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在别人的句子里

在别人的句子里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以侃著.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922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青年译者、评论家陈以侃关于英美新书、重点作者读书笔记的文章,人头包括菲茨杰拉德、毛姆、翁达杰、希钦斯、莎士比亚、霍林赫斯特等,提到的书则不胜枚举。
作者简介
陈以侃,1985年出生于浙江嘉善,自由译者、书评人。曾在上海交大和复旦学习英文。2012至2015年在上海译文担任编辑。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撒丁岛》《寻找邓巴》《致愤青》等。评论见于《上海书评》《单读》《鲤》《三联生活周刊》《书城》《外国文艺》等。
目录
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科马克?麦卡锡
迈克尔?翁达杰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汤姆?麦卡锡
安东尼?伯吉斯
爱德华?圣奥宾
字里行间1-15
年度小说2017&2018
写作课
文化课
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写在克里斯托弗?希钦斯逝世五周年
J.D.塞林格
阿兰?霍林赫斯特
摘要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1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有个线上栏目,叫“二十个问题”。开头十个都像是正经采访:你觉得最被高估的作家是谁,最被低估的是谁,最难写的主题是什么,度假的话带什么书;后十个,神色一变,逼你快问快答:T.S.or George(你喜欢T.S.艾略特,还是乔治?艾略特),萨特or加缪,普鲁斯特or乔伊斯,克瑙斯高or费兰特。后面这些选择题会为来宾微调,但背后的逻辑优雅、简明、通彻到像个一流的数学公式:你就是你的好恶。为偏心而奋斗终生。
     每次采访对象只要名字见过,我都自动把链接打开。在一个时时刻刻排山倒海而来的文学世界里,这种简化了的景致让人安心,像是一条林荫道,左右左右排出去的二元对立,通向一个文人的灵魂。就我个人而言,好像有生之年大半的用功都是为了能多回答几道这样的选择题,或者是我隐约认为,只要有底气回答得了足够多这样的问题,就算懂文学了。
     从TLS的那套问卷里也看得出,有些or是大过另一些or的,类似你碰到一个球迷,或早或晚总得知道他觉得是梅西好还是C罗好,如果意见相左,那半夜还是不要约出去看球了。不管是纸上还是纸下,我的文学相亲里,看能否和对方共度余生,也有个终极问题――已经不算是选择题了。因为你很难给他找一个相称的对手――“你喜不喜欢纳博科夫?”
     八十年代刚开头,金斯利?艾米斯给最要好的朋友写信,菲利普?拉金,基本上就是在问这个问题:“你怎么看纳博科夫?好啦,去他娘的!美国文学一半的问题就出在他身上……这一边也有不少笨蛋被他整昏了头,还有――或许你也想说,是包括――我的小马丁。”马丁?艾米斯从来不讳言,自己的书父亲一直读不完,他优选的一本《金钱》(Money),金斯利读到一半把小说甩到书房另一头。
     虽然没有类似的父子情分要顾念,但很多作者我还是会周期性地重新检讨自己对他们的厌恶。有些名家,就是越嚼越咽不下去,没有办法。比如奈保尔。想起去年看到亚历克斯?比姆(Alex Beam)出了本书,叫《宿怨》(The Feud),讲纳博科夫译奥涅金,恩人、挚友艾德蒙?威尔逊说他乱翻,纳翁要面子,反目成仇。里面突然奈保尔插话,叫嚣:“纳博科夫那算什么风格?都是假的,把注意力都吸引在语言上。美国人就爱这样。那么些个好看的句子。有什么用?”
     事态已经很明朗了。金斯利不喜欢儿子写的东西,恨的是马丁趣味里的那个纳博科夫;而我无福消受奈保尔,一定是他文学里的那份“反纳博科夫”倒了我的胃口。所以接下去的这些话,倒的确可以看成是回应奈爵士如此不开窍的质询,但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搭一套审美的脚手架,让我对纳博科夫的牵念能在里面建成个可以居住的房子。中文的纳博科夫短篇集年初问世,当然是个不坏的借口;但我本身也有内在需求,就想弄清真正读懂纳博科夫时那种手足无措的狂喜是怎么回事,同时这些道理也得解释,多年来为何有那么多个下午,指证我在半梦半醒中间懊丧地合上了他。
     2
     这个集子里有一篇,不说别的,只看它变迁就很有意思。1936年在柏林,纳博科夫家穷到谷底;当时一大收入是朗诵会,布鲁塞尔有人找他去,说想听他的“法语新作”。纳博科夫法语虽然够用,其实一辈子都没怎么拿它写东西,而且他的创作向来腹稿和终稿都费工夫,但因为穷,这回只用两三天就写出一篇追忆自己法语家庭女教师的文字。后来纳博科夫把它重写成一个英语短篇在美国杂志发表,又用作第一版自传《确凿证据》(Conclusive Evidence)的一个章节。虽然自传大部分是在四十年代后期完成的,但纳博科夫说1936年写那个故事就落下“基石”,其他所有章节也都想清楚了(纳翁谈自己的创作不可尽信)。后来这个自传又重写成俄语,叫《彼岸》(Other Shore),又写回英文――《说吧,记忆》(Speak,Memory)是很多人最珍爱的一本纳博科夫。
     至于这个关于法语教师的故事,《O小姐》(Mademoiselle O),每次出来见人都会改,但开头几段动情思索写作动机,倒始终和1936年布鲁塞尔书友听到的没什么变化。叙述者说,每次他把自己过往的什么东西“借”给小说中的某个人物,那样东西就会在虚构的世界里“憔悴”,渐渐冷却,越来越给那个小说人物占去,不像是自己的了。“屋宇在我记忆里无声崩塌,如同久远的默片,曾借给我笔下一个小男孩的法语教师,飞快地暗淡着,淹没在一团与我无关的童年的描述中。”所以他要反抗那个作为小说家的自己,要孤注一掷地把剩余的O小姐救回来。
     接下来当然不出所料,是纳博科夫的大师手笔,刻画出一个胖墩墩的法语女教师来,从她走下俄国的火车,一直写到纳博科夫最后去瑞士探望她。但这时候,事情让入毫无防备地变得极其“纳博科夫”。第一版,法语结尾,是一个加速的急转弯:
     原以为聊起她会带给我慰藉,但现在聊完了,我有种奇异的感触,像是她每个细节都是我凭空造出来的,就跟穿过我其他小说的所有人物一样,全然是想象。她真的活在这世上吗?没有,现在仔细去想――她从来没有活过。但从此刻起,她是真的了,因为我创造了她,如果她真的存在过,那么我给她的这段生命就是一个真诚的标志,指向我的感激。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