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烟霞美文

烟霞美文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 作者: 陈鹏举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3500317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南北朝时期,有位有名的布袋和尚。他双耳垂肩,笑脸常开,大腹便便,携布袋四处行走,行无畏施、快乐施,深受方圆百姓爱戴。布袋和尚后来修成正果,就是现在的弥勒佛。
陈鹏举先生一定是受了前世的托付,化身文布袋,降临这个人们的灵魂日趋无以安放的时代,行文化施的。《烟霞美文》正是他修行布道的经卷。
《烟霞美文》在中国文化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接过前人的车马行囊,以神圣的文字做种籽,播撒耕耘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文景象。
目录
开相
对枰
抱琴
泡茶
仗剑
含目
闻笛
斑竹
赏花
活鱼
写戏
折梅
听箫
祭蜀
叩关
制笺
寻味
咏荷
聚印
惜纸
撰联
喝酒
飞天
说书
撞钟
到乡
登楼
啖羊
换鹅
赋牛
采石
听雷
怜子
抚碑
化蝶
问舍
挑灯
行文
翻山
取名
抟人
聆曲
结社
衮雪
示儿
入画
填词
游园
奏刀
飞鸟
逢虎
执壶
得砚
拓片
乘桴
摩崖
煮菊
润笔
步韵
题句
望月
归燕
摘要
    鱼是人的前辈。生命的走向是从水上到天上和地上的。人的到达要比鱼晚了许许多多年。柳宗元有首诗叫(《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全诗所有的努力,看上去落实在了钓鱼上。其实,谁会在意钓上什么鱼呢?读它的人,是被一个姿态打动了,被一个柳宗元创造的姿态,一个安宁的姿态打动了。鱼到底是人的前辈。鱼活得很简洁。它有口不说,只是喝水,清凉的水。它不眨眼,而且目不转睛,还乐意近视,不看四周。它就这样钝钝地生活着。它一定知道生命其实很渺小,微不足道。它反而放松了,活得很安宁。柳宗元的那个渔翁,为什么就很有名了呢?就因为那个渔翁还真看不成一个渔翁。雪让天地之间不见了人和鸟,冰天雪地是水的一部分了,那个静坐不动的渔翁,怎么看也就一条简洁的鱼了。
     杜甫晚年见到李龟年,想起了几十年前的往事,只写了二十八个字。末一句只淡淡地说:“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最后几年,是在船上度过的。他上不了岸,因为到处都没人留他。好的诗人骨子里就是一条鱼。这会儿他就像回到水中了,冷暖只有自己明白,没什么能够计较的了。活在水上悲哀吗?杜甫到死没说。就像鱼一样,说是会叫的,我们都听不见。“鱼若多情难蓄泪,花为何物可逢春?”这两句是我读了“落花时节”后突然想成的。
     鱼有数不清的形色。我喜欢的是常见的鲫鱼。它太简洁了,如果画它,只要几笔就神形俱备了。在一个电视片里,我看到鲤鱼“跳龙门”的情形。鱼是逆水而上的,到了这地方,总得冲上去。不管遍体鳞伤,甚至失去性命。当然也有取胜的,也就淡然前去了。人就不淡然了,说成了“跳龙门”。生命的走向是变成华丽和繁琐,就像会有“跳龙门”一说。鲤鱼只是比鲫鱼圆润些,我也喜欢。
     我的老家在岛上,父辈跨过了海水,我生在了岸上。石禅是船民的儿子,生在船上。几乎就在他一辈,完成了从水上到地上的过程。从鱼到人,生命度过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石禅只花了四十年。四十年前,他的父亲对他说:“鱼养活我家许多辈了,哪辈子可以养活鱼呢?”石禅说:“就从我这一辈开始吧!”后来他上了岸。画室里一个石槽,注满水,养着安宁的鱼。有年春上,在他那里赏画赏鱼,说到了这个故事,说要有个文字记载的,应命写下这阕《念奴娇》:“补天遗石,不参禅,也似芒鞋破钵。四十二年闲散久,修到丹青妙法。釉里红颜,绿中祖母,纸上留青涩。小僧伸脚,夜航船里神色。
     竹笠雨蓑江湖,出没人烟外,零丁渔者。难得三生鱼活我,我活鱼儿可否?趁得天时,银钩收了,烂醉空蒙弋。俗家水墨,淡淡山雨天月。”
     写戏
     父亲喜欢看戏,在戏里得知,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就给我取了“鹏举”这名字。那时我家离天蟾舞台不远。父亲带我去看梅兰芳,看他演的《醉酒》和《别姬》。感觉很新奇,就像时不时会做到的梦一样。杨玉环饮酒,虞美人舞剑,载歌载舞,都是美不胜收的样子。美,因为悲伤。美,不会绝望,也不会死。
     二十年后,见到梅葆玖,是在上海京剧院的排演厅里。音容笑貌,怀疑是他父亲回来了。又过二十年,梅葆玖也老了,在舞台上又见到他,他更像他父亲了。还喜欢看周信芳。戏里他是大丈夫。看着他,相信人间真有大丈夫。程砚秋是长大后才喜欢的。程和梅不同。梅,代表了京剧所有的美。程,展现了京剧独有的美。人长大了,有了孤独感,就觉得程其实很美。第一次去北京,就去找梅和程的家。梅家正在建立纪念馆,程家一路问了不少信,找到了。叩了门,门开了一半。只见一个照壁,像舞台的布景一样美。一个中年女子说,这里不是程家了。
     二十七年前当了戏剧记者,也就是写戏的记者,采访的第一个对象是李万春。他能唱红生戏,也就是演关羽。这让我这一辈人,油然生出敬意来。在扬子饭店,他下榻的地方,和他谈京剧。可能觉得南方人,能接话头已不容易,他确信我懂京剧,还问我:“你是唱老生的吧?”这一问,和他的神态一样,很和善。那时的戏剧就像后来的电视,是头等的娱乐。四个版的报纸,戏剧新闻不会少。还配舞台演出的图片。文字和摄影有分工。我是文字,陈莹是摄影。看完戏,差不多深夜了,她回报社,还得自己冲印。她是我敬重的前辈。几十年里,她的青春和思念都给了舞台。在她供职期间,所有来沪的演出,都可以在她那里找到留影。她为中国戏剧留下了一份可以长存的美满。
     二十五年前,赵燕侠在天蟾舞台主演《白蛇传》。那天预定是张曙写稿。中场时候,坐在第一排的陈莹来找我,说领导特地找到剧场经理转告,由我写稿了。平时看戏太多。上半场我瞌睡了。这时如梦初醒。定睛一看,已是“断桥”一场了。那时赵燕侠年龄大了,听说很喜欢喝啤酒,体态丰盈,加上一等的演唱,活脱是“断桥”时候的白娘子,满堂彩声不绝。问陈莹要了张纸,在膝上写起来,这晚的新闻就以“断桥”为细节了。稿子请陈莹带回报社。这是我自感敷衍的一例,因为惭愧,到今天还记得。前辈许寅、张曙和萧丁教我写戏,一个说要读《聊斋》,一个说要读唐宋诗词,一个说要读《红楼梦》。这说法,听起来有些玄乎。后来我信了。宋长荣来中国剧场演《红娘》,萧丁争取到两百字的版面,写了条短新闻。就凭着看到和听到的,很细腻地,把演活红娘的宋长荣给写活了。P28-3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