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

  • 字数: 33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阿诺德·汤因比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740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5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拥有两幅面孔的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年轻时竭力往前看,却在年老时沉溺于过往;我们面临有限的寿命,但拥有无垠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忍受不完美的凡人,但依旧在社会和历史中寻求价值。 也许汤因比做得比我们都好。他比我们更多地回望,更深刻地感知生活的苦难、战争的阴影、文明的盈满则亏。他有理由悲观。然而,他从未放弃在黑暗中寻找微光,为志业追求奋斗一生,以凡人之躯求索人类命运。 在这本回忆录里,汤因比时而沉重,时而戏谑,娓娓道来成长、求学、工作等经历,反思战争、科技、教育等重大议题,并收录他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创作的32首诗歌。本书不仅刻画了这位史学巨擘睿智又平凡的形象,还间接体现出20世纪世界大战等巨变对个体智识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在回顾历史后仍追问明天的勇气。
作者简介
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JosephToynbee,1889-1975),英国有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二十世纪智者”。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和英国外交部等机构,一生游历甚广,曾两度访华,非常推崇中国文化。著述颇丰,代表作为《历史研究》(12卷,1934-1961),其历史理论和全景式的文明史叙述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
序: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作者序
第一部分 个人事务
第一章 赴远求学
第二章 三次希腊教育
第三章 1914年8月
第四章 两次巴黎和会
第五章 在查塔姆楼的33年
第六章 我为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
第七章 75岁的雅努斯
第八章 其他事业
第九章 宗教:我相信的和我不相信的
第二部分 生平见闻(1889年至今):一张资产负债表
第一章 人类事务和人性
第二章 维多利亚时代稳定幻觉的破灭
第三章 战争:战争性质及人们对其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 人性和非人性的斗争
第五章 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及滥用
第六章 教育拉锯战
第七章 宗教改革之风
第八章 未预料到的后果
第九章 死后议题
第三部分 反思
索引
附录:汤因比的一生速览
出版后记
摘要
     第一章 赴远求学 送孩子去寄宿学校是英格兰的一种特殊习俗,但此习俗只盛行于上流社会及中产阶级。因其昂贵的花费,绝大多数的英格兰家庭只能对此望洋兴叹,除非孩子能成功考取奖学金,而我和我妻子正是如此幸运。苏格兰的教育水准高于英格兰,因此送孩子出去求学在任何阶层都很罕见,欧洲大陆国家和美国也是如此。我的儿媳是个美国人,她都没听说过让孩子读寄宿学校这回事。的确,走读是全世界孩子上学的标准形式。而对于一个不能从容应对一切的敏感孩子来说,被送去寄宿学校就是一种煎熬。当然,寄宿学校的倡导者会坚持认为,正是这样的孩子才应该被送去那里,因为如果他们要自立,必须先经受磨炼。 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十岁那年的那一天,我的父母告诉我,他们决定从那年暑期开始,把我送去寄宿学校。现在想起来,我仿佛还能回到那间位于上西邦尔街(Upper WestbourneTerrance)12号的客厅,还能看到扶椅就在那个位置,我妈妈就坐着那儿,而我站在她面前。这一消息仿佛晴天霹雳。这场不可预见而又难以置信的考验已经迫在眉睫,因为暑期即将来临。我的父母承认他们故意推迟告诉我,因为他们也不忍心看我惊愕至此,尽管他们认为这是我必须要承受的磨炼。我千真万确地感觉到天都要塌了,那一刻之前我一直以来的安全感消失殆尽。也许,如果一个人想要把握人生的方向盘,就该缺点安全感来激励自己。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我已经满怀激情地上了走读学校,已经能叫出每个同学的名字,还沉浸在操场游戏的快乐之中。从操场的一头向外望,可以看到联结运河,而我们的教学楼属于现存的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意大利风格灰泥房子,这样的房子在从帕丁顿到摄政公园这一带随处可见。 我的走读学校——华威学校(Warwick House)的校长要在肯特郡开办一所寄宿学校——伍顿法律学校(Wootton Court),便让贤于他的兄弟。之后不久,我母亲得到一小笔遗产,而我的命运也由此改变。这笔遗产仍不足维持一所寄宿学校两三年的学费,不过华威的校长对他兄弟说我有在公立学校赢得奖学金的平等机会。如果我成功了,还能为伍顿法律学校做宣传,所以,他同意破例降低学费录取我。 新学期的第一天对我来说就好像死刑囚犯的枪决日。那可怕的一刻越来越近,我的焦虑痛苦达到了顶点。而事实上,这种至少每年三次的相同感觉一直持续了六年,直到我在华威待了三年,又在温彻斯特待了三年。我对寄宿学校自始至终都有稍许抵触,对大学也不感冒。与在走读学校不同,我再也没感到过彻头彻尾的开心,直到1911年到1912年间,我到雅典的不列颠考古学院求学(theBritish Archaeological School)才有所改变。那时,我已二十二三岁,我是在希腊学会的自立,而不是在英格兰就读的两所寄宿学校。我从希腊乡村徒步的经历中获益良多。我能够承受这种自愿接受的严苛考验,是因为自己非常享受那样的经历。 我猜想大多数的小男孩在人生那个阶段都比我坚强,例如我寄宿于牛津龙小学(Dragon school of Oxford)的儿子菲利普。一一件有趣的事。一个反汤因比团体成立了。”如果在伍顿法律学校真有这样一个团体来反对我,我肯定早已狂躁。我定会乞求大地开裂,让我钻进去吧。然而,菲利普在如此小的年纪,却渴望“声名远扬”,即使要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他对于人事的思考尚显稚嫩,为了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那套“哲学”,加之我很好奇在那个年龄段的他对吉本的看法,后来在假期的某一天,我大声地给他朗读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一篇。篇中谈到,盲目自大的元老院议员迪迪乌斯·尤利亚努斯(Didius Iulianus)不惜血本从刚弑君不久的近卫军手上买下了皇位。随后,故事在意料之中迅速结尾。新任大帝迅速殒命,甚至还没来得及从前任手上接稳大权。我本希望这个故事能给菲利普留下深刻的印象。确实有使他印象深刻的地方,然而却和我预想的地方不同。菲利普一番高谈阔论:“嗯,爸爸,你也看到了,我觉得这个帝王做得非常正确。他想要出名,他就做到了。他甚至出名到让吉本写了本书来讲述他的故事,而且出名到让你现在为我读了他的故事。”我从未想过他会这样认为,所以,谈话戛然而止。 如果说上帝对于一个心智早熟的孩子有什么惩罚的话,那就是让他不得不和比自己大得多的孩子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却要保持自我。在伍顿法律学校时,我一开始常常受年龄较大者的欺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奖学金机会渺茫,我的班主任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笔不划算的生意,变得暴躁。因为他总认为我成为他的学生让他吃了大亏。我的副班主任们和父母煞费苦心才让他对我伸出援助之手,让我结束了这种痛苦而百无聊赖的生活。我的学习成绩再次提升,还有资格参加争取温彻斯特公学奖学金的考试。要知道这比任何考试的竞争都要激烈。我两次参加考试都是在4月14日。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