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自我坦白 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

自我坦白 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

  • 字数: 20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 出版日期: 2021-05-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2002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1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研究自我解释学在相互连接的两个背景中的形成”,这两个背景(帝国时代的希腊一罗马哲学;在修道实践和机构发展时代的基督教修行)相当不同,但它们“仍然具有确定的历史连续性”。 福柯在其晚期的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关联,这也是他从1980年代初便一直专注于探讨自我技术、自我文化、“说真话”实践的原因所在。
目录
总序 重拾拜德雅之学
译者序 自我坦白和自我治理
福柯著作名缩写
关于本书的说明
导言
自我坦白:福柯1982年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的演讲
自我坦白: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演讲(1982年5月31日—6月26日)
第一次演讲
第二次演讲
第三次演讲
第四次演讲
第五次演讲
研讨班(1982年6月)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
摘要
     “关注自己” 这个原则在柏拉图的《阿西比亚得篇》中首次获得了哲学的表述。 我们知道,注释家们还难以确定这篇对话的时间。有些因素使人把它看作是柏拉图年轻时代的一篇文字,譬如参与对话的人物类型、提问类型、对话进展的缓慢,以及所涉及的很多主题。 但其他因素则使人认为这是其晚期作品:尤其涉及在神性中冥想自己的时候, 谈话中有极其 “形而上” 的结论。我们就不去管这一争论吧,这也不是我的专长所在。 我们仅仅来关注新柏拉图主义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就古代传统给予这一对话的意义,以及给予“关注自己”主题的重要性而言,这一方案是有趣的。公元2世纪,有一位作者叫阿尔比尼斯 (Albinus),他就说过,一切 “有天分”并“达到进行哲学思考年龄” 的人,如果他们想置身于政治动荡之外并践行德性,他们就必须从研究《阿西比亚得篇》开始;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转向自身”,并确定什么应该是 “自己的关注对象”。后来,普罗克洛斯(Proclus)也说,这篇文字应该被视为“arkhê apasês philosophias”,即所有哲学的根源和开始。奥林匹奥陶(Olympiodore) 则把柏拉图的整个思想比作一座圣城,他把《阿西比亚得篇》看作圣殿的 “柱廊”,而圣殿的神龛(aduton) 则是 《巴门尼德篇》。 我不想在此详细探讨这篇文字,我只想指出“关注自己”这个概念的若干主要特征,此概念构成了这篇文字的中心。 1)问题在对话中是如何展开的? 阿西比亚得计划开始其公共生涯,更确切地说,就是 “面对民众发言”,胜过伯里克利斯(Périclès),成为城邦中不错大的人物,问题就这样展开了。 当苏格拉底接触了阿西比亚得,并让后者关注自己,后者正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对一个非常年轻的雅典贵族来说,这是一个传统的转折点。但阿西比亚得想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经历这一转折点:他并不想满足于他的出身、他的财富和他的地位给予他的特权。他非常明确地说,他并不想利用这一切来 “度过一生”。他想胜过城邦里的所有人,他还想在外部胜过斯巴达国王, 胜过波斯君主,这些人对他来说不仅是国家的敌人,而且还是他个人的对手。 但从情欲的观点来看, 阿西比亚得也处在 [一个] 转折点上: 他在青少年时期很招人喜爱, 他有很多仰慕者,他现在到了一个长胡子的年龄,仰慕者们也纷纷离他而去。当他还是光鲜漂亮的时候,他拒绝了所有向他献殷勤的人,他不愿意 “屈服于” 他们, 坚持要做一个 “不错者” (介于政治词汇和情欲词汇之间的双重性在希腊语中始终存在,这种双重性在此是重要的)。而现在苏格拉底出现了,他对阿西比亚得的身体不感兴趣,他将在所有其他人都失败的地方获得成功,他将向阿西比亚得表明,他比后者更强大,他将引导后者“屈从”,不过这是在另外一种意义上。 关注自己的问题将在年轻人对政治的独特志向(个人的雄心)和导师的特殊情爱(哲学之爱) 的交叉点上产生。 2)为什么阿西比亚得必须关注他自己? 苏格拉底询问阿西比亚得有什么方法去实现其志向。他是否知道什么是良好治理?他是否知道什么是 “公正”?或者什么是城邦内的 “和谐”?阿西比亚得对这些一无所知,根本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些提问在柏拉图早期对话中都是常见的)。 但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使提问更加完整, 即阿西比亚得把自己和那些将成为他在城邦外的对手们相比较。斯巴达的国王在接受一种非常精致的教育,在学习必不可少的品德。至于未来的波斯国王,他自14岁起就被交给四位教育家,第一位给他讲授智慧,第二位给他讲授公正,第三位给他讲授克制,第四位给他讲授勇敢。然而,阿西比亚得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呢?他被交给一位无知的老年奴隶,而他的监护人伯里克利斯甚至都无法合适地教育自己的儿子们。 阿西比亚得要胜过他的对手们,他就必须获得某种技能(technê),一种能力;他必须专心致志去做——epimeleisthai(关注)。但人们看到了:他甚至都不知道专心做什么,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公正,什么是和谐,什么是良好治理。因此,阿西比亚得处在极大的尴尬之中,他感到绝望。但苏格拉底出现了,并告诉他这一重要的事情:如果你已经50岁了,情况就严重了,因为那时要 “关注你自己” 就太晚了。 这就是这一说法在对话中第一次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必须关注自己这个原则直接和某种教育的缺陷相联系,其次和生活中某个合适的时期相联系,这就是我们刚才谈到的转折点。过了这个时期就太晚了。 3)这种自我关注包括什么内容? 对话的整个第二部分就被用来回答这个问题,或者被用来回答提问本身提出的两个问题:(1) 这个必须关注的 “自我”是什么?(2)“自我关注” 这一活动包含了什么内容? 我很快说一下回答第一个提问的一段很长的讨论。必须关注的自我,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占有的东西,譬如我们的财富、我们的衣物、我们的工具,这也不可能是我们的身体,那是由医生和体育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