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林文庆传

林文庆传

  • 字数: 35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严春宝
  • 出版日期: 2021-04-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816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来自南洋的海峡土生华人林文庆与中国本土知识精英有很大不同。他一生在中西文化之间往返穿梭,其思想呈现出“东西交汇”之特点。他接受英文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年之后他开始转向认同、学习并提倡儒家学说,进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杜维明教授认为,在解决中国现代化课题的思想方向上,林文庆代表了“由西入中”的另一类文化传统。林文庆带着这样的文化价值取向来到中国,担任厦门大学校长十六年。在十六年的厦门大学私立时代,他秉持“兼容与融通东西文化,以发展新且完善之文化”的办学理念,在以西方科学民主观念治校的同时,也设立国学院,从北京聘请包括鲁迅在内的国学大师来研究与讲授儒家学说。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思想界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下,林文庆对儒学的提倡与推崇不可避免地遇到很大阻力,其结果就是他与鲁迅的矛盾与)中突,以及随之爆发的学潮。这对初创期的厦门大学而言虽然是不幸的,但在杜维明教授看来,这却是林文庆与厦门大学研究具价值之处。他认为,由鲁迅所代表的“由中入西”与由林文庆所代表的“由西入中”,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向、两种文化系统,但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都具有很大价值。“他们代表两个不同的思想方向,彼此摩擦出思想火花。”在这个意义上,私立厦门大学时代,鲁迅与林文庆的关系、“由中入西”与“由西入中”两种思想方向在厦大的冲突,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东西文化碰撞与互动的一个缩影,厦门大学亦因此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东西文化交汇的一个试验与实践场域。而“兼容与融通东西文化”,则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南洋华侨知识分子,以兴办大学的具体实践,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方向开出的一副方剂。对于厦门大学,其在初创期即已存在的“由中入西”与“由西入中”两种文化传统与多元的思想和价值理念,是以林文庆为代表的先贤们留给厦门大学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历史文化遗产12005年4月6日“文庆亭”在厦大校园落成,2008年4月5日矗立于“文庆亭”右侧的“林文庆雕像”揭牌,从此鲁迅与林文庆两位先贤在他们奋斗过的校园“重聚”,注视着一代又一代厦大学子茁壮成长并成为他们所希望的振兴民族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的“重聚”也象征厦门大学对前辈艰苦奋斗精神、多元包容的人文情怀、“融通东西”的文化理念的肯定、传承与发扬!
作者简介
严春宝,山东省莒县人,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南洋学会会员、新加坡南洋孔教会核心会员。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教育、新加坡儒学及抗战第三战场——海外战场的研究等。已独立出版《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林文庆儒学文选译注》、《他乡的圣人:林文庆的儒学思想》、《新加坡儒学史》和Fssays of Lin Boon Keng on Confucianism(with Chinese Trans-lations)五部学术专著、译著及诗集《愚人的黄昏》等。其中,《一生真伪有谁知:大学校长林文庆》一书除入选“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外,还受到了香港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及新加坡广播电台的推介;《新加坡儒学史》入选儒家网2020年度十大好书。
目录
绪论
生于蛮荒之地一念尚存星火可燎原
蓦然回首从此一心一意做大汉子民
第一章少年尽识愁滋味
父母早逝打碎无忧无虑之童年梦境
洋伯乐解迷津成就华裔少年第一人
第二章身去西洋心在华
少年峇峇本天然生就一颗敏感之心
居白人世界幡然醒悟自身竟是华人
第三章功追元化父母心
悬壶济世华佗再现声誉日日渐隆起
以狗肉治沉疴奇人奇事岁岁获倾心
第四章能言善辩华议员
仗义执言敢为华人社会诉民间疾苦
执白黑两道调解纠纷获赞和平老人
第五章长袖善舞在商界
创办保险设立银行金融界华人先驱
先知先觉陈嘉庚誉为橡胶种植之父
第六章峇峇社会改革家
剪辫禁烟讲华语力促峇峇回归中华
倡女教唯才是德侨界风气为之一新
第七章保皇派的守护者
盼祖国早日强盛不遗余力支持维新
责无旁贷巧设金蝉脱壳暗保康有为
第八章革命者的同路人
痴迷社会改良不赞同暴力流血革命
为孙中山纾困解难终成为同盟会员
第九章临危受命掌厦大
为社会作育英才义无反顾奔赴厦门
心怀祖国但求中华儿女不再被人侮
第十章悠悠厦大十六载
注重西方科学训练以孔孟陶冶灵魂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往事悠悠思明州
第十一章绕不开的迅哥儿
为一流大学广纳大师聚天下豪杰
与鲁迅纠葛拨开疑云释误解真相
第十二章“完美的”教育思想
废墟中欲挽狂澜力排众议培养君子
求止于至善逆风雪孑孓独行孔教徒
第十三章一片冰心为英才
生前不计牺牲倾家荡产亦在所不惜
死后长留爱国爱校之情当万人景仰
第十四章忍辱负重度苍生
慷慨赴死易身沦日寇傀儡生不如死
从容就义难我不下地狱谁人下地狱
第十五章回归中国的婚姻
念念不忘华人身份拒迎娶窈窕娘惹
痴痴盼佳人牵肠挂肚终成两段姻缘
第十六章理性的儒家学者
一心向明月终身致力推崇儒家思想
明月照我心此世追逐振兴中华大梦
附录
附录一林文庆主要著作、译作一览
附录二林文庆年谱简编
附录三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少年尽识愁滋味 父母早逝打碎无忧无虑之童年梦境 洋伯乐解迷津成就华裔少年第一人 一个伟人的诞生,未必会轰轰烈烈,但是,一个伟人的去世,却必定会举世皆惊! 1957年元旦刚过,在新加坡的中英文报纸上,先后出现了标题为《新加坡的伟大老人逝世》以及《一代耆英林文庆博士仙逝》等字样的大篇幅新闻报道,同时刊载了林文庆博士的大幅照片,其中,《海峡时报》的图文更是刊登在了第一版的最显要部位。报纸不仅登载了林文庆博士的生平简历,也同时刊载了殖民地总督以及政府首席部长写给林氏家人的唁电,总督柏立基爵士除对林氏家属表示深切同情之外,并说: 林博士为新加坡最杰出市民之一,他在一生中,为我们带来了极大荣誉,因此,新加坡人民对林氏之仙逝,莫不深感悲悼。 而政府首席部长林有福则说: 新加坡人成称林博士为“大老”,林氏之为一伟人,乃毫无疑问者。作为医生,学者,社会先锋。华侨领袖。他皆有极伟大之成就。他乃是极少数懂得如何过圆满,活跃,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人创造幸福的人士之一。林氏之仙逝,实为星马与所有海外华人之一大损失,但他的伟大,他的广大襟怀,将在人们心中永留去思,余忝为博士之友,他在社会服务上之成就,很好楷模,使余深感自己之卑微。 素有新加坡“圣人”之称的林文庆博士,于1957年元旦早上5时46分,因心脏衰弱于其寓所溘然长逝,有人认为,林氏的去世,“正表示旧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刚要开始”。然而,对于像林文庆这样—位颇具划时代意义、堪称时代巨人、连新加坡首席部长都“深感自己之卑微”的杰出历史人物,不要说国内的普通人,就算是身在学术圈中的专家学者,恐怕也都了解不多。要想了解林文庆博士,优选还是让我们从其出生开始说起。 林文庆,字梦琴,1869年10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对于林文庆先辈的详情,因资料欠缺今人所知不多,只知道他的祖父林玛彭原系福建省海澄人,林玛彭于1839年和其他成千上万心怀淘金梦想的下南洋者一样,乘坐帆船、历经九死一生、漂洋过海南下,最后抵达马来亚的槟榔屿,并娶当地混血女子——娘惹(Nyonya)为妻,婚后生下独子林天尧,是为林文庆之父。再后来,林玛彭携妻子移居新加坡,在有名的章芳琳公司旗下的酒税承包行担任经理工作。林天尧长大以后,亦在章芳琳公司做事,担任鸦片税承包行的助理人。若论其资财,以当时的情况来看,林家至少也可算得上是个小资之家了。 林天尧长大后,娶了来自马六甲的娘惹为妻,这对夫妇共生育了9个孩子,林文庆排行第二,上有1个哥哥,下有3个弟弟和4个妹妹。林文庆8岁的时候,其母不幸去世,后来,林天尧续弦娶妻妹为妻,后者又为他生育了3个女儿。自林玛彭只身南下,然后落地开花,至此,林家已经俨然成一人口众多的大户家庭了。虽然林文庆只是海峡侨生的第二代,但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地道的峇峇,这从他的祖母和母亲都是娘惹这一点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关于峇峇,我们有必要在此做一个简单的交代,所谓的“峇峇”(Baba),是指17世纪以来居住在马来群岛的华人移民的后裔,由于中国的女性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一直被禁止出国,因此很多早期下南洋的中国人只能被迫和马来群岛的一些非穆斯林女人结婚,如来自峇厘岛的女人甚至是来自峇淡岛的女奴,他们通婚的结果竟然诞生了一个新的族群——峇峇。峇峇一词多数时候是指这一特定的族群,但有时候又特指该族群中的男性成员,而年轻的女性则被称为“娘惹”(Nyonyas),至于上了年纪的女性则被称为“比比客丝”(Bibiks)。峇峇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他们对婚配对象选择上的固执与坚持,峇峇本身虽然是混血种,但他们在后代的婚配上却显得十分执着:峇峇只能娶娘惹为妻,除非娘惹的人数不足以婚配所有峇峇的时候,他们才可以娶马来女子为妻,而娘惹长大后不是嫁给混合血统的峇峇就是嫁给刚从中国来的新客,因而,尽管峇峇通常被视为是混血种——半是华人,半是马来人,然而,除了对于其始祖父母以外,这样的说法并不接近符合事实,因为除了他们的始祖母不是华人之外,其后代则通常局限于实施内部通婚,或者纳入华人新客,从而使其血统中华人的因素保持了占统治地位的种族特眭。也就是说,峇峇虽然从根源上来讲的确是混血种后裔,是异族通婚的结果,但这种通婚仅仅只是局限于第一代而已,自第二代之后,则仅限于子女之间的互通婚姻或是和新客移民通婚,这就使得其血统越来越倾向于华人化,而年代愈久,则其与异族的血缘关系也就越远了。一直到20世纪早期,峇峇、海峡华人、海峡土生华人等皆指同一类的人,从文化形态上看,峇峇家庭中仍然保存了相当多的儒家文化传统而较少受到马来文化的影响。峇峇既不同于马来人,也不接近等同于华人,应该说是介于二者之间或者更靠向华人这一边,他们的奋奋语言中掺杂了马来话和福建方言,其日常生活也糅合了马来人和华人的生活特点,喜食辛辣食物,男性的穿着一般是长袍马褂,而女性的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