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舞蹈志 黑龙江卷

中华舞蹈志 黑龙江卷

  • 字数: 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1624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述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本书为黑龙江卷。本书记载了黑龙江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物古迹、人物传记等,并配有图片近200幅,生动地反映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深度和广度。
目录
前言
综述
志略
汉族舞蹈
悦来秧歌
绥化地秧歌
夏春阁秧歌
翻身秧歌
尚志龙舞
宁安龙舞
纸龙舞
锣鼓高跷
高跷摸鱼
宁安高跷
烧香跳单鼓
二人转舞蹈
花棍舞
狮子舞
跑驴
县官骑驴
太平车
鸡西老㧟舞
老㧟与老头
扑蝴蝶
双扇舞
背歌
抬杆
跑竹马
龙凤船
懒老婆耍钱
满族舞蹈
达子秧歌
花棍秧歌
京旗秧歌
东海莽式
巴拉莽式
扬烈舞
拍水茶茶妞
跳家神
手鼓舞㧟
恰喀拉婚祭
朝鲜族舞蹈
农乐舞
迎月亮
处吻舞
剑舞
巾舞
击打舞
春歌
碟子舞
蒙古族舞蹈
安代舞
查玛舞
蒙古勃额舞
达斡尔族舞蹈
哈库麦勒
雅德根
鄂伦春族舞蹈
吕日格仁
罕贝舞
萨满舞
布坎乌姆那特恩
斗熊舞
乌乐阿道
希那给
布谷舞
赫哲族舞蹈
哈康布力
天鹅舞
皮里西舞
跳鹿神
鄂温克族舞蹈
鲁克该勒
柯尔克孜族舞蹈
节其日滚伦突鲁
文物史迹
龙骨山恐龙化石出土地
阎家岗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
石灯幢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
乐舞石幢
石雕飞天
镂空铜带
乐器铜镜
舞乐铜镜
宁古塔旧城
宁古塔新城
松峰山道教遗址
衍福寺双塔
口弦琴
萨满神帽、神鼓、腰铃
圣尼古拉大教堂
极乐寺
哈尔滨文庙
极乐寺塔
哈尔滨口琴社旧址
李兆麟墓
王大化墓
哈尔滨苏联红军纪念塔
东北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
史料钩沉
《后汉书·东夷列传》
《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
《隋书·列传·靺鞨》
《辽史·天祚帝纪》
《虏廷事实》
《三朝北盟会编》
《宣政杂录》
《渤海国志长编》
《金史·礼志》
《金史·乐志》
《大金国志校证》
《大金国志校证》附录一
《大金国志校证·仪卫》附录二
《大金国志校证·初兴风土》附录三
《明一统志》卷四十九
《异域志》
《朝鲜〈李朝实录〉》
《黑龙江外记》
《钦定大清会典》
《满洲源流考》国俗三祭祀
《柳边纪略》
《龙沙纪略》
《怀清堂集·莽式歌》
《黑龙江旅行记》(俄)
《宁古塔山水记》
《宁古塔纪略》
《啸亭杂录》
《听雨丛谈》
《竹叶亭杂记》
《清史稿·礼志》
《清史稿·乐志》
民国四年《呼兰府志》
民国六年《清稗类钞·高跷》第一册
民国六年《望奎县志》
民国十三年《宁安县志》民族祭礼
民国十四年《双城县志·礼俗志》卷六
民国十七年《吉林依兰县志·风物门》
民国十七年《吉林依兰县志·艺文门》三姓土风
民国十八年《宾县县志·风俗》祭
民国十八年《绥滨县志》祭礼仪式
民国二十一年《黑龙江志稿》大事志卷一
民国二十三年《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赫哲的文化
民国二十四年(伪满康德二年)《明水县概况》节序
人物传记
白成信
蒋义霖
苏八
杨慧春

徐凤义
范景田
崔成太
赵鹤风
汤举平
史锦顺
陈根锁
才喜胜
辛明守
宋世姬
傅英仁
王较为
郭淑贤
赵文信
何玉谨
梁喜山
廉玉祥
訾永珍
赵秋增
莫根达来
张吉相
刘云鹏
康喜荣
图表
黑龙江舞种(舞蹈)分布情况
黑龙江省民族民间舞蹈节目统计表
黑龙江传统舞蹈队形图
附录:傅英仁满族舞蹈手抄本
《达子秧歌》
《扬烈舞排场清单》
关于《扬烈舞》的传说故事
《拍水之舞》
《巴拉莽式》
《东海莽式》
后记
摘要
     广袤而富庶的黑龙江,是由本地民族和后来的汉族及其他客籍民族共同开发创造的。尤其是汉族北居黑龙江后,对这里经济、文化的繁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史上汉人流入东北地区曾有几次高潮:一次在金代和明、清时期,另一次则在民国时期。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初时宁古塔东关就有32家店铺,其中有23家是流寓汉人所开。“南方珍货,十备六七”。康熙中叶宁古塔已有关帝庙、西庙、三关庙、既济庙、子孙娘娘庙、城隍庙、土地庙等七种庙宇。“嘉庆前后,突破封禁而来的汉族商人分为‘直隶帮’‘山西帮’和‘山东帮’等行帮。”(石方:《清代黑龙江移民探讨》,载《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年第三期)促进了黑龙江地区早期经济发展。“清代一百余万流人大军的戍边,不论在经济、军事、文化,或在民族融合等方面,对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吉林的开发与保卫,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李兴盛:《东北流人史》)中华民国时期,汉族迁入黑龙江地区与年俱增。“由于关内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繁,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于是扶老携幼迁往东北,约有近3000万汉族人。迁徙路线多经辽宁、吉林进入黑龙江地区。”(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黑龙江省志·第五十六卷·民族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于汉人数量大增,汉族不仅已成为客籍居民中的主体,在黑龙江十几个民族中,也形成了“反客为主”的新局面。查考汉族民间舞蹈在黑龙江的流布,也是与关内山东、直隶以及辽东等地北徙的汉族有直接关系的。这些舞蹈流入黑龙江地区后,与本地民风民俗相互交融,历时数百年之久,已在塞北边陲的黑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成为黑龙江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黑龙江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民间乐舞文化。自远古时期的东夷歌舞,到清代的“莽式”、宁古塔秧歌,虽几经兴衰,有的甚而失传,但大部分民族民间舞蹈,始终与广大民众的命运维系在一起,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发展,直至20世纪中期,黑龙江解放(1945年)时,仍盛传于北国大地。据1984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黑龙江卷》普查,全省14个市、地的60余个县中,各种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约90余种。汉族民间舞蹈中的秧歌、高跷、龙舞、狮子舞、跑驴、旱船、推车、烧香跳单鼓及二人转舞蹈等,品种多,数量大,流传十分广泛,除少数民族集居地和偏远山村外,盛行于大多数以农耕为主的农村、乡镇和中小城市,是广大城乡节日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少数民族舞蹈以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传播于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现分述之: 秧歌是最早传入黑龙江的汉族舞蹈。据《柳边记略》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这是清康熙间流入宁安、海林一带的“宁古塔秧歌”,距今已300余年。这种持棒敲击的舞蹈大都是从关内传来的,河北流入的《锣鼓高跷》中有握棒击舞的动作;河南的《戏秧歌》中有手持双棒在胸前对击的舞蹈,而《花鼓秧歌》中有持伞灯的伞头,与“宁古塔秧歌”中持伞灯卖膏药的前导极相类似。人物、道具、动作的相近,可看出秧歌从中原传入塞北的轨迹。流人杨宾曾作《上元曲》:“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小儿簇拥过。”描述当时闹秧歌的活动情景。到清雍正年间,秧歌已风靡北部古城瑷珲。遣戍塞北的江苏流人杨锡恒以“倾城鼎沸闹秧歌”的诗句,感述当时盛况。 秧歌传入黑龙江后,经过与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相结合,已在群众中生根、开花。它虽源于农村,但并非为农村所专有。走入城镇后,由于其内容的扩展和形式的不断更新,增强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艺术性,也为城市人民群众所喜爱。传统秧歌不但在群众中世代传承,还因地域、民族、艺人等条件的不同,有所发展和创造。 康熙年间的“宁古塔秧歌”,是一支八、九人的队伍,只有扮妇女和参军四付架(东北俗称“上装”和“下装”两人为一付架),再加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后来在东北秧歌中出现了“达子官”。据依兰县李克忠(满族)亲见:“在头50余年,正月扭大秧歌,扮一个达子官,反穿皮袄,斜挎串铃,手握皮鞭,围着秧歌圈子跑,看谁扭得不欢,就使皮鞭‘抽打’。”那时候的秧歌不断吸收其他姊妹艺术来丰富自己。南部的双城和北部的依兰相距千里,而秧歌领头的都是“傻公子,头戴文生巾,身披大氅花衣,手拿八股扇子。‘逗丑’拿‘棒子鞭’(花棍),带大钱哗哗作响,头戴丑帽,上身粉衣镶大白边,红裤子,脸上勾丑脸。‘包头的’彩衣、裙子,围着各样花朵。老渔翁手拿鱼竿。老太太红裤袄,挎筐,拿大烟袋,头上绾疙瘩阄,两耳带大辣椒”。就是在同一地区,秧歌扮相也各有异。青冈县年逾古稀的老秧歌艺人“柴大舌头”(绰号)介绍,早期的传统秧歌,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领头者叫“拉衫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