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心二意(全4册)

三心二意(全4册)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龙荻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335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龙荻的第一部文字×绘画作品 艺术家、作家、专栏作者、插画家、历史研究者、译者……龙荻有非常多的身份,这是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书名叫《三心二意》的原因。殳俏说,“不分心,就没法同时体验多个平行世界,唯有“分心”可以成就龙荻”。在这本书中,龙荻记述了自己近年工作和生活,她尝试各种挑战性的工作并尽力做到优选,这让她在每一份工作中都能保持活力、投入全部的精力,也让她的创作始终焕发生机。她在书里写道,“里克对我的影响来自他身上的乐观精神和无限能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会充满能量和举重若轻的幽默感。 ”,龙荻第一本书就像她自己,书里的文字与画“带着独特的处世哲学与举重若轻的情感”。 ★温情与自在的生活絮语 即使是在阴郁、战火纷飞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幽默、同情和爱。龙荻的文字间流露着轻松、幽默、随性的气息。她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的期待和热爱,讲真实的故事,讲人性和自在,温柔地捍卫自由和爱。许知远先生这样评论本书:“龙荻精灵古怪,似乎无所不能。这本书,是她才华与性格的很好展现。” ★插画与文字之间不仅彼此呼应,也各成体系,图片本身也构成一种叙事 本书所用配图均为作者近几年来所绘插画与专为本书创作作品,这些配图或与文字构成明确的强关联,或独立于文字,但又与文字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互文。对于作者来说,无论绘画还是写作,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在她那里,写作与绘画又是截然不同的表达,前者克制、理性、讲求逻辑,后者随性、自由、凭借直觉,二者之间独特而微妙的张力正是这本书有意思的部分。
内容简介
《三心二意》是龙荻的第一部作品,是她过去生活的缩影。重庆、美国南部、纽约、北京,她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学习、生活。在大都会博物馆流连,录制podcast,被一本本书触动。她说,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我三心二意的生活、工作态度,觉得有关联的、好玩的、有挑战性的事就做一做,一直贯穿始终的事都是习惯和爱好,画画、看书、看展览脂类都是,我属于那种真的喜欢的事才会做得好,做着还要开心,这样的事除了创作就没有第二件了。我觉得三心二意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吧,虽然大多数人会赞美专心打磨一个事业的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被感动或者自我感动充满使命感,但对我来说,比较合理的工作方式和做出满意工作的职业道德就是三心二意。” 即使是在阴郁、战火纷飞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幽默、同情和爱。龙荻的文字间流露着轻松、幽默、随性的气息。她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的期待和热爱,讲真实的故事,讲人性和自在,温柔地捍卫自由和爱。许之远先生这样评论本书:“龙荻精灵古怪,似乎无所不能。这本书,是她才华与性格的很好展现。”
作者简介
龙荻,艺术家、作者、历史研究者,2009年开始给各大媒体撰写文章,包括《三联生活周刊》《GQ智族》《T中国版》《生活月刊》《单读》《ELLE世界时装之苑》等,并举办个人画展。她是插画家、作家、曾以研究历史为业,同时也是与野兽派,UCCA……合作的艺术家。《三心二意》是她的第一本书。
目录
第一册
去美术馆是个习惯
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我(有钱了)会收藏的艺术家们
看不透的美国
在博物馆流汗
萨拉的白色衣橱
画插画的女人
美国插画家里克
纽约最小的博物馆
看展的脸
第二册
你也站在这里抽过烟吗?
九十年代
用来离开的家乡
所有的南方
一直都是塑料重庆人
纽约,离开纽约
再看奈良美智
八分之一叙事
猫与女人
你也站在这里抽过烟吗?
第三册
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
学历史是个过程
当历史音乐剧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最幸运的家长”——杰斐逊和想象的国度
自由之门——评埃里克·方纳《自由之门:“地下铁路”的隐秘历史》
伟大的主妇们——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的白人女性
不容忽视的单身女性
有力量的女性不需要像男人
上周末贝蒂·弗里丹出现了两次
真实的传奇——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
告别《广告狂人》,很好虚构年代结束了
第四册
分手时候适合吃炸鸡
分手时候适合吃炸鸡
气泡水里的烟花
和艺术家谈恋爱
Daivd Chang到底是不是理想型?
食评人走了,留下的是不散的筵席
吃不好不开心
专业外语课
摘要
     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Museum Visits as the Routine 2020年2月,在国内疫情还挺严重的时候,我和一个国内时装品牌合作的春夏系列开始准备发布。拍宣传片之前,品牌想要我画一组以正常生活为主题的画作为拍摄素材。 在那组画里,我画了一张看展主题的画。画这组画的时候,所有我去过和想去的美术馆都因为疫情暂时关闭了,不知它们何时才能重新开放,也不知何时才能重新看到那些让人兴奋又头疼的排队看展场景。我甚至开始担心以后小朋友们的成长记忆里,博物馆体验会是另一种保持安全距离的安静模样,而那些让艺术圈人士走断腿的展会也不再有机会在预览第一天的社交超载中暗藏惊喜和轻蔑。 我一直相信,除了阅读,培养小孩去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习惯也同样重要。博物馆和美术馆就是立体的图书馆,这里有真实的历史,也有虚构故事的历史。拥有好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系统的城市,为小孩子们提供了更为多元和公平的教育场所。在这样的城市里,谁都可以和那些或重要或前卫或古老的东西近距离接触,迈出平等艺术教育的第一步。 虽然博物馆对于小孩来说是个教育场所,但要让孩子们养成去博物馆的习惯,却需要让那里变成一个轻松愉快的日常去处。毕竟去博物馆不是去上课学习,不应该有太大压力。只有不注重结果但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才会让他们对这些看上去严肃深奥的地方有所向往。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虽然我也知道自己的经历可能对很多人来说算是奢侈的幸运。 我的外祖父母在重庆的博物馆系统工作,我上小学前以及小学早几年课业不重的暑假都和他们一起度过,所以泡在博物馆是我的日常。最开始是外公外婆领着我逛,后来熟悉了就自己逛。记忆里的重庆历史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大部分时候都是空荡荡的静谧场所,有一种适度的阴森,但不至于让人害怕,毕竟外公就在一声呼喊之内的地方。 那时候,我熟悉每一个展厅和走廊拐角处可能碰到的骇人展品,喜欢想象铜镜里冒出古代女人的脸,也喜欢爬进悬棺藏起来,更喜欢看陶罐,质朴敦实有安全感。当然,和所有小孩一样,我最喜欢的是自然博物馆里的恐龙化石,它们是巨大的朋友。但比大部分小孩幸运的是,我可以常跟着外婆进仓库摸到化石和恐龙蛋。有时候化石被借去别的地方展览,外婆就需要把化石翻模做成复制品放在展厅,那是件我可以耐心看很久的事情。 待在博物馆的日常让我很小就习惯了自己和自己玩。一个人看展是很好选择,若结伴看展,对同伴的要求不免就会高一点。这点偏好与儿时博物馆里的寂静不无关系,但那种寂静是不正常的。我的家乡并没有将去博物馆融入青少年的城市生活和教育,所以我记忆里的博物馆是属于我自己的。很多年以后搬到纽约,我常去自然历史博物馆看展。每次展馆里都拥挤嘈杂,满是兴奋地叫着乱蹿的大大小小的孩子。这才是自然历史博物馆该有的样子。 当然,我不否认安静看展自然是一种更舒适的体验,但在现在的心境下,我最怀念的还是在美术馆和博物馆里遇到的各种各样看展的人,以及那些和我一起看过展览的新老朋友。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人们相聚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空间里,实现了陌生的相交。这是人与人产生的奇妙“联系”——“那天你也在那里?我也看了那个展览”。而促成这种联系的媒介就是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空间及其中的展品。 MoMA Museum of Modern Art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最近一次回纽约的目的是去看扩建后的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计划最后完美实现,统共去了三次新修好的美术馆,把扩建后的所有楼层都仔细逛完,把新装修好的咖啡厅的甜品吃了个遍,把新的构造和地形也熟悉透彻。 第一次去的时候,碰上顶层大展厅有一件每小时现场表演一次的装置表演作品,于是就算好时间等着看。这件偶然决定看的作品,成了那次看展印象最深的体验。这件作品名叫《断层线》(Fault Line),由珍妮弗·阿洛拉和吉列尔莫·卡萨迪利亚所创作。表演开场的时候,两个路人穿着的男孩突然从等候的人群里走出来,跳上空间里摆放的不规则的雕塑石块,开始男高音对唱。他们唱一段就各自换一块石块,且你一句我一句的对唱的激烈程度逐渐变强,就像两个人在争辩对峙。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