞。 纳儿村洮石  喇嘛崖西南2.5千米的水抱城庄便是。 水泉湾洮石  喇嘛崖东南750米处的苟巴崖下的一个水湾处即是。 其他坑口  如丁尕坑、柳叶青坑、羊肝红坑等。 石品 鸭头绿  碧绿中稍带湖蓝,艳丽优雅,因似鸭头绿羽而得名。 柳叶青  色如柳叶,绿中泛黄白色,素净淡雅,娇而不艳。 虎皮黄  色如黄蜡,密布绒毛状条纹,似虎斑纹,故名。 水波纹  洮石的重要特征,似碧波涟漪,层层涌动。 云纹  形状多样,有块状、带状、团絮状等。 湔墨点  天然斑点似人为喷洒的墨点状,俗称“墨溅石”。 其他  以石膘的形状分,又有鱼卵膘、松皮膘、冰雪膘等。 鉴别 洮砚由于传世较少,文献匮乏,常与其他绿色砚石混淆,古已有之。鉴别洮砚,除从颜色、石纹、石膘等特征鉴别,还要研究其他地区所产绿色砚材的特征,如广东的绿端、甘肃的巩石、辽宁的辽石、吉林的松花石等,避免鱼目混珠,真价假砚。 四、澄泥砚 说起中国四大名砚,素有“三石一陶”之说,“三石”即端石、歙石、洮石,“一陶”即澄泥砚。它虽以泥烧成,却与其他三种名石砚争宠,稳登宝座,令文人雅士爱不释手。它也是专享不以产地命名,而以材料命名的名砚。 特点 澄泥砚是以江河渍泥为原料,经复杂的练泥成型工艺和特殊的焙烧工艺而制成。质坚耐磨,滑而不腻,润如玉,色多变,储水不涸,积墨不腐,历寒不冰,唐宋时皆为贡品。 产地 关于澄泥砚的产地,历来说法不一,有河南虢州、山西绛州、山东青州等,它们有个共同特点,都在江河附近,便于就地取材。 石品 鳝鱼黄  黄色或暗黄色,表面呈现细小斑点。 玫瑰紫  也称“虾头红”,其暗紫色与玫瑰相似。 豆绿青  深绿色或黄色,夹杂细小斑点。 蟹壳灰  其色如蟹壳,有青黑色和灰黑色两种。 鉴别 烧窑  假澄泥砚未经正规窑烧,吸水性强,泡水后会干裂;而真的坚如铁石,久置水中无损。假的渗墨、漏墨,真的久贮不干。 辨声  假澄泥砚直接取泥加工,泥质不均,以指叩之,声音沙哑;而真的经过千锤百炼,质地细密,叩之则发出金石声。 色泽  假澄泥砚色泽全是人工添加,上蜡抛光后虽鲜亮却不自然。真品则是自然窑变,沉稳大气。 纹饰  假澄泥砚全是翻模而成,纹路死板,线条雷同,华而俗气;而真的则重视雕刻技艺,讲究浮雕、半起胎、立体等,大气而高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