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念物记 扬州手艺人

念物记 扬州手艺人

  • 字数: 1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梅静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313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念物记”的“念物”二字意味深长,读来有感情,有温度,令人不由自主地想去探究“念物”之人背后的故事。扬州不单单是时下流行的“美食之都”,更是孔尚任笔下源远流长的“百工之城”,是江南文脉的重要节点。《念物记》书写的是一个个具象的手艺和手艺人,抽象出来便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本书便是致敬匠人匠心,弘扬传统文化之作。《念物记》还融合其他的数字媒体,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衍生信息。衍生内容包括音频和视频素材,上传至数字平台,用生成二维码的形式融为一体,供读者扫码视听,获取不同感官的体验。扉页前设置专门设计的引导页,每篇文章结尾处根据空白的大小和形状,二维码标志或立或卧,以反复提醒读者。
内容简介
《念物记》用二十三个篇章,每篇图文并茂,讲述一项传统手艺、刻画一位或数位代表性人物。作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细致入微地介绍手艺的前世今生、艺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以及传统手艺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途径,促使读者珍念延续不断的造物文脉,以及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书已被列入中国作协重点扶持项目。
作者简介
梅静,中国作协会员,发表文学作品20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因为爱得深沉》《如山,若水》分获扬州市第七、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第一辑 唤醒古书一缕香
唤醒古书一缕香
素笺不言,雕文有声
半世笔缘
伫一曲,水墨青春
第二辑 红妆如你
红妆如你
琢玉,性灵的重生
嘉木心香
竹筠青青
琴音心曲谁与共
第三辑 庭院深处觅桃源
庭院深处觅桃源
坐爱山林晚
咫盆一叶有大千
第四辑 一剪梅香
一剪梅香
花影何处笑春风
绣针下,那写意的灵魂
盘扣里的花样年华
足下密密缝
第五辑 扇里听风
扇里听风
雀笼巷里传新声
天珠密码
铁匠的对话
扎纸,衔着那片乡土
最忆花灯红
后记
摘要
     闹市里的书店 与闹市紧邻的皮市街,孩童们跳格子的蹦足达声,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发出清晰的回响。路边的槐树下,几位老人围聚在一起,悠闲地敲着棋子。 临街的一扇木门,朴素得与四邻没什么两样,但门楣上白底青花的标牌——边城书店,与墙角处玲珑碧绿的小盆栽,给它添了几分别样的情致。 推开门,小小的店堂简洁而清雅。沿墙的书架上,一本本素底白脊的线装书十分引人注目。 随手抽出一叠,《扬州画苑录》,陈恒和书林民国二十年木刻本;《山左魁墨》,清乾隆戊申年刻本; 《唐诗品汇》,明万历年刻本。 翻开虽不挺括却依然柔韧的封面,抚摸因岁月浸染而变得发黄的宣纸内芯,品读一列列或工整或飘逸的墨印文字,时间仿佛一下子静止了下来,唯有一缕书香,悄悄地在屋子里飘散。 店堂里,有几位顾客,都像老朋友似的,放松而随意地翻看着书籍。 这一切,与百米之外的车水马龙,恍若两个世界。 爱上古书的年轻人 经营古籍,是边城书店的特色,它的主人王军,却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老者,而只是一位三十出头的小伙子。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王军也有过时尚的青春梦想。在大学里,他读的是很热门的法律专业,可临毕业时他发现,做律师、当公务员都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性格安静内敛的他,喜欢读书。与书相伴的那种快乐,让他萌生了开书店的想法。 王军的家在安徽,读书却在南京,一次与舍友同游扬州的经历,又让他对这个城市一见钟情。他觉得,这里的闲适格调很适合自己,也适合开书店。 2008年秋,他的书店在原邗江影剧院附近开了张。此处距扬州大学不远,为师生提供人文书籍,生意一定差不了。他这么想。 可仅仅三个月,他就尝到了实体书店衰落的滋味。每月几千元的营业额,连成本都不够开支,父母资助的一点创业金,很快就被亏空吸得见了底。无奈之下,他只得将店面退掉了一半。然而,缩减房租并没有给他的书店带来起色。2011年年初,他将书店搬到了房租更为低廉的柳湖小区车库里。 经济上的困顿,并没有影响他对书的热爱。卖书之余,他仍然读书,在品类众多的书里,他尤爱古籍。 他与古籍的牵手,纯属一份机缘。一位常来书店光顾的教授,邀他去家中欣赏藏书,一本刊印于1920年、后面加了尾注的《列子》吸引了他的目光。这是教授的先祖于家道殷实时,聘请技艺精良的工匠在家中刊刻的一部书。印成不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府中数万册藏书全部焚于战火,此书因被先祖带在身边而得以幸存。60多年后,生活安定下来的教授祖父,延请匠人重新刊刻此书,并将这段故事加注在了末尾。 教授还告诉他,这本书用的是白绵纸,当时着实算得上乘。文字也是请一位进士手书后再行刻印的,有相当的书法欣赏价值。 面对这本比自己年长数倍、浸透着岁月沧桑并且刊刻精美的古书,王军不禁心生感慨:如此浓缩家国历史、承载人间悲欢,又能反映一段时期社会经济、书法艺术、印刷技术的古书,实在太有价值了,它不应湮没于尘埃,而应当广为流传,为更多的人所知! 从那时起,王军便决定把经营重心转向古籍。为了让沉睡于民间及库房的古书流转到真正喜爱它们的人手中,他倾己所有并向亲朋借款外出购书,几年间花费数十万元。由于他收购的古书种类多、版本好,其中不乏珍籍善本,求购者纷至沓来,并很快发展成为他的稳定客户。 修补岁月的痕迹 当然,岁月也会在古书上留下印记。王军收来的古书中,有不少存在着残缺或破损现象,这让他很心疼。他觉得,古书不可再生,如果弃之不顾,损失将无法弥补。当时,他已经读了一些有关书籍印刷、装帧发展史方面的书,对古籍制作有了一定了解,因此,他决定自己动手,修复古书。 然而,真正实践之后他才发现,古籍修复实在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稍有偏差,就会毁书于一旦。于是,他买来国内首屈一指的古籍修复专家张平、吴澍时编著的《古籍修复案例述评》,仔细研读学习。渐渐的,他的修复技术精进了。 就拿最常见的虫蛀来说,他首先是用细毫毛笔,将蛀虫遗留在书上的粉状排泄物清理干净,然后再用颜色相近、厚薄一致的宣纸粘贴在书洞位置。为尽量减少修补痕迹,他还极细心地撕去多余宣纸,只在破洞边缘留出两毫米的余边。最后,用小铁锤在修补的地方轻轻敲击,使之平整服帖。 而对于书页的缺损,他可以熟练采用补缺和“金镶玉”两种方法加以修补。其中,“金镶玉”是用一张衬纸托裱在受损的古书页背面,四周留出空间,再重新装订成册。 …… P4-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