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

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

  • 字数: 24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作者: 周喜俊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5545272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周喜俊编著的《沃野寻芳(中央工艺美院在河北李村)》首次披露了吴冠中、吴劳、张仃、黄永玉、袁运甫、黄国强、常沙娜、何镇强等一批艺术大家在河北生活和创作的故事,代表了李村人民的情感和愿望,代表了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养育他们土地的眷恋,也呈现了文学家心灵中的仁爱与理想,同时也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和人民之间的美好感情。全书以鲜活的事例诠释了“生活是艺术创作专享源泉”的真理。
作者简介
周喜俊,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河北省省管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从事创作近40年,发表各类作品800余万字。著有八卷本《周喜俊文集》,出版《辣椒嫂》《周喜俊剧作选》等著作9部,创作《七品村官》《曲江情》等戏曲剧本23部。电视剧《当家的女人》、长篇小说《当家的男人》等29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奖项。30集电视剧《当家的男人》即将播出。
目录
引子 寻觅放飞风筝之线
第一章 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
艺术的试验田在李村
苦难是艺术家的粮食
他是一只中国的羊
不能做断线的风筝
吴冠中与“粪筐画派”
画画儿治好了他的肝炎
专家鼓掌,群众点头
农家院里“双燕”飞
非凡岁月夫妻情
吴冠中的农村课堂
第二章 从李村走向世界的中国画
艺术之花不会凋谢
他记忆里只有李村
小烟盒里的大秘密
“何扒子”的苦乐时光
从李村走向巴黎
第三章 把艺术种子撒在李村
看着你就不是坏人
“赤道之子”的中国梦
土炕夜谈话归国
艺术种子在李村开花
第四章 乡亲们眼里的艺术家
吴劳与河北的渊源
他们都是能工巧匠
从土豆花到“紫荆花”
四张旧画寄深情
我想再叫一声“姑姑”
她是“敦煌保护神”的女儿
李建华心中的刘大哥
第五章 悠悠岁月浓浓情
快乐的艺术培训
虚怀若谷的艺术家
在生活中挖掘富矿
艺术家赠画寄友情
徐永利夜送黄永玉
他们比亲人还要亲
第六章 天南地北忆李村
难忘乡亲那份情
他们因李村而结缘
一张别致的结婚证
植根大地的“追日草”
大娘的心似真金
咱这儿到处都是宝
抹不掉的记忆
第七章 吴冠中文化广场的思索
“大红袍”与“民族魂”
深入生活不是作秀
赠画收画毁画
把精品留给祖国和人民
独立风骨的艺术大师
后记 在感动中寻访
主要参考书目
摘要
    这首诗和画配在一起,浑然一体,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们李村生活的缩影。画册内文收入吴冠中、祝大年、袁运甫、常沙娜以李村为题材创作的一批艺术精品。他们当时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老师,每个人的画作各具特色,生动地再现了李村当年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和生活场景。
     这批在河北李村孕育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地域特色:火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碧绿的冬瓜,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红枣树,热热闹闹的猪市,古老的辘轳井,朴素的土豆花、花生花……这些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就在于植根生活沃土,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炽热的情感,甚至能从中听到艺术家们的心跳和呼吸。
     吴冠中20世纪90年代曾重访李村,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我格外怀念李村,怀念李村的父老乡亲,李村的野草闲花。最近到太行山写生,特意绕道李村,去寻找二十年前的回忆……”
     收入《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画册中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我在后来的采访中了解到,黄国强、何镇强、姜玉军等一批艺术家手中,都珍藏着在李村的画作。祝大年生前搞过一次个人画展,大部分作品出自李村。李村是艺术家们生命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收获了很多值得珍藏的艺术精品。
     我从小生长在河北农村,对艺术大师们以李村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格外熟悉。看到画册中一幅幅珍贵的作品,就像走在家乡的田野那样亲切。那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浓郁淳朴的艺术芳香,引起我强烈的感情共鸣,也让我产生了寻访这批艺术大师的欲望。
     艺术的试验田在李村
     刘巨德现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曾给吴冠中当过助教,他的夫人钟蜀珩是吴冠中专享的研究生,夫妇俩都是吴冠中最得意的学生。当年两人一起在李村劳动、生活,恋爱、结婚,对李村有着特殊感情,对吴冠中的情况也最熟悉。要想了解这段历史,他们夫妻是优选的见证人。
     2014年12月25日,李村镇领导陪我一起去北京采访刘巨德夫妇,并给他们带去了《艺术大师笔下的李村》。
     刘巨德教授捧着画册,像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激动,他一页一页翻着,一幅一幅仔细欣赏,边看边讲这些画的构图、线条、色彩,不断发出“太美了”“真美”的赞叹。
     此时我观察到,李村乡亲们印象中“不怎么爱说话”的刘巨德,谈起艺术竟然滔滔不绝。他观点犀利,思维敏捷,感情炽热,像是全身心融人艺术海洋,欢畅地遨游着,周围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难怪吴冠中对他的评价是:“沉默、内向,但内心的艺术活动波澜起伏,似永无波平浪静的间歇……”
     可见,吴冠中对这个学生的理解是多么精准。
     我问刘巨德教授在李村画过什么作品,他谦虚地说:“那时我们还是学生,画得不多也不好,主要是跟老师们学。”说着,从书柜里拿出一沓子小画给我看。我一眼认出,那个戴棉帽子的小男孩儿正是他房东的小儿子李建华,他画得是那么传神。还有一幅白头发、白胡子的老者,目光深邃,面如刀刻,很有艺术特色。他说这位大爷当时在村里是年龄优选的,如果还健在,应该有一百多岁了。另有几幅速写,画的是拉棉花的大胶车、交公粮的牛车、赶集的毛驴车、牵着小山羊上学的孩子等生活场景,其中一张油画是他夫人钟蜀珩画的《李村水塘》。这些作品淳朴自然,生动鲜活,既是对李村生活的记载,又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谈到在李村三年的生活,刘巨德最感激的还是村里的乡亲们。他说:“尽管那时整天干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重体力活儿,随时可能遭到批判,大家身心都特别劳累紧张,但只要回到村里,见到热情善良的乡亲们,心里就感到温暖、放松。老百姓像亲人一样关心我们,爱护我们。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善美,懂得了什么是人间大爱。这种真挚的感情,会很自然地渗透到作品之中。”P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