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谁搅动了世界:未来10年,世界经济格局大派位
字数: 231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 (英)马格努斯
出版日期: 2012-04-01
商品条码: 978721807594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谁搅动了世界》2022,中国能否位居世界第一?金融危机、债务赤字、高福利开支,西方疲软态势尽显新兴市场强势崛起,中国能否迎头赶上,取而代之?经济失衡、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中国如何应对挑战?衰落美国VS新兴中国,大国PK战到底谁能胜出?
英国经济学权威、瑞银投资银行高级经济顾问 近期新力作为你全盘解答。
《金融时报》撰文解读推荐。
内容简介
21世纪真的将会是属于中国吗?新兴市场国家将会是地球的接班人吗?在书中,乔治?马格纳斯在大肆宣传的背后指出新兴国家的世纪不可能实现。伴随着处理金融危机的创伤,新兴市场国家更应该关注人口老龄化、发展创新文化、理解如何与绿色经济平衡发展?没有中国、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紧迫的政治、经济改革,美国仍然可能是主导国,即使是主导的全球力量在数十年之后出现?为什么中国和其他新兴国家将会稳定而不是震荡这个世界的分析是打破常规,必要的阅读。新兴市场是大的新闻。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未来为新兴市场真正保留了什么?对全球商业来说,未来又意味着什么?乔治?马格纳斯世界最受人尊敬的分析家之一,是你们在新兴市场中并在其中做生意时面对挑战和机遇的向导。这本具有权威的书籍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和印度——大的玩家们——也谈及那些很少大肆宣传但至关重要的市场,包括东欧国家和土耳其。马格纳斯横扫从商品价格到气候变化,从相对优势到人口统计的一切,并提供不光光是为了新兴市场也是为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商业和经济关于未来将怎样的令人信服的分析。对于那些关心全球经济未来的人来说是推荐阅读的
作者简介
乔治?马格努斯是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伦敦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同时在伦敦皇家理工学院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经济学。
1987年至1995年,马格努斯一直担任华宝银行首席经济学家。1997年,马格努斯成为瑞银投资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而从2004年至今,他则一直担任该银行的高级经济顾问。
同时,马格努斯也是一位国际知名评论家。长期以来,他一直为《金融时报》定期撰写专栏文章。他被公认为最早预测到全球金融危机的业内人士之一。2008年,他的第一本书《老龄化时代:人口特征如何改变全球经济和我们的世界》出版。
目录
编者的话
《金融时报》推荐被搅动的世界并未因此而动摇
序言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
金融危机未必是坏事
新兴者将重塑世界还是昙花一现?
第1章 探寻崛起之谜
尘封的光荣史
亚洲巨龙为何丧失经济优势?
欧洲的繁荣是抢来的?
技术创新,中国关键缺哪环?
未来10年,“中国模式”靠什么走得更远?
第2章 崛起者的真容
新兴者简史
全球化:新兴者的蜜糖还是砒霜?
重量企业:新兴者的崛起助推器
人口红利:新兴者的新驱动力
新兴者真的有那么强大么?
新兴者到底能走多远?
第3章 金融危机的启示
次贷风暴:繁荣终结者
全盘崩溃的“明斯基时刻”
谁应该来为这场危机买单?
非理性繁荣背后的真相
新兴者如何成为全球经济债权人?
我们从金融危机中学到什么?
第4章 一触即发的游资
暗流涌动的全球贸易失衡
不同的危机现象,相同的危机诱因
拷问中国的高外汇储备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民币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变局?
第5章 后危机时代的困局
信贷潮和投资潮的背后
中国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新兴者经济发展趋势的独特性
印度会成为“亚洲的美国”吗?
中国再均衡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否已到了“刘易斯拐点”?
如何再造“中国模式”神话?
第6章 “老而愈智”的挑战
人口因素的重要性
打破“马尔萨斯触点”的诅咒
老龄化阴影笼罩全球
中国人口结构承受的三重打击
印度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得技术者才能得未来?
谁是真正的全球科技霸主?
亚洲科技巨龙如何真正腾飞?
第7章 气候变化的难题
解开全球变暖与经济增长的死结
言过其实的气候恐怖论?
为什么气候难题如此棘手?
我们身处于怎样的现实之中?
危在旦夕的生命甘露
如何应对无法预测的灾难引爆点?
第8章 未来崛起之路
中国,下一个归来的王者?
为什么说真正的强国离不开法治?
“被衰落”的美国从未被超越
难以预测的中美关系
被搅动的世界将通往何处?
全球经济稳定之源,还是震荡之本?
致谢
摘要
尘封的光荣史 西方国家并不太关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的经济结构和组织方式。我们都知道罗马帝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公元1世纪,中国的汉朝便已达到了古罗马帝国的发达程度,实际上,写下200年辉煌篇章的中国汉朝甚至比耶稣诞生的历史还早,也可以说,那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国家,而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也是世界上优选的经济体。 我们都听说过中世纪的人类生活、王室的世袭继承、十字军东征、黑死病肆虐欧洲、1683年的“维也纳围攻战”以及其他历史事件,但对它们发生时的地缘政治背景却知之甚少。几乎没有几个人会去关注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的发展史。至于西方世界如何走到今天,不过是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的事情,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经历16世纪葡萄牙的兴盛,17世纪的荷兰和18世纪的大英帝国,历史便一帆风顺地进入到工业革命以及欧洲列强的独霸世界。 但这个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版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几个世纪以来,构成欧洲的国家不过是一些令史学家兴趣盎然、但却长期陷于战乱的社会,他们对于那段历史而言几乎无足轻重,接近游离于一个相互关联的多极化全球体系的边缘。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明朝(1368―1644)、波斯帝国(萨菲王朝,1500―1722)、印度(蒙兀儿王朝,1526―1850)和奥斯曼帝国(1299―1922)远比欧洲更为强大和重要。 相比于这些地域辽阔、由至尊无上的君主或宗教领袖统一起来的文明社会,欧洲则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在欧洲大陆,北面、西面和南面是无边的冰原和水域,东面则易受到攻击,再加上大陆内部的水系和山川,使得欧洲国家在地理分布上显得支离破碎,或者说,欧洲大陆本身就是一块被群雄所割据的领地。 亚洲及欧洲的人口特征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经济发展历程,因为人口增长通常都伴随着更高的产量和更大规模的军队。据估计,公元1000年,欧洲人口约为4000万,相比之下,亚洲的人口则达到1.7亿,相当于全球人口总数的605%。到公元1750年,欧洲人口达到1.4亿,而亚洲人口则增长到6亿,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68%。显然,亚洲的人口增长幅度远超过欧洲。 据安格斯?麦迪逊估计,在公元1700年之前的600年时间里,中国和印度的GDP总和约为全球总GDP的一半,相当于欧洲大陆的两倍。到1820年,两个国家的经济产出规模仍相当于欧洲的1.5倍。尽管较高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率导致亚洲具有较高的总产出水平,但是按人均产出考虑,这两个亚洲优选的国家在15世纪甚至更早,便已开始落后于欧洲。 18世纪的英国著名学者马尔萨斯(T.R.Malthus)曾指出,过快的人口增长具有自我校正和自我调整作用,因为在人口增长率超过食品增长率时,饥荒和战争就会接踵而来。但是,假如他的判断准确无误,那么,中国和印度根本就无力支撑同时期高达4倍的人口膨胀及近3倍的人均产量增长。即使我们怀疑这些久远的历史数据,但农业、贸易、工业、城市化及文化的持续发展足以说明,中国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可是到了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经历漫长的动荡与衰落。1900年,中国的GDP仅占全球GDP的13%。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也于1921年成立。尽管共产党与国民党最初曾有过合作,但最终还是成为水火不相容的冤家,国民党于1928年占领北京,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二战期间,双方一致对外,共同致力于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在日本投降之后,双方便立即陷入内战。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中国在世界人口中占有的比例减少至5%。这一比例直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逐渐上升。 既然亚洲能在若干世纪保持全球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那么,它为什么会由盛而衰,并从相对衰落发展为绝对衰落呢?改变欧洲和美国的“工业革命”为什么起步于英国北部兰开夏郡的一个无名小镇科尔布鲁克代尔(Coalbrookdale),而不是中国人口最密集、最有活力的长江三角洲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或许可以写成几本书,众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者也曾为此展开过激烈的争论,酝酿出了无数复杂深奥的理论。在这里,我只能以极其概括的方式描绘这个全球力量中心由东向西的迁徙过程。但这个求证答案的过程,同样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当今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之路。 地理、生态环境与战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对于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美国的金融危机而言,它们无法说明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人口、技术以及司法等制度因素在推动政治经济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依旧强大无比。 亚洲巨龙为何丧失经济优势? 西方世界经常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地域辽阔但却思维保守、经济技术特别落后的国家,但历史的实践却并不支持这样的观点,至少无法始终支持这个观点。根据安格斯?麦迪逊教授的统计数据,在公元后的1000年里,亚洲始终占据全球经济的绝大部分份额,而中国的经济更是世界经济的绝对重心。 在公元后第一个千年里,中国即已实现了欧洲人在很久之后才得以感受到的发展与进步,譬如耕种与农具的使用、农作物的换季播种、新型稻米的种植、铁器、食盐和纺织品的制造以及水利驱动的装备。中国很早就建立起私人所有权制、基础性的产权(尽管只针对贵族)、生产性农业和对外贸易。很久之前,商队开始沿“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香料、丝绸和棉花运到国外,并把国外的新型农产品以及通过贸易交换得到的白银带回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陶瓷、丝绸、锌和白铜(用于铸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并在棉花、丝绸纺织品、黄金、铜和茶叶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到了明朝(1368―1644),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受过良好教育的儒家官僚经营着世界上最优选的水路运输体系。公元11世纪,中国发明了活版印刷技术,直到400年之后,德国人古腾堡(Gutenberg)才把这项技术介绍给欧洲人。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藏书,还拥有庞大的贸易体系和繁荣发达的工业体系。中国炼铁工业在当时的年产量已达到12.5万吨(远远超过英国在“工业革命”初期阶段的产量),其军队人数更是达到上百万。 中国人发明了以磁铁为主要材料的指南针,并能够建造大型舰船。1420年,明朝的海军已拥有1350艘军船,400门可移动的要塞炮以及250艘可进行远洋航行的船只。除了武器、、印刷术和船只之外,中国在冶金和运输领域同样占据领先地位。由此可见,中国在文化、数学、工程、航海和其他技术方面曾拥有过的优势都是当时欧洲人所无法企及的,这也是整个世界在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