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乌合之众

新乌合之众

  • 字数: 1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法)迈赫迪·穆萨伊德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2880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突破传统认知,颠覆《乌合之众》认为群氓无脑、群体狂热的普遍观点 2. 大众视角,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行人、追星现场涌动的人潮、网络上的百万转发。从亲切可感的日常生活中探寻“人群”的行为 3. 跨学科研究,不限于心理学的案例,综合运用心理、社会学、认知科学、计算机模拟实验、生物学的新发现。 4. 轻松好读,文笔风趣,一本好懂的群体心理学入门,用漫画式的轻松文笔描写心理学实验,不要枯燥数据,只有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 "
内容简介
朝圣地、演唱会、足球场,群众狂热为何频繁引起踩踏事故?当灾难事故发生,为什么围观者越众,每个人反倒越冷漠?在社群中投入多少观点“带节奏”,就能改变舆论风向?为什么谣言明明错到离谱,却比真新闻更容易扩散?人群如同怪兽,集体盲目、恐慌与骚动的破坏力不可抵挡。一个世纪前,古斯塔夫·勒庞将狂热群众称为乌合之众,仿佛一旦融入人群,我们的个性和智慧就会湮没。今天的“大众研究”重新将目光投向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行人,追星现场涌动的人潮,还有动辄百万转发的社交网络。原来我们并非群氓无脑的“吃瓜群众”,一切群体行为总有科学解答;大众也可以很聪明,群体决策将成为未来的智慧之光:群体决策取平均值的结果,可以胜过专业棋手。维基百科和验证码测试,让每个人都能为传递知识尽绵薄之力。只要制定适当规则,网民们还能在游戏乐趣中攻克科研难题。“大众研究”的心理学家以经典心理学案例和前沿计算机模拟成果并用,为你风趣揭示这个庞大又聪明的“乌合之众”的真实面貌。
作者简介
迈赫迪·穆萨伊德(Mehdi Moussaid),法国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现为柏林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员。 他曾学习计算机工程,毕业后转投大众心理学领域,在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分别获得认知科学博士和心理学博士学位,是有名物理学家、工程社会技术专家德克·赫尔宾的学生。他致力于人群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研究。
目录
序言i
第一章我的入行洗礼1
第二章行人、蚂蚁和米粒15
第三章行人·粒子29
第四章欢迎来到心理学世界45
第五章人流汹涌61
第六章别人去哪儿我去哪儿79
第七章恐慌,在潘多拉星球上95
第八章帮一把,还是快逃开?109
第九章信息流行病125
第十章人际网络143
第十一章千猜万判铸一智161
第十二章朝阳升起时177
后记回到未来193
参考文献199
致谢219
摘要
     “各就各位,预备,走!” 我端坐在监控屏幕前,看着两个被试在走廊里面对面行走。一位是个结实的壮汉,步态迟缓拙重,脚步在房间里震起回声。他对面的小个子,穿短裤和夏威夷花衬衫,满脸迟疑,好像在疑惑自己为什么要掺和这桩苦差事。 两人笔直地朝着对方走去。平均移动速度每小时4.5公里,并不算快。大个子似乎无意避让,瘦小的那个于是首先做出了姿态。他往右一步,让出了一条通道,而另一位只是在路过他的瞬间侧了侧肩,以几厘米之差,准确地避免了两人撞到一起。 在墙的另一边,我忍不住打了个哈欠,无聊啊……我的任务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对行人发出开始的指令,然后等着他们在大约15秒钟以后走到走廊的另一端,然后转身,再重新开始。 “各就各位,预备,走!” 我整整一天干的就是这个,一连两个星期里,我把这几个词说了至少上千遍,没完没了!为了消磨时间,我自己和自己打赌:这两人会朝哪边让?或者哪一个会先让? 怕被试太疲惫,我们时常换人。旧的走了,新的又来,一小时接着一小时过去,而我自岿然不动于屏幕之前。 根据我的笔记显示,现在是这两位的最后一轮了,于是我发出最后一道出发令。 “各就各位,预备,走!” 随后我的同事西蒙带着另外两位被试到了。我看见他穿的白大褂,忍不住笑了。我也穿得一样。其实,搞大众学研究用不着白大褂,毕竟行人不会弄脏你的衣服。我们两个穿这身行头是为了树立权威感。毕竟,两个年轻的博士生整日坐在那儿观测人们在一条走廊里面对面行走,显得有点滑稽。所以我们才决定穿上白大褂,显得正经些。可我那件太大了,穿起来活像一件睡袍。“不好意思,只剩XL号的了。”实验室的人跟我说。我只好拿回家自己熨一熨,以壮威严。 脚步声停了,我该换人了。大个子和小个子被这单调的行动搞得没了精神,离开的时候步履拖沓。 “每位20欧元,感谢你们的参与。” 接下来的两位已就位,很专心地听着指令。他们注意到前任离去时的筋疲力尽之态,难掩担心的神色。指令很简单:两人分别站在狭窄走廊两端的红线后面,听到我的指令后,走向走廊另一端,同时避开对面走来的人。如此往复数次。“明白了?”他们点头。我离开走廊回到办公室。 “各就各位,预备,走!” 起初,我的梦想是当个考古学家,像传奇的印第安纳·琼斯那样。或者当个古生物学家,用小刷子发掘恐龙化石也行,或者当个探索无垠宇宙的天文学家,给小行星起名字也行。反正在大学校完成三年信息工程专业学习以后,我不想当信息工程师。于是我调整思路,想要改行搞科研。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偶然看到了一则招生启事:图卢兹第三大学(保罗·萨巴蒂埃大学)招收硕博连读生。研究方向:认知科学。研究课题:大众。 老实说,最初我看到这个课题时,除了想起好莱坞电影中看过的几个恐慌场景以外,脑子里一片茫然。不过重要的是能搞研究,至于研究什么,对那时的我来说似乎无关紧要。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冒险,而六个月以后,你瞧,这就是冒险的结果…… “各就各位,预备,走!” 研究行人行为模式很容易形成一种强迫症。道理很简单,你一出门就被你的研究对象包围。地铁里、超市里、大街上、音乐会散场时……行人无处不在。这就好比医生日夜被病人包围一样,足以令人发狂。我只要碰见一个路人,就不禁想到我的实验。在路上,你肯定也会碰到陌生人迎面走来的时候,你不假思索就会侧让一步。而我呢?每次都被这个问题困扰。想想吧,同一侧的人行道上,两人相向而行,为了不互相撞上,他们迟早得互相避让,两人都面临着同一选择:向左让,还是向右让?“那又怎样?”你会问。事实上,这两个人必须选择同一边,都向左让,或者都向右让。他们选哪一边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一致。而且这个决定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做出。这两个行人既不互相认识,也不做任何I临场交流,而且他们只能试一次。在此条件下,理论上说人们都只能碰运气,随便选一边,比如选左边继续前进,并且指望对方做出同样的选择,也就是从自己的右边通过。在这种情形下,按照概率论法则,行人只有50%的概率能避免互相冲撞。但在现实中,我们并不会每两次相向而行就撞上一次。幸好如此,我们出门买面包才不必戴上防护头盔。到底是什么魔法指引每天走在路上的我们打败统计学的法则?在所有这些避让的瞬间,我们是如何达到一致的?正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才穿上了XL号白大褂,每日端坐在实验室。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