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叶广芩文集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

叶广芩文集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

  • 字数: 3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叶广芩
  • 出版日期: 2022-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022015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35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叶广芩

罗敷河里,流淌着一位作家的记忆

那是一代知青难以磨灭的精神故乡

叶广芩个人自传——回望峥嵘岁月里的“我的前半生”




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从没有过那般的轰轰烈烈,那般的荡气回肠。我怀念罗敷河,罗敷河是美丽的,但罗敷河没有日记。

——叶广芩
内容简介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是作家叶广芩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作者数十年的人生经历。这本小书作者写得沉重又轻松。说沉重,是翻出了不愿触动的多年的陈旧。检看往事,虽一笑带过,但那笑终不是舒心的开怀。那些辛酸苦涩虽已成旧,既要写出来,酿制的原料就不得不细细筛拣、分析。有些章节作者是流着泪写的,有些章节是将从未向人道出的事情和盘托出。作者不是在写作,而是在一刀一刀地解剖自己。写她的长处,她的弱点,她的随和,她的狂傲,她的成功,她的失败……尽在其中。
作者简介
  叶广芩,北京市人,满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名誉委员,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西安培华学院女子学院院长。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授予“北京人艺荣誉编剧”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曾任陕西省人*大第十一届常*委会委员,西安市第九、第十、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采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状元媒》等;散文集《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老县城》等;中短篇小说集多部;电影、话剧、电视剧剧本等多部;儿童文学《耗子大爷起晚了》《花猫三丫上房了》《土狗老黑惹祸了》。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好书奖、柳青文学奖、萧红文学奖、中国女性文学奖等奖项。
目录
没有日记的罗敷河
自序
一 京剧《打渔杀家》·颐和园的寂寞·父亲
二 评剧《锔碗儿丁》·游艺市场的热闹·母亲
三 母亲的病·离家的时候
四 《陌上桑》的罗敷女·两层楼的鸡窝
五 投毒的风波·与死神擦肩而过
六 拖拉机手的友谊·当猪信的荣幸
七 7月的田野·我当吹鼓手为死人送葬
八 与父亲的团聚·鸭信为猪信写讲义
九 天上漂来的船·发大水了
十 猎杀大雁·细狗撵兔
十一 走进文学
琢玉记
一 水下房上
二 为人之初
三 三娘教子
四 瞒天过海
五 东方魔女
六 爷孙之战
七 少男少女
八 高考变奏
太太与姨太太
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寻找结婚证,找出一部卖座电影
云想衣裳
戏缘
棋趣
两处家乡
旧家拆迁杂感
红炉上的一点雪
我当奥运火炬手
震中访旧
清涧路上
清淡如水的朋友——殷慧芬
摘要
     一 京剧《打渔杀家》·颐和园的寂寞·父亲 《打渔杀家》是京剧的优秀传统剧目,一名《庆顶珠》,又名《讨渔税》。 说“讨渔税”倒是很直截了当,因为,戏里满是催要渔税的词;而且,那场很有名的架也是为了渔税才打起来的。说它叫“庆顶珠”就让人颇费解了,在我的印象中,戏里面除了划船和打架以外似乎再没有什么宝贝的成分在其中了。-倘若打鱼的父女真有宝贝,早早充作税银交给丁府,不是也可免了老爹爹公堂之上那顿板子吗?我将疑问说给我的老父亲,父亲说我听戏听得糙,把一个很重要的情节给漏掉了。他说:“萧恩到县衙去首告,挨了四十板子,还让他到丁家赔礼道歉。萧恩忍无可忍,带着桂英趁夜色渡江,以献庆顶珠为借口,进入丁府,杀死丁的全家。这便是‘庆顶珠’的由来了。” 但我总觉得牵强,“献珠”这个借口实在是戏里的败笔,把它作为戏名来提出,更是喧宾夺主。好在《庆顶珠》这个又烂又俗的名儿没叫起来,足见不喜欢它的人多,不止我一个。这就好像我“耗子丫丫”的小名没在叶家以外广泛叫开一样,实在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我之所以喜欢《打渔杀家》,是因为这出戏我们叶家的人都会唱。不只是唱,而且还要演,那一招一式,一板一眼,都十分的地道,很有梅兰芳和周信芳的做派。至今,我的影集里还有我的大哥叶广厚和大姐叶广英在家里演此剧的“剧照”。照片上演教师爷的大哥光着膀子,系着带长穗的腰带,装出了一脸的凶恶;演萧恩的大姐带着髯口,梳着小髽鬏,更是一脸的认真。照片出自20年代父亲的德国相机,相当清晰,画面上的大哥有十岁,大姐最多不过五六岁。五六岁的小姑娘也能粉墨登场,除了可以看出叶家众子弟的多才多艺以外,也足见《打渔杀家》在叶家的深入。如今,照片上的两位“演员”都早已作古,那悠悠的琴声与唱腔却传了下来,一直传到了我这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父亲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书,那是今日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旧时在京城是一座很有名的学校。校长是徐悲鸿,有名画家齐白石、徐燕荪等也都任过该校教师;王雪涛、李苦禅等大家均毕业于此。我的三大爷也在这所学校工作,老哥儿俩打小居住在一起,没有红过脸,没有分过家。兄弟孔怀,为小辈们做出了好榜样。老哥儿俩不惟画画得好,而且戏唱得好,京胡也拉得好。晚饭后,老哥儿俩常坐在金鱼缸前、海棠树下,拉琴自娱。那琴声脆亮悠扬,曼妙动听,达到一种至臻至妙的境界。我的几位兄长亦各充角色,生旦净末丑霎时凑全,笙笛锣镲也是现成的,呜里哇啦一台戏就此开场。首场便是《打渔杀家》,《打渔杀家》完了就演《空城计》,然后,《甘露寺》接着《盗御马》,《吊金龟》接着《望江亭》。戏一折连着一折,一直唱到月上中天。 母亲说:“狐仙都出来了,散了吧。” 我们家院深房大,老北京传说大凡这样的大宅门都有狐仙与人同时居住,红黄白柳(狐狸、黄鼠狼、刺猬、长虫)是家神,是不能轻易得罪的。据说,我们家的狐仙晚上常常变成白胡子老头儿出来在院里各处溜达,有人还听到过狐仙的咳嗽和踢踢踏踏的脚步声。逢有这种情况就要早早地回避了,不要撞客了。 听母亲说狐仙出来了,大家这才收家伙,各回各的屋。 弟兄们这么热闹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 我比我的大哥整整小了三十六岁。 生我的时候我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他是光绪十四年生人。 虽然没有和父兄们在家里唱大戏的荣幸,但我却敢大言不惭地对兄长们夸口,说我在颐和园的大戏台上唱过《打渔杀家》,德和园的戏台不是等闲之辈能上的,那是杨小楼、梅兰芳等一代宗师给西太后唱戏的地方。我至今尚能背诵出戏台两侧的楹联: 山水协清音龙会八风凤调九奏; 宫商谐法曲象德流韵燕乐养和。 这个联是西太后过六十岁生日时,亲自撰写的。我父亲教我认字,就是从这几个字开始一天五个一天四个地认起的,也只是识字,至于那意思,是一点也不明白的。 为什么我能在德和园出乖露丑呢?这还要从我的三哥说起。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