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忒提斯情结

忒提斯情结

  • 字数: 14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书店
  • 作者: (法)迪迪埃·普勒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80768346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为什么很多孩子、成年人要求过多,却经不起一点挫折、玻璃心? 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开始迷恋“佛系”“躺平学”? 经常苛求完美无缺、欲望不切实际,就难以避免沮丧、痛苦、身心失衡; 学会教导孩子主动平衡自身欲望和他人存在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他从“穿尿布的大王”过渡到“遭遇危机的青少年”,最后成为粗鄙傲慢的成年人。 忒提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宙斯和波塞冬都追求过她,但忒提斯预言自己将生下比父亲和宙斯更强大的孩子。后来她嫁给了凡人珀琉斯。她希望儿子阿喀琉斯成为没有缺陷的人,竭力赋予其各项能力,并将他浸入冥河,使之全身刀枪不入,却疏漏了其脚踵。特洛伊战争中,英雄阿喀琉斯终被阿波罗的暗箭射中脚踵而死。 作者由此提出“忒提斯情结”。这隐含着我们的欲望和客观现实之间无法避免的冲突,是对生活中普遍的失衡心态的表述。 总是期待孩子完美无缺,或从不违背其意愿,让他纵情逸乐,将影响其终生。深入理解忒提斯情结,对于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乃至成年人的修养、社交、婚恋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现实中,不少父母想为孩子提前清除一切“路障”,以助他们一马平川,但事实是,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无法经受挫折、气量狭小、缺乏应对生活中各类难题的勇气和能力。作者借一则古希腊神话,拉开了本书序幕——海洋女神忒提斯想让儿子阿喀琉斯变得刀枪不入,便将其浸入冥河,但她忘了将儿子的脚后跟也浸润其中,后者因此而具有了致命弱点。 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在接受现实束缚和追求自我精神的欢愉间找到平衡呢?作者提出,童年接受恰当的挫折教育对成人后有着重大影响。 本书由作者与一位精神分析学者的对话做主线贯穿,以夹叙夹议的笔法记录了与读者分享的主题和观点,让读者能在读故事和学习理性疗法之间做有效的对照和反思。作者主张,无论面对的是哪类心理困境,不应一味地追根溯源,在父母亲身上或是逝去的时光中希图挽回些什么或重新获得些补偿;而是要坚定地活在当下,以客观理性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书中探讨童年不适应行为的根源之余,还延伸到一个人成年后的同事关系、两性关系、亲子关系、与死亡的关系等。
作者简介
迪迪埃.普勒(Didier Pleux),发展心理学博士,临床心理学家,法国认知疗法研究所所长。他在法国出版过许多畅销书籍,其中包括《良好家教十诫》《从孩子国王到孩子暴君》《不失控地表达愤怒》《幸福儿童》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俄狄浦斯到忒提斯
第二章 穿尿布的大王
小皇帝的前身
回到卢梭
21世纪的孩子不堪一击?
权威的必要性
第三章 野孩子?
学习,是为了学会生活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贡献
学习中缺乏忍耐力
学习过程中努力的必要性
第四章 我+我=我们!
考虑自己的行为
享乐不计代价
是不是总要给某一行为探寻某种意义?
教育缺失理论
第五章 国王般的青少年
构建享乐主义
以存在欲为借口
弥补教育缺失
学习接受现实
第六章 我的国王
如何接受挫折?
以童年不幸为借口
国王般的成年人
挫折法则
第七章 瞧,这个人
自我的伟大和苦难
小皇帝的命运
自我和对他人的感知
第八章 他人即地狱
接受与忍耐的锻炼方法一样
学习如何学习
关于忍耐
接受的自我培养
第九章 性急的人
推迟实现愿望
改变需要时间
对亢奋性格的诊断
发现和解构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接受挫折是为了今后节省时间
第十章 周日夜间抑郁症
容纳苦恼
更新个人法则
享乐在生活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
快乐和苦恼,要寻求平衡
把事情拖到明天,一场虚假的停战
第十一章 继续!
不提要求,只提希望
懂得延迟即时的享乐
接受现实
重新实现快乐和苦恼之间的平衡
长大成熟
第十二章 男欢女爱
微妙的沟通艺术
冲突的导火索
我们的不合理要求
努力实现自身协调性
沟通是夫妻之间相互接受的关键
以共同价值观为支撑
第十三章 这不公平!
把心理治疗作为质疑的时机
消极固定思维的影响
接受过去是前进的第一步
人是自身幸福的主导者
第十四章 死亡没什么大不了
终极的接受
衰老的小哲理
趋向理性思维
接受人之为人的条件
第十五章 宿命论者雅克
要坚定,不要屈服
质疑自我想法的艺术
有时候,情绪决定思维
为了迎击现实而展现自我
结束语 我思故我在
摘要
     “亲爱的同行,我阅读您的著作多年,您的《长椅革命》,我很感兴趣。作为接受过专业教育的精神分析学家,我不能苟同您的某些想法,但是存在主义心理疗法的可能性假说,也即某种介于分析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之间的融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期待能与您探讨……” 2005年,我为《精神分析黑皮书》撰述了两章内容,在结尾我呼吁与精神分析学家们展开合作。尽管对某些教条持保留意见,但我认为拥有多年研究病患经验的治疗师们,可以丰富心理疗法的实践。几年前这本《黑皮书》的出版所引发的抗议让人记忆犹新,此书质疑弗洛伊德的主要病例,指责精神分析疗法一家独大。这封电子邮件在十年后姗姗来迟。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我得以与一位秉持不同观点的精神科医生交流看法。这封信的口吻似乎是积极的。我马上回复了邮件。我们彼此交换了一些看法,最后决定见面。 这次会面是在巴黎第14区的一家餐馆里。那天阳光明媚,仿佛象征着我们将走出各自的幽暗街区。这位心理分析的同行年届六旬,他准时赴约(在我想象中,他应该饱受精神分析信条的折磨,一定会在现实的约会中迟到……),穿着运动衫,没有弗洛伊德式的大胡子和文质彬彬的眼镜,他的脸上露出夸张的笑容,湛蓝的眼睛望向我,嗓音显得非常友好,这些让我对他的刻板印象消散无踪。真是个不错的开头! 我们围坐在一张咖啡桌前开始谈话,第一个话题是“象征和现实”。他认为心理只是“象征”,而我的认识与他的恰恰相反,认为心理是现实生活的综合。随后我们一起进餐,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不过两人仍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互相在各方面进行诘问和答辩。品尝咖啡的时候,我们的想法更清楚了,默契而坚决地把话题转到……“享乐”上来。 精神分析学家:在您近期新的一本书里,您把心理病症视为人的享乐欲和不可避免的现实挫折之间的简单不平衡,这种观点的确很吸引我……您终究还是重新拾起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两个基本观念: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迪迪埃·普勒:的确,毫无疑问,但我的看法是,人对享乐的不停求索不能仅仅归结为追求性快乐。享乐的追求范围更广阔:从孩提到成年,我们不断地渴望饮食、游戏、人际交往、工作的乐趣,当然,少不了爱情。 精神分析学家:是的,弗洛伊德的泛性论饱受批评!不过,弗洛伊德提到禁忌和阉割情结时,讨论范围仅限于性爱,他理解人类“向死而生”的悲剧…… 迪迪埃·普勒:我们在这一点上并无分歧,哲学家波利策非常喜欢生命悲剧的命题。如果没有享受当下的渴望,接受生命之有限就无从谈起!因此,我绝不会责备患者,他们很难摆脱死亡的话题。他们往往只能印证我们所有人都免不了的过度担忧。 精神分析学家:谈到心理病症……别忘了弗洛伊德的名言:“我们都是精神病患者!” 迪迪埃·普勒:但是,怀有相同的忧虑,并不会造成疾病,从对这一忧虑的反应,才能判断是否患病!我曾经有11年的时间负责管理少年轻罪犯,这段经历让我相信.他们的问题是为了享乐而不计代价,其实只是我们能否接受现实这一共性问题的夸张表现。 精神分析学家:在您看来,轻度犯罪与人类的普遍的恶无关?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