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中华经典轻松读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中华经典轻松读

  • 字数: 16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陈明星 主编 袁公明编注
  • 出版日期: 201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99279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蒙学读物里,发现中华传统教育的精气神。◎选用非常不错版本为底本,约请国学专家进行注释和翻译。◎注释准确简明,译文明白晓畅。
内容简介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是传统社会儿童启蒙经典读物。《三字经》在编写体制上它采用三言韵语,既便于记诵,又通俗易懂,全书或三字成句,或六字成句,或十二字成句,变化多样,生动活泼。历来备受推崇,被称之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百家姓》以姓氏起源为主要内容,使得读者感受到每个姓氏背后的由来与历史,可读性很好强,通过一个一个熟识的姓氏,感受中华民族灿烂的发展历史;《弟子规》说的是对“弟子”们进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规范和内容,它以《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人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中国传统国学中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修身养性、养成敦厚家风的推荐经典;《千字文》流行了1400多年,是世界上现存的出书很早、影响很大的识字课本。所含内容很好广泛,虽仅千字,却包括关于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社会文化活动。除去文中关于“礼别尊卑”、“夫唱妇随”之类封建意识的宣传,可取之处甚繁。
作者简介
袁公明: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国学课程的教学工作。自由撰稿人,多年从事国学领域的研究,尤其对中华姓氏起源有着多年的研究。 现主要从事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方面课程研发与授课工作。
目录
一、三字经二、百家姓三、弟子规四、千字文
摘要
    一 人之初,性本善【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评析】人的本性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别,然而在长大之后无论从性情、行为、品德、成就上却千人千面、大相径庭,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教育。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十分注重对人性的教育,无论是坚持“性善论”的孟子还是推崇“性恶论”的荀子,他们都主张用教育的方式来教化世人。孟子希望通过教育来保持人们的纯良本性不受混浊世情的污染,而荀子主张以礼仪的教化驱除人品行当中的劣根性。因为“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才要通过后天的修养去完善它,因此本段也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无论善恶,人的天性本身并无什么不同,而等到慢慢长大之后,每个人的学习环境和所学习的内容不同,习惯和性情就有所差别了。努力学习的人,生活会越来越好;不努力学习的,就会日渐堕落。所以,人从小就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区分善恶,只有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和修养,才能驱除先天的劣根性、保持纯良的本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 苟不教,性乃迁【原文】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评析】正像开头时所说的,后天的教育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人光有善良的本性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启发和教导,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外在环境事物的影响而逐渐变坏。教育是人一辈子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所以教育也松懈不得。“教之道,贵以专”则是教育的原则。它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对于教育者而言,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有丝毫的怠慢,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需要的是恒心和责任心,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同时,对于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而现代的教育往往不是“贵以专”而是“贵以杂”,方法杂、内容杂,孩子们除了要接受学校的课程以外,还要去上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辅导班,很后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却收效甚微。其次,是对于受教者而言,学习只有专注才能获得真知,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若不能做到“身心合一”,又岂能学有所成?因此,学者应以“专”字为,只有专注、专心、专一,才能修得精深的造诣。也只有在做到“专”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博”的可能。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