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恩·帕特里克·汉利(Ryan Patrick Hanley),波士顿学院政治科学教授,著有《亚当·斯密和德性人格》(Adam Smith and the Character of Virtue),编有《亚当·斯密的生平、思想和遗产》(Adam Smith: His Life, Thought and Legacy)和企鹅出版社经典版《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什么是“过一种更好的生活”(live a better life)?如果更进一步,什么又是“过(一种)生活”(ive a life)?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好找,想要“过(一种)生活”乃至“过一种更好的生活”显然也非易事。然而,至少在我看来,“过(一种)生活”要求我们积极地践行一种可以被我们认知为“(一种)生活”(a life)的行为轨迹——这一轨迹不但有起点、终点和中间的部分,也具有一种统一性,让我们认识到它的不同组成部分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结在一起。
不是所有人都擅长过上一种生活,但能否做好这一点无疑意义重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可活。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就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决定,判断自己应该走上哪条道路、避开哪条道路。不过,是什么决定了某一路径比另一路径更好?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应基于怎样的标准?我们又该在这些抉择中向谁寻求指点?
本书认为,在上述人生问题上,我们可以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那里得到不错的启示。这一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诚然,亚当·斯密在今天是以资本主义的思想奠基人之一而闻名,而非以关于如何生活的见解著称。但正如我接下来所展示的,斯密其实在如何生活的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教诲。其中尤为值得留意的是,斯密的生活哲学(philosophy of living)(我认为用“生活哲学”指称他的思想是正确的)是以行动(action)与省思(reflection)的结合,或者用斯密自己的话说,以“智慧”(wisdom)与“美德”(virtue)的结合为基础的。!
亚当·斯密相信,良好生活(good life)要求一个人把积极行动与省思结合起来。这一点不但在他的生活哲学中具有核心意义,也让他的思想在这一领域中独具一格。关于良好生活的讨论往往让现代读者联想到那种罗列(用近来一本典型畅销书的话说)各项“生活准则”(rules for life)的自我激励类读物。不过,即便一些读者试图从自我激励的角度解读斯密的著作,这从来不是斯密的写作目的。亚当·斯密的第一位传记作者曾如此评价他在道德哲学领域的主要著作:“在理论性的原则之外,作者以独特的趣味与风格留下了关于生活实践的种种最为纯洁、最为高尚的格言,交织于本书的字里行间。”一个世纪后,当时尚未当选美国总统,仍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曾在课堂上重申了这一认识,指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述中写满了关于现实生活最为睿智的格言,它们很可能是斯密从格拉斯哥最为精明的那些商人口中听来的——斯密曾从当地的商界生活中得到很多启发”。“即便如此,把斯密对生活哲学的思考简化为(像他的朋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著作,或者今天市面上的自我激励书籍那样的)一系列实用格言,仍有失公平。一言以蔽之,斯密很清楚,学习怎样过上“顺遂生活”(get ahead in life)与学习怎样过上“良好生活”(live life well)绝不能混为一谈。
如上所述,斯密的著作可以为那些忙碌的、正在升入更高社会阶层的人提供指导。‘但在我看来,他的著作也能为另外一些读者提供更多的教诲,而不只是列出一些易于掌握的建议、诀窍与规则。在这一方面,本书将向那些不但希望从新的角度理解斯密,也希望从这种新视角中更新自己的自我认识与人生观的读者介绍亚当·斯密的智慧。
本书介绍亚当·斯密的角度确实是新颖的。在无数关于斯密3思想的研究中,他的生活哲学仍没有得到显著的重视。事实上,一些斯密研究领域的很好学者曾提出,斯密眼中道德哲学的目的只在于提供一种关于我们的道德观念的“起源与功能的解释”,因此“如果有人想要寻找关于如何过上良好生活的启示,就应另找他人”。“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清楚地表明,我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与这些学者不同,但本书的写作目的并不在于解决学术界的争端。我已在其他著作和论文中参与了斯密研究领域的学术争论,也在那些作品中加入了符合学术写作要求的专业文献引用与详细的注释。不过,在这本书里,我的目标并不在此。’通过把斯密呈现为一个指引我们如何过好生活的睿智向导,我将试图令读者注意到斯密思想中一些此前相对未受重视的部分,并希望借此吸引一些专门研究者的兴趣。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如此介绍亚当·斯密,我希望本书的读者们能有机会与这位思想家共度(乃至共同生活)一段时光。对于我们应如何理解自己的生活,以及我们在希望尽可能过上良好生活的时候应思考哪些问题,这位思想家可以提供许多启迪。我最早接触亚当·斯密是在四分之一个世纪以前,随着与他共度的这些年过去,我认识到自己的生活因此有所改善。希望这段经历假以时日,也会对读者诸君有所助益。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