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李济平邓定海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李济平邓定海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 字数: 13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李勖晟//苗芳艳//张新华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460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弘扬雨花精神,传承红色的经典读物,不少烈士为首次立传。
内容简介
本书为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第四批之一,为李济平、邓定海烈士的合传。李济平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扬州地委委员、南京市委委员,1930年组织“八一”大暴动,8月牺牲于雨花台。邓定海于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任南京市委委员,因组织工人罢工被国民党通缉,10月牺牲于雨花台。
作者简介
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联合启动雨花台烈士传丛书编纂工作,组织动员烈士籍贯所在地党史部门参与。本册由省内党史研究者李勖晟、苗芳艳、张新华所著。
目录
李济平传
引子
第一章 出生在水乡书香家庭
第二章 走上革命道路
第三章 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
第四章 战斗在扬州县委
第五章 勤勉的“钦差大臣”
第六章 血洒金陵
邓定海传
引子
第一章 荆楚名城定海故里
第二章 和记童工义助工友
第三章 辗转上海纱厂做工
第四章 思想熏陶要求进步
第五章 罢工洗礼走向革命
第六章 秘密回宁鼓动罢工
第七章 光荣入党参加起义
第八章 重回和记领导工运
第九章 营救定海罢工再起
第十章 宁死不屈血染雨花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引 子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虽山川雄峻,繁华富庶,却是全国闻名的“四大火炉”之一,每至盛夏,全城便犹如蒸笼一般闷热难耐,而1932年的夏天,酷热尤甚。只是这种炎热,丝毫不会影响到一座座小洋楼中达官贵人们的雅兴:今日在街头又见到了几个倒毙的平头百姓,某个连名字都没听过的村镇里又闹起了瘟疫……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劳苦大众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只不过是官老爷们消夏饮宴与舞会中的助兴谈资罢了。 1932年8月3日的正午,日头极为毒辣。一位身着长袍,看上去像个读书人的文弱老者,步履沉重地走到老城南荒芜的雨花台。在杂草丛生的囚犯坟场上,老人在一名狱卒的引导下,默默寻找着,一直寻找到日落时分。最后,他们一起驻足在一处土堆前。一把一把薅去了坟头的荒草之后,老者将一根木条缓缓插入泥土中。木条上是老者的笔迹,苍劲有力,充满无处安放的悲怆与激愤,仿佛要飞出木条的束缚一般。木条上写的,正是他爱子的名字——李维选。 李维选,字公舫,不过他更常用的名字是李济平,为了工作的保密性,他还有其他化名,如王仲斌、周志清等。李济平是1930年8月18日在这里牺牲的,当时,他只有22岁——如果放到今日,这只是大部分大学生刚刚毕业的年纪。 虽然和“之乎者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者,不懂什么“布尔什维克”,不懂什么“英特纳雄耐尔”,不懂什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他一直知道,儿子是共产党的人,去过苏联,闹过革命,干的是“起百代之衰、济天下之溺”的大事,怎奈出师未捷身先死,白发人送黑发人…… 儿子蹒跚学步、发奋苦读、辛勤工作、远行他乡……一幕幕熟悉的场景,清晰地浮现在他的眼前。在他那写满沧桑的脸庞上,汗水与泪水混杂在一起,如江河决堤般肆意流淌着,流淌着,最后一滴一滴地落在雨花台这片土地里。他的影子,和木条的影子,一起投射在这片丘陵上,被落日余晖拉得很长,很长…… 第一章 出生在水乡书香家庭 李济平,原名李维选,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的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李厚斋是清末秀才,饱读诗书,民国时期在本县励实中学任教。李济平在家中排行老二,哥哥李维达在中学做过教师,后担任过民国政府外交部文书等职。在那个社会动荡、多数人上不起学的年代,李济平的家庭可以算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李济平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李济平的家乡江阴城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地处江尾海头、长江咽喉,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这里气候适宜,物产丰饶,自古便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农业、商业、手工业繁荣,经济发达。南朝时期,船只可以直接由长江驶人城内,港口更是与南至苏州、浙江,北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直接通航。隋唐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国内外大量商贾随船到此开展贸易,江阴成为当时大江南北交通和货运的重要港埠,并于南宋时设立了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纺织业成为国内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而江阴生产的雷沟大布,日产量接近万匹,远销南洋、西洋。 商贸的高度发展,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与江阴结缘。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曾任江阴县丞、县尉,常常置酒待客,诗词唱和,文雅风流;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也曾造访春申君祠并题诗纪念;杜牧、苏轼先后以《芙蓉湖》《芙蓉城》为题,歌颂江阴美景;汤显祖、顾炎武、赵翼等名家来到江阴,也不吝笔墨,纷纷写诗撰文,对江阴山水大加赞美。 看似温婉恬静的江阴城,却不乏金戈铁马的豪迈。自五代十国起,江阴就是江防重镇。南唐在此首设江阴军,北宋、南宋基本沿袭这一制度,韩世忠、岳飞、辛弃疾等有名军事家均曾在江阴驻扎、办公。在明清更迭之际,江阴城里孝悌节义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1645年,江阴阖城百姓竭力反抗清政府“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政策,面对清军24万大军压境、200多门大炮齐发的困境,坚守孤城整整81天。战斗结束后,城内仅有53人幸存,充分体现了江阴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于斯长于斯的李济平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或许也是受到了这片热土忠骨英魂的感召! 1908年3月,在江阴城中街北锁巷的一栋小屋子里,李济平的出生给李家带来了新的欢乐,父亲李厚斋兴奋地翻遍诗书,想要为孩子取一个独特而又意义深远的名字。他阅尽藏书,最终起名为李维选。“维”字,引申义为准则、纲纪、关键,《管子》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后汉书·陈蕃传》云“人君者,摄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维”,均取了“维”的引申义;“选”字,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为挑选、选拔的含义。李厚斋为孩子起这样一个名字,是期盼孩子将来能成为制定国家规则的佼佼者,也希望孩子能保持高尚出众的品格。李家虽不甚宽裕,但和睦齐心的家庭氛围让幼年的李济平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