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流变的家庭 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流变的家庭 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 字数: 26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永萍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391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素材丰富扎实,以大量的第一手调研材料为论述依据 作者于家庭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本书所载案例均为作者在广东、贵州、河南、吉林等地驻村调研的第一手材料,内容鲜活可感且接地气。根据村庄的社会结构、区位条件等差异,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的家庭秩序分别进行梳理分析,条理清晰,客观而周全。 ■ 论题贴近民众生活,富有乡土日常的烟火气息 本书不乏饶有趣味的日常话题,如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本地婚姻市场如何助推高额彩礼、办酒席为何不收礼等,所论多植根于乡村民众的生活,并从表层现象溯源,鞭辟入里地剖析问题之根本。 ■ 由家庭领域延展至乡村、市场等场域,论述视角多元 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位,关于家庭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社会延展性。作者把笔触投至具体的家庭现象,并由之宕开,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阐释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个中既涵括了由家庭观照乡村社会的向度,亦蕴含了从乡村社会反观家庭的向度,论述视角多元。 ■ 以“流变的家庭”折射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程,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家庭面临哪些困境,迎来哪些机遇?农民的家庭结构与生活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作者在书中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论述。本书以“流变的家庭”为着眼点,为读者理解变化中的乡村、变化中的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文风质朴、逻辑自洽,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本书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作者简介
李永萍,四川宜宾人,社会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家庭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保障。近年来聚焦于农民家庭研究,在全国10多个省份开展驻村调查累计500天左右。
目录
序言
一 婚姻与家庭秩序
婚姻模式的迁与光棍成因的历史分析
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
东北农村的离婚与婚外情
华北农村的本地婚姻市场与高额彩礼
农民的生育观念及其转动力
论分家的区域差异及其对老年人的影响
转型期当家权的迁
情感性家庭何以可能?
情感性家庭及其区域差异
宗族性村庄妇女在家庭中的自主性与依附性
民间信仰与妇女的生活意义
二 代际关系与养老
家庭政治的现代演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为何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新三代家庭
弹性代际责任与有主体性的老年生活
老人种田的故事
代际关系与养老预期
人地关系与养老秩序
女儿为何参与养老?
为什么珠三角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将“小病看成大病”?
老年夫妻分开管钱的逻辑
农村老年人闲暇的正当性与可能性
阶层分化下的老年人生活
店口农村的老年人协会为什么是维持性的?
老有所为:农村老年人协会的运行逻辑
三 社会竞争与家庭发展
村庄竞争与熟人社会的异化
农民遭孽:贫穷,还是竞争?
农民收入、教育竞争与“啃老”
依附性社会竞争
熟人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与阶层秩序
回归,还是再出发?
维持型家庭的内在机制
论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
四 村庄中的家庭生活
家庭的低积累与高社会支持的应对机制
无压力社会与消遣式生活方式
家庭发展压力与村庄公共性的缺失
熟人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迁
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化与农民闲暇
半公共空间与公私关系
隐秘的公共性
村庄经济关联与村庄社会关联
东北农村的社会关系
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办酒席为何不收礼?
五 市场化与家庭策略
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大城市郊区农村与普通农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苏州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为什么大城市近郊农村都是种地?
农村副业资本化对小农经济的瓦解
六 家庭迁与政策反思
城乡中国视野下农民家庭结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具时代特征的“中年人”
农民工的迁
武汉农村为何解决不了土地抛荒的问题?
低保制度的迁
摘要
     贵州石阡县农村历史上有“开亲”的习俗。“开亲”又称“定亲”或“娃娃亲”,一般是在小孩五六岁至十三四岁之间进行。如今50岁以上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通过“开亲”而结婚,亦即当地的“开亲”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当地农民开始外出务工,传统封闭的通婚圈逐渐被打破,“开亲”的习俗难以维系,代之以自由恋爱婚姻的兴起。那么,“开亲”这一习俗的消逝以及当地婚姻模式的变迁,给农民的婚姻带来哪些影响? 一 “开亲”的范围一般限于本镇或邻近的乡镇。从“开亲”到最终结婚之间,有一套复杂的仪式,并且从“开亲”开始,男女双方的家庭就要像亲戚一样走动。具体而言,从“开亲”到结婚之间要经历以下程序。第一,问话礼。男方若是相中了某家的姑娘,就会找媒人到女方家问话,并带上礼物,一般是一套衣服。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婚事,会收下礼物;若不同意,则不收。 第二,下订书。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上“书纸”(即书面契约),纸上一般会写“朱陈合好”四个字。男方还会专门请一个“提篮人”跟着媒人去送礼,这一次送礼的范围主要是女方的叔伯兄弟家。送的礼物包括酒(一家一斤。)、肉(一家两斤),此外还要给女孩本人送两套衣服。 第三,下聘书,即向女方家下聘礼。这一次,男方家要请一个“押书先生”,一般是有文凭、会说话的,跟随媒人前往。此外还要请两个“挑礼人”。这一次送礼的范围扩大,要给女方的堂公伯叔、舅爷舅娘、姑父姑母、姨妈姨爹等亲戚送礼,也是一家两斤肉和一斤酒。另外,还要给女孩送四套衣服。 第四,讨庚,即向女方家要女孩的生辰八字。这一次由媒人和一个“提篮人”一起前往,主要是给女方家送酒肉,以及给女孩送一套衣服。 第五,预报佳期。男方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看好结婚的日子之后,要到女方家送信,即预报佳期。这一次要给女方的寨邻送粽子,每家三四个,还要给女方家送一百二十个大蒜,预示着女孩有规划、会持家。此外,要给女孩送一套衣服. 第六,接亲。接亲当天男方家要给女方送礼物,包括一整套衣帽鞋袜,从头换到脚。此外,还要给“坐轿肉”,即男方家给女方家两三斤生肉,女方父母煮上一块放在轿子里,女孩在路上饿了可以吃。 至此,婚姻的仪式和程序完满结束。从“开亲”到最终结婚一般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仪式和程序。“开亲”对于农民家庭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更好地保证婚姻的稳定性。一方面,从“开亲”到结婚历时多年,男女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对对方及其家庭进行了解,如果觉得不合意,也可以毁婚。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男方毁婚,那么女方不用归还礼物;如果是女方主动毁婚,那么就需要归还男方之前所送的礼物。另一方面,在婚姻程序和婚姻仪式中,不只有男女双方家庭的互动,双方的寨邻、亲戚等都要参与进来。这既是对双方关系的宣布,同时也对双方的关系构成一种约束,即男女双方的婚约关系在熟人社会中已经得到认可,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解除婚约。二是可以分散男方家庭的婚姻支出。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及其寨邻、亲戚等赠送礼物,但这些礼物不是一次性赠送,而是分散在多年间多次赠送,从而更有利于积累不足的小农家庭完成子代结婚的任务。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