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群魔/金色俄罗斯丛书

群魔/金色俄罗斯丛书

  • 字数: 70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2054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384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 俄罗斯文学的三巨头之一、代表俄罗斯文学深度的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亡岁月和痛苦生活中的创作 2.一部从被视为“恶毒的诽谤”后逐渐被认为具有先见之明的伟大作品3.一首关于长期困扰着俄国文化的道德-精神痼疾的“悲剧诗歌”
内容简介
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四部伟大的著作(《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之一,《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71-1872年的长篇小说。它刻画了19世纪的俄国就已然出现的价值虚无的背景下以斯塔夫罗金为核心的一群虚无主义者的群体肖像,主要描写了斯捷潘与彼得·韦尔霍文斯基这对父子,以及瓦尔瓦拉、斯塔夫罗金、基里洛夫、沙托夫等几个人物。小说故事与当时俄国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紧密相关,小说中的这些人物也都有所依据。《群魔》的主题之一是想表达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它被看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自己灵魂的拷问。
作者简介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很好代表。 他生于医生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遵父愿入大学学工程,但毕业后不久即弃工从文。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影响下,他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参加了彼得堡进步知识分子组织的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的革命活动。一八四九至一八五九年,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革命活动被沙皇政府逮捕并流放西伯利亚。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历史记录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那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主要作品有《穷人》(1846)、《白夜》(1848)、《脆弱的心》(1848)、《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1)、《死屋手记》(1861)、《罪与罚》(1866)、《白痴》(1869)、《群魔》(1872)和《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代序:深受尊敬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韦尔霍文斯基生平事迹若干片段003
第二章亨利亲王。说亲035
第三章别人的罪孽070
第四章瘸腿女人112
第五章聪明绝顶的蛇魔143
第二部
第一章夜189
第二章夜(续)233
第三章决斗255
第四章大家都在等待266
第五章游乐会之前286
第六章彼得·斯捷潘诺维奇在忙碌中308
第七章在我们的人那里350
第八章伊万王子372
第九章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被抄家382
第十章海盗。灾难性的早晨393
第三部
第一章游乐会·第一部分417
第二章游乐会的结束443
第三章一段情史的了结468
第四章最后的决定488
第五章天涯归客509
第六章千辛万苦的一夜538
第七章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最后一次漂泊567
第八章结局601
附录
第九章谒见吉洪615
题解 冯昭玙 朱逸森645
摘要
     第一章 代序:深受尊敬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韦尔霍文斯基生平事迹若干片段 我们这座城市平平常常,一向没有引人注意的地方,不久前却发生了几起很奇特的事情。由于我笔钝才拙,在叙述这些事情之前,不得不从远一点儿说起,先讲讲才智出众、深受尊敬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韦尔霍文斯基生平事迹的若干片段。这些事迹只能作为这部记事录的序言,而我打算描述的故事本身,留待下文再说。 我想直截了当地说: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在我们中间经常扮演一种特殊的、可以说是爱国爱民的志士仁人的角色,而且他喜爱这个角色,嗜之成癖,——甚至使我觉得非此他就活不下去。这不是说,我把他比作舞台上的演员,不,我绝无此意,何况我本人十分尊敬他。这里可能是习惯问题,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一种一贯的高尚爱好,从童年开始就沉浸在愉快的梦想之中,希望能具有志士仁人的美好风范。比如说,他十分喜爱他那“受迫害者”,也可以说“被流放者”的地位。这两个小小的字眼有一种古典的光彩,把他给迷住了,以后这在他自己心目中的地位越来越高,经年累月,最后俨然觉得自己高踞在碑座之上,扬扬得意。在上世纪的一部英国讽刺小说里,有一个叫格列佛的人从小人国回来。小人国里的人身高不及六英寸,身居他们中间,他习惯于把自己看作巨人,所以走在伦敦街头,他情不自禁地向过往的行人和车马大声叱呵,要他们在他面前闪避,当心他在无意之间把他们踩得粉身碎骨,因为他仍把他自己看成巨人,而他们是小人。人们为此而嘲笑他,责骂他,一些粗鲁的车夫甚至用鞭子抽打这位巨人。但是这样做公正吗?由于习惯使然,什么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呢?习惯使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几乎也做出这样的事来,不过更为天真而且无害罢了(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因为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 我甚至认为,他最终应该被所有人遗忘了;不过绝不能说,从前接近没有人知道他。毫无疑问,他一度曾跻身于我们上一代的某些有名人士之列,是璀璨群星中的一颗星星,有一段时间(不过只是极其短暂的一刹那),许多人仓促地把他的名字几乎同恰达也夫、别林斯基、格拉诺夫斯基和当时刚在国外崭露头角的赫尔岑的名字相提并论。但是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活动几乎在他开始的那一刻就结束了。——其原因可以说由于“局势的风云突变”。但是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发现,不仅没有什么“突变”,连“风云”也没有出现过,至少在这件事情上是如此。我现在,在几天之前才知道一件事,使我十分惊讶,但却是千真万确的,原来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到我们省里来住在我们中间,并不是像我们过去所想的那样是流放来的,他甚至从来没有受到过监视。你瞧,一个人的想象力可能达到什么程度!他本人一辈子都真诚地相信,在某些范围内人们一直提防着他,他的一举一动不断受到注意和监视,在我省最近二十年内更迭的三任省长,上任之时对他都抱着一种特殊的深感麻烦的想法,这种思想是上级、主要是前任省长在交接时提示的。假如当时有人以确凿的证据向最正直的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说明他根本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他一定会感到委屈。不过话说回来,这是一位十分聪明、十分有才华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学者,虽然在学术上……唉,怎么说呢?总之,在学术上他的成就并不大,似乎是一事无成。不过我们俄国的学者,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他从国外回来后,曾在一所大学的讲坛上授课,显露过他的才华,那已是40年代末的事了。他一共只讲了几次课,似乎是讲阿拉伯人的;还对他那篇精彩的学位论文进行了答辩;这篇论文论述1413年和1428年之间德意志小城哈瑙一度可能具有城市和汉萨同盟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最终没有实现的种种特殊的莫名的原因。这篇论文巧妙地刺痛了当时的斯拉夫派,使他在斯拉夫派中间一下子树立了许多势不两立的仇敌。后来——不过那是在他失去教席之后——他(可能是为了报复并指出他们失去的是何等样人)在一本登载狄更斯作品译文并宣扬乔治·桑思想的进步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极为深刻的研究文章的开头部分,文章讲的好像是某一时代某些骑士具有非凡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原因,或者诸如此类的内容。至少包含的是一种令人景仰的、非凡高尚的思想。后来有人说,这篇文章的续篇骤然遭到禁止,甚至那本进步杂志也因为发表了它的开头部分而遭了殃。这很可能,因为在那个时代什么样的怪事没有发生过?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更有可能的是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而是因为作者自己懒于把它完成罢了。至于他中止讲授关于阿拉伯人的课程,那是因为有一次有人(显然是他的反动敌人)截获了他写给某人的一封信,信中讲到一些“情况”,因此有人要求做做出某种说明。我不知道,事情是否果真如此,但是人们还说,就在那个时候在彼得堡查获了一个庞大的违反人性、反对政府的团体,大约有十三人之多,几乎震撼了整个大厦。据说,他们好像准备翻译傅立叶本人的作品。正好在这个时候,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一首长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