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西经济地理

山西经济地理

  • 字数: 45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安树伟 等 著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6535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安树伟、郭文炯、安祥生、冯文勇著的《山西经济地理》是新时代认识山西、了解山西、研究山西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从自然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新型工业化、旅游和文化产业、服务业、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空间格局与合作、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生态文明等方面,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山西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准确概括了山西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基本特征,客观评价了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等影响山西经济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问题,明确了新时代山西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谋划了未来山西产业布局框架,提出了保障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径和若干重大政策措施。本书可供关注山西经济发展的学者、研究人员、政府公务员、高等院校师生及公众参考借鉴。
作者简介
冯文勇,男,山西省保德县人,党员,博士,教授,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院学科带头人、教学团队带头人。2008年于兰州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近年在《城市规划》、《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课题8项,出版著作2部。长期从事人文地理、旅游管理的教学与研究。
安树伟,1969年生,山西省沁县人,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1996年、2003年分别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0年由助教越级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1年4月~2012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l项、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招标项目4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项目多项;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研究——症结与出路》《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行政区边缘经济论》《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研究》《“十二五”时期的中国区域经济》《西部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发展》等10余部;在《中国工业经济》《中国软科学》《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郭文炯,1965年,教授,硕士生导师,太原师范学院山西省城乡统筹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城镇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山西省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高校工委联系专家。一直从事城市地理与城乡规划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煤炭资源型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20余项,参与了多项全省性城镇化研究与规划项目,出版论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8项。
安祥生,1964年生,山西省高平市人,太原师范学院管理系主任、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2~2017年)。2009年获“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土地利用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西软科学项目等课题多项;出版专著7部;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获得2002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目录
第一章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其影响
第二节 历史沿革
第三节 行政区划
第二章 自然地理条件与资源禀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第二节 资源禀赋
第三节 人口与劳动力资源
第三章 经济概述
第一节 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现状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与教训
第四章 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能源工业及其深加工
第三节 冶金及建材工业
第四节 装备制造业
第五节 轻工业
第六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七节 工业布局与园区发展
第五章 旅游和文化产业
第一节 旅游资源评价
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第三节 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对策
第四节 文化产业
第六章 服务业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物流业
第三节 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服务业布局
第七章 农业与农村发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种植业
第三节 林业
第四节 畜牧业
第五节 农业区域差异与布局
第六节 农村发展
第八章 区域空间格局与合作
第一节 经济区划
第二节 区域经济差异
第三节 空间结构
第四节 省际经济合作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镇体系结构
第三节 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十章 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网络
第二节 交通运输业
第三节 水利设施
第四节 电网及输变电设施
第十一章 生态文明
第一节 生态建设
第二节 环境治理
第三节 循环经济
第十二章 若干重大问题
第一节 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第二节 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三节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第四节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与区域合作
第十三章 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一节 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
第二节 功能定位
第三节 发展重点
第四节 重大政策措施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