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东张西望
字数: 238.0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 张暮辉 著
出版日期: 2015-03-01
商品条码: 978780769754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2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东张西望(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既是一本留学励志读物,又是一本深入介绍中美日文化差异、社会制度的读物。本书作者张暮辉曾就读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供职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以及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展现了一个80后青年在世界高等学府的奋斗经历,也体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靠前事务的驳议、评论。
作者简介
张暮辉,笔名木灰,北京大学毕业,在学期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交换留学,后获美国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获得东亚研究硕士学位。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凤凰卫视资讯台工作,参与靠前时政新闻采编。其间在《联合早报》《环球时报》《靠前先驱导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时评文章,以笔名“木灰”开设时评博客,多篇文章被广泛转载。
2011年9月,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在韩国首尔成立。成功应聘成为秘书处靠前批骨干成员,司职政治项目官员。2012年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接受韩国KBS电视台专访,成为KBS专题纪录片《新中国人传》主角之一。
目录
图书推荐
序言: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东西并蓄
自 序
上篇 从未名湖到查尔斯河――象牙塔中的修炼
引 文
一、当哈佛邂逅东亚
缘起中国石碑
“三驾马车”
东亚的热度――在哈佛听讲座
三十年之“怪现象”
“知华”的哈佛学派
二、书中亦有外交存――素描哈佛东亚人
结构失衡的留学生群体
华人学生的“亲美化”倾向
台湾篇:“和而不同”的两岸关系
日本篇:亲美派政客的“青训营”
用意深远的访问学者策略
三、三所学校、三个国家、三种文化
“讨论课”(seminar course)
美式“Talk”和日式“相谈”
中国学生为何不善提问?
Presentation艺术
“国际化”之日本篇――从排外到开放的尝试
“国际化”之美国篇――“多样化”理念
大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服务功能
美国大学的“视频申请”与中国大学的“校长推荐”
学生就业服务
The Game与“早庆战”
四、通往辉煌之路――哈佛的组织艺术
生财之道
校友会――人脉集散地
校友会的人情味
美国大学的贫富差距――应该捐款给哈佛吗?
从哈佛的校友捐赠看陈光标的“慈善”
五、朝花夕拾
哈佛大学校长写给普通学生的信
考前“裸奔节”
帐篷文化
办事效率不高的事务机构
中国学生体质的差距
美国的健身房文化
中篇 东瀛采风、西洋志略――社会文化观感记
引 文
六、走马观花――从东京到波士顿
中日韩三国哪国的留学生最富?
为何海外中国游客缺乏公共意识?
Red Sox(红袜棒球队)
年度词汇的韵味
从价格标签看文化质感
七、未读千卷书,却行万里路
得克萨斯游记(一)――休闲的西部牛仔
得克萨斯游记(二)――何谓“保守”?何谓“自由”?
蹩脚的公共交通――美国人的“出行难”
铁路建设和美国人的“小政府”理念
租车行美国
手机与留学生活
八、东洋景,西洋镜
美国人的“使命感”和全球视野
美国人的“度假”和中国人的“旅游”
美国人的“Network”和中国人的“关系”
中国的乞丐和美国的流浪汉
孔子学院的扩张发展
中国博士“吻瘫”了谁?
九、从“黄祸”到亚裔
华人的“洋名癖”
人口普查和“公民意识”
海外中国城透视(一)――走向衰落的唐人街
海外中国城透视(二)――中国城的分化和变迁
中国城透视(三)――夹在中美之间的“中国城”
下篇 樱花林中、星条旗下――国际时政观察录
引 文
十、美日选举杂记
日本政治的死穴――魅力型统治缺失
日本年轻一代的“政治冷淡”
日本的“愤青”政党――幸福实现党
“政权交代”后民主党的前景和困境
美国的选举热情――低投票率的尴尬
美国的选举热情――生活中的政治参与
选举战场:日本街头和美国大学讲坛
十一、亚洲人,亚洲事
“料亭政治”的前世今生
祸从口出的政客“失言”
日本壮大的知华派
日本人的对华观――“好感度”与“关注度”
转轨中的日美同盟――听日本海军司令的演讲
新中国同龄人的“左派”情怀
“中国崛起”语境下的社会苦难与人文关怀
后 记
摘要
多元化的“访问”
访问学者这个词在中文里还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正所谓来的都是客,都是“访问者”。实际上在美国的大学系统中,都有一套完整的访问学者申请、引进、培养计划,访问学者本身也存在不同的层级。优选级别可至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哈佛校方授权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要开设课程,承担教学任务,自然校方所提供的待遇和科研环境、资源也要丰厚得多。第二类也就是标准意义上的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访问”时间一般在一年到两年期不等。校方规定访问学者在入校时同样需要选择一名研究方向相近的指导教师(Academic Supervisor),访问学者可以利用哈佛大学包括图书馆在内的一切学术资源,也可以选修或旁听部分课程。对于部分不允许旁听的课程来说,一旦选修就需要与学生一样完成各种考试或论文。同时,访问学者还要定期举行讲座或发表会,展示自己的近期新研究成果:也和正式学生一样,在结束访问学者期限前需要提交论文,并通过校方审核。
当然,访问学者之所谓“学者”,其实定义的界限也未必清晰,因为哈佛不少院系同样也招收Research Associate。在中文中很难找到与ResearchAssociate对应的词汇,大概是比“学者”级别低一些、博士或是博士后级别的研究人员,也可以叫“访问学者”。哈佛学术气氛之所以活跃,和课堂参与者们多元化的背景不无相关,特别是在一些学术性、政策性较强的不错别seminar(讨论课)讨论课上,往往二十名左右的“学生”中,真正具有哈佛学籍的“学生”寥寥数人而已。我曾经选修一门关于东亚地区靠前安全的课,教授是一名来自英国的访问教授,下面二十名左右学生,有一半是访问学者,分别来自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日美关系研究项目,甚至还有两名“学生”来自美国军方,是美国海军派遣来进修访问的。可见课堂上可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所学所想远超“学术”的范畴,政策性和实用性的主题往往更为突出。“半学半政”、“质不及量”的中国访问学者
只说在哈佛的中国访问学者,具体人数虽然说不出准确数字,但感觉为数不少,其中或是通过校际交流,或是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访问学者项目获得资助来哈佛,当然有不少是以私人形式递交申请。去向方面,除了各个院系都招收访问学者之外,中国访问学者主要集中在燕京学社、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来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的中国访问学者每年大概有10~20人,前面在介绍燕京学社和费正清中心时已经交代不少,在肯尼迪学院的中国访问学者要相对复杂些,访问学者的“层次”也参差不齐。
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简称肯尼迪学院,本就是一个“半学半政”的地方,各国政府官员、靠前组织人士云集,研究不偏学术而偏政策,旨在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与哈佛商学院一样,人脉关系的搭建永远是肯尼迪学院的主题之一,小可以为个人计,中可以为学院本身的声名计,大更可以为国家外交计,这也是哈佛创建这个学院的深层次宗旨之一。在前面介绍哈佛东亚研究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托尼?赛奇教授执掌下的Ash中心几乎被中国访问学者所垄断,中国学者的数量大概在20~30人,除去中国人之外,大概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访问学者在这里办公,以至于有戏称Ash中心已经变成中国人的“地盘”。这其中的关键问题,不管是Ash中心,还是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旗下其他名目繁多的研究中心或项目,都有意招揽中国官员赴哈佛访问、进修。由于他们的官员身份,自然而然也就居于“访问学者”群体中的塔尖位置,为人处事的作风派头自然与一般的学生学者们有所不同,所以也不难“鉴别”,这大概也是哈佛华人群体中的一大独特景观。
之所以决定单独选取中国访问学者这样的角度,是因为近年来哈佛校园内的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中国访问学者人数增多,覆盖领域扩大,访问学者的派遣、申请和安排工作形成系统连贯性。无疑这些都体现出中国崛起宏观语境下,世界各国对中国由排斥到交往,由漠视到关注的心态变化。
形势发展固然可喜,却并非没有缺憾。访问学者制度的兴盛本是双赢:如前所述,小可以为个人计,访问学者本人也多有利用哈佛的光环头衔发表文章,扬名立万者;中可以为哈佛之声名计,哈佛在中国的名望,借由访问学者们的流动循环自然也“香飘万里”。但如果能够将访问学者的资源应用到国家决策层面,在提高官员的政策水平及实际工作经验的同时……
P32-3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