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重建与文学价值论

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重建与文学价值论

  • 字数: 38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王卫平,王平,徐立平 著
  • 出版日期: 2017-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3048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论探讨”和“批评实践”两部分,涉及“文艺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学科。在“理论探讨”中,在借鉴、吸收以往文艺学、文学批评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原理探索文学价值评估体系重建问题,在对以往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各样的价值尺度和重建设想进行一一辨析以后,提出自己的多元复合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以及各个构成要素;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价值立场、价值尺度、价值取向(导向)的内涵和相互关联进行科学、准确的审视;对创作和批评中的一元与多元、个体与群体、本土与世界、阶级性与人类性、普适性与超越性、时代性与永恒性等问题进行一一阐释;对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承传与现实重建进行系统梳理和阐释。在“批评实践”中,运用重建的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从“文学价值”切入,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重新考量,并注重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近代文学的比较。因此书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王卫平,1957年10月生,文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一级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辽宁省鲁迅研究会会长、大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50篇。获得省、市人文社科很好学术成果奖等20多项。
王平,女,1973年11月生,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辽宁省写作学会理事等。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等10余项。先后在《中国出版》《明清小说研究》《西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
徐立平。女,1983年4月生,文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在《光明日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东北师大学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社科联项目1项,主持辽宁师范大学青年科研项目1项。参撰著作2部,参编教材1部。
目录
引言
上编理论探讨
第一章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价值评估体系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以往有无价值评估体系
第三节我们应该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文学价值评估体系
第四节中国当代文学价值评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特征
第二章文学批评中的价值观、价值立场等问题
第一节价值观与价值立场
第二节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历史价值与当代价值
第三章文学批评的多重视野
第一节一元与多元、个体与群体
第二节本土与世界,阶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
第三节普适价值与核心价值,时代性与永恒性
第四章“文学性”“文学价值”的系统阐释
第一节“文学性”“文学价值”的内涵
第二节“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第三节“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第五章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历史承传与现实重建
第一节历史沿革:文艺人民性思想在国外
第二节精神承传:文艺人民性思想在中国
第三节现实重建:讲话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节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下编批评实践
第六章“十七年文学”的文学价值考量
第一节文学史长河中的“十七年文学”
第二节“十七年文学”的“文学性”与“非文学性”
第三节“十七年文学”的“经典化”与“非经典化”
第七章“文学”还有价值吗
第一节如何认识、估价和研究“文学”
第二节怎样评价“革命样板戏”
第三节浩然及“小说”的文学价值问题
第四节“地下文学”与“潜在写作”
第八章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成就应该如何估价
第一节顾彬的“垃圾”说与“二锅头”说
第二节陈晓明与肖鹰之争
第三节《辽宁日报》的大讨论
第四节《北京文学》的讨论
第五节今天我们如何估价当代文学的成就
第九章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的命名和代表作家作品界定
第二节新写实小说的精神内涵价值
第三节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
第四节新写实小说的文学史价值
第十章新历史小说的精神内涵与艺术特质
第一节新历史小说的肇始、命名和时代语境
第二节精神内涵:众声喧哗的精神诉求
第三节艺术特质:审丑、想象、隐喻、反讽
第十一章新历史小说的价值缺失
第一节健康的、美好的情爱哲学和审美的缺失
第二节虚构历史的危机造成历史主义的缺失
第三节真实价值、人文精神的缺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