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个人的安顺

一个人的安顺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戴明贤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2555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小城安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一个人的安顺》记录这座莹白的石头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浮世人生——传统夜郎古国的淳朴民风,抗战涌入的“下江人”带来的新鲜气息,二者交织出时代的激荡和变化,通过当时的作者——一个少年的眼睛,写出其父辈、亲友、乡邻散淡生动的小城生活及风俗人情。作者着眼于“城”与“人”的互动,点染记忆中战乱时期的小城人物:“慈心与侠气兼备”的大姐,“始终娇慵着”的下江女人与“始终殷勤着”的下江男人,“披着灰白色的擀毡大氅,无比剽悍”的马哥头儿,“气质高洁”、“独来独往的剪花姑外婆”,有一支“维纳斯铅笔”、记忆中永远是一个“漂亮的大孩子”的裁缝师傅薛大哥,“洒脱和妩媚”的昌明和尚,并称“龙虎豹”的山城名师,还有“踽踽而去”的“卖葵花的皇帝”、“施施然而来”的食客等“江湖落拓人”……这些不见于经传的普通人,一个个活生生地站在面前,传递着那个已经消逝的时代的生命气息。作者对世俗生活背后的普通百姓的生命存在形态、精神面貌、命运……的关注,及其内在诗意的发掘,流露出对生息于故土之上的乡亲父老的深切理解,以及相濡以沫的悲悯情怀。
内容简介
《一个人的安顺》以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贵州安顺小社会为背景,采用“浮世绘”式的手法,描绘了那里的世态人情、饮食风俗、奇人异事、官吏优伶、贩夫走卒、乃至方言土语……俨然一幅安顺地方的“风情画”。作者有着自觉的文体意识,语言朴拙,风格浓郁,读来引人入胜。书中配有不少安顺老照片,展现安顺老城的人文传承、民族风情等,富于旧时气息。
作者简介
戴明贤,汉族,贵州安顺人。一九三五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编审职称。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芙峰印社社长、贵阳书画院院长、《花溪》文学月刊副主编等职务。专业从事文学、书法创作。出版文学作品《一个人的安顺》、《物之物语》、《郑珍诗传》、《岔河涨水》、《走进云里去》、《九疑烟尘》、《花溅泪》、《残荷》、《戴明贤散文小说选》、《采蕨集》、《石城引》、《掬艺录》、《黑白记》、《戴明贤集》〔八卷本〕等;出版书法篆刻作品《戴明贤书法篆刻集》《对山集》《自适其适》《万壑楼印存》《墨?象:八十学画集》等。戏剧影视作品有《夜郎新传》、《毕升》(与廖公弦合作)、《双婚疑案》、《树苗》、《燕楼惊豹》、《水寨龙珠》等拍摄、公演和获奖。书印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展览、收藏、刻石及获奖。2001年获中国书协中国书法艺术荣誉奖、2011年获建会三十周年荣誉奖。
目录
序一:一个人的安顺(钱理群)
序二:戴明贤:属于未来和远方的写作者(杜丽)
浮世绘/1
下江人(上篇)/10
下江人(下篇)/15
十指生涯/21
看练摊/29
优伶/35
来了美国兵/41
江湖落拓人/48
歌之祭/56
郑四爷/83
马帮过街/88
“丘二”/92
信徒/101
悲歌动地/109
“虎皮”/119
五官屯看跳神/125
缙绅/130
影院风景/137
厨子/141
流血故事/144
金钟山看“开堂”/148
生意人/152
“龙虎豹”/171
女先生们/179
七癖之凤/188
述异/193
瞬间/202
畸人/209
土话/218
玩具/235
食谱/246
岁时/257
杂事/267
后记/277
重版后记/280
摘要
     浮世绘 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安顺人住在石础石阶石院的木屋里,口腹之需也多与石头有关——盐巴用石钵擂,米面用石碓舂,糍粑用石臼打。小石磨不紧不慢地旋转,四面流下洁白的豆汁,在大锅里点豆腐。身上穿的更是离不开石头——新布用石磙碾轧,浣衣放在大石板上捣。 出门走石街,过石巷,穿越城中央的钟鼓楼石洞门。东西南北十字交叉的石甬道,永远被挑水夫们溅得湿漉漉的。成人们宁愿绕楼而过,小孩却爱嘚嘚踩过阴凉沁人、石壁长满厚苔的门洞,还要冷不防大叫一声,让整个门洞嗡嗡震响。颤巍巍的卖水扁担挑来的水,汲自城内的大龙井、双眼井、五眼井等十多个石井,井们都罩着石盖,刻着精粗不一的图案花纹,石沿上满是深深浅浅的数百年磨出来的绳槽。甜水叫大井水,供饮用;苦水叫小井水,供浣洗杂用,每担要便宜一个铜板。最甘甜沁人的好水出在东郊一个窄而长的石罅里,名如其形,叫马槽龙井,或认为应作马场龙井,但东门只赶牛场,叫牛场坝;西门才赶马场。讲究美食的人家推豆腐待贵客,让水夫专门去挑马槽龙井的水,要多给一倍的脚力钱。 城里城外的石牌坊,多得数不过来。我家所住的东大街,短短里许长,据府志记载就有三座石牌坊,但在我出生前就因扩建马路拆去了。府文庙的牌坊、龙柱、小桥、院子,全是莹白的石雕。大成殿前的那对透雕龙柱,至今是镇城之宝,传说錾刻此柱的潘石匠,其报酬是按凿下来的石屑粉重量,一两石屑一两银子计算的。 安顺的标志性建筑,是西秀山的石塔。老媪邓罗氏逼童养媳为娼不遂,杀媳碎尸,是小城空前的大案,县官将她处以唯古书有记载的凌迟之刑,又是铭刻石碑,以警后世。 出城必经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洞。出了城门,就见环城皆山——金钟山、凤凰山、飞虹山、盔甲山、小金山、观音山、武当山等等,多为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孤山,所以俗话说石城有桂林的山,无桂林的水。甚至有金斗不移、天鹅抱蛋、交椅大坡等奇怪的山名。金钟观音二山,高林蓊郁,遮天蔽日;其余诸山多是浅草灌木,露出斑驳的石骨,好像满天星斗。有一座螺蛳山,满山是青色的田螺化石,小学的男孩们大多要邀约朝拜一次,带上小钉锤,把石螺乱敲一气,绝难得到一枚完整的。稍稍成形的,就带回学校向侪辈炫耀。 石山洞多。常年游客不断的是城南近郊的华严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项传统。洞口几只长满绿苔的大石缸,长年贮着岩浆水,供和尚食用,平时无人一顾,端午节就要论杯卖了。玩家们租用殿堂打围鼓、唱川戏、办酒席。城东二十里的清凉洞“天开一窍,前后通明,中有古刹,下有内外二城”。老百姓叫它粮仓洞,说是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屯粮的洞窟。城南五十里有两个洞合称“二仙洞”,传说当地山民办红白喜事,可以去洞口求借仙家的锅瓢碗盏,后来一户贪心人家没有全数归还,仙家生气,从此再也借不出来了。我没去过此洞,传说却听母亲说过。此外无数的山洞,多是山民躲避兵灾匪乱的处所;太平年月,则在洞里熬硝。 安顺人就在这个石世界里,经历每人一份的生老病死,苦辣酸甜。到得“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就退居一块石碑之后,销声匿迹。环城众山,密布层层匝匝的墓碑。记得第一次排队出东门,一走出城门洞,隔着低洼的牛场坝,撞到眼前的是满天星斗般的白石墓碑。一位高班学长脱口得句:“一出东门坟摞(读如糯)坟,老远看见摆家屯。” 小城计时,沿古习定时放炮。正午的“午时炮”最重要,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把一天平分两半。经常是我放学走近城中央的钟鼓楼,就听得北兵营的午时炮响起来。晚上母亲催寝,总是说:二炮都过半天了。二炮即二更。小城打更,只用锣,没有柝。一更不打,二更是“当当”连打,三更是“当、当当”,四更是“当、当、当当”,五更时睡得正酣,没听见过。正是苏东坡说的:“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三更前后,市声俱寂,独有“炒米糖开水——”的叫卖声,不时响起,格外凄凉。我奇怪半夜三更喝什么炒米糖开水,母亲告诉我,这是幌子,实际上卖的是“膏精”。膏精又称“梭梭”、白面,学名。当然,深夜寒风中神出鬼没的瘾君子们肯定也乐意喝一碗滚烫的炒米糖开水添些温暖。深夜还常有猫头鹰啼叫,“呜吴”一声,隔许久又一声,冷冰冰的,听得人发毛。小城人认为这是鬼叫。一听见,就会说:又是哪家老人要上路了。 北兵营还不时传来军号声。石城墙上,黄昏时分常见小号兵练习吹号。号声单调悠远,拖多长也不带颤声,苍劲寥廓。身后衬着火烧云。这似乎是所有小城的一道风景。沈从文先生笔下和不少电影里都描写过。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中的主妇在城墙上来来去去,我看了很觉亲切。号声一传到街上,什么都可以当成玩具的小孩们就来劲了,跟着那调子,拖声曳气地,参差不齐地合唱:“死猪起床!死猪起床!天麻麻——亮——”青春年少的一代,学逃难来的“下江人”的样,偷偷谈自由恋爱,幽会也往往选择在最偏僻的废城墙上。 那年月,小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