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秘密村庄 维希法国的抵抗运动

秘密村庄 维希法国的抵抗运动

  • 字数: 325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英)卡罗琳•穆尔黑德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976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8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法国南部地块中部的高山上,高高耸立着一小群偏远的小村庄,这些村庄由悠久而独特的历史结合在一起。在纳粹占领期间,高原的居民从集中营救了数千人。随着被纳粹迫害的受害者(抵抗者、共济会、共产主义者和犹太人,其中许多是儿童)大量拥入,这些村庄的村民团结起来保护他们的安全。这些村庄为为什么及如何来拯救如此众多的人的故事从未得到充分讲述。但是,这项伟大任务中一些杰出的核心人物仍然活着,他们救下的人中也还有一些人在世。卡罗琳·摩尔黑德寻找并采访了参与这项非凡事业的许多人,并带给我们他们难忘的经历。这是一个充满勇气和决心的故事,讲述了少数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的英雄人物,以及人们团结起来反对暴政时可以做什么的故事。
作者简介
卡罗琳•穆尔黑德(Caroline Moorehead),传记作家。她为伯特兰·罗素、弗雷亚·斯塔克、艾丽斯·奥里戈和玛莎·盖尔霍恩创作了传记。她的非虚构作品聚焦于红十字会历史以及难民研究,其中《难民之旅》广受好评。她近期新撰写的《在悬崖边起舞》乃露西·德拉图尔·杜平的传记,入围了科斯塔图书奖(Costa Book Awards)。另著有《冬日列车》《山中的房子》等。
目录
主要人物001
重大事件005
地图009
前言011

第一部 逃脱
第一章 吾之罪愆017
第二章 屈辱营地041
第三章 驱逐狂潮071
第四章 国家耻辱090

第二部 抵达
第五章 走近上帝111
第六章 纯洁心灵134
第七章 维希版图154
第八章 瓮中之鼠180
第九章 未掩鸡笼203
第十章 致命之年226
第十一章 湮没无闻246
第十二章 穿越边境264
第十三章 火山危坐278
第十四章 救救孩子297
第十五章 游击地区324
第十六章 今日无言346
第十七章 铭记战争372

后记391
插图清单403
参考文献406
注释414
致谢422
索引426
摘要
     第一章 吾之罪愆 1926年夏天,当阿龙·利弗朗(Aaron Liwerant)将其未婚妻萨拉(Sara)从准岳父母在华沙的家接到巴黎的时候,法国还算是个理想的避难所。因为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了大量劳动力,所以法国政府欢迎许多波兰人、俄国人、加利西亚人和罗马尼亚人入籍,以此填补工矿企业的职位空缺。巴黎左岸的国际书店出售俄语和波兰语的图书和报纸。法国人也欢迎德国人、奥地利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他们来法国是为了逃脱希特勒、墨索里尼和佛朗哥的迫害,有些难民甚至去法国南部务农。 阿龙是个皮革匠,而萨拉则帮忙把阿龙从作坊带回家的扣子包上丝绸或者蒙上皮革。阿龙和萨拉的第一个孩子贝尔特(Berthe)生于1927年4月;第二个孩子是男孩,叫西蒙(Simon),生于1928年11月。尽管阿龙和萨拉偶尔会谈论,夫妻俩终有一日会回到波兰,但他们还是让两个孩子入籍,成为法国公民。 利弗朗一家在巴黎美丽城(Belleville)租了两个房间,房间没有浴室,还要与邻居共用厕所。美丽城邻近玛莱区(Marais)和11、12、18区,是绝大多数外国移民在巴黎落脚的家园,尤其是从事皮革和纺织行业的犹太家庭的家园。阿龙的姐妹也在法国落脚,而且也入了法国国籍,她与阿龙和萨拉都不觉得自己是外来户。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法籍犹太人还享受着法国大革命的遗产,革命赋予国内所有宗教少数派以平等权利,当时这种宗教宽容政策只在法国和美国实行。利弗朗一家认为自己是忠诚的公民,与其他法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生活在这个强大且宽容的共和制国家。 尽管一家人在家里说意第绪语,但贝尔特和西蒙都会说法语。法国是他们的祖国;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还有别的国家能被称为祖国,只是饶有趣味地聆听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在波兰的故事,也知道那里屡屡发生的屠杀迫使自己的父母背井离乡。每天放学后,西蒙会帮妈妈给阿龙从皮革作坊带回来的扣子包上蒙皮,然后妈妈就会给西蒙一法郎,他会拿这一法郎去买邮票,通常是航空题材的邮票。 1936年的大选让“人民阵线”的莱昂·布卢姆(Leon Blum)上台执政,布卢姆是犹太人,也是社会主义者。“人民阵线”欢迎移民,致力于改善法国工人的待遇,但这也引发了更多的罢工和暴力冲突。及至此时,法国还拥有比其他国家更大比例的外国移民,甚至比美国的外国移民比例还要大。当姗姗来迟的世界经济危机终于波及法国的时候,法国工矿企业失业率猛涨,外国工人开始感到来自周围的敌意,而在不久之前,周围的人们还对他们表示热烈欢迎。 西蒙十岁那年,也就是1938年,莱昂·布卢姆的政府倒台,社会上充斥着关于世界犹太人联合会的谣言,以及对身为犹太人的布卢姆的人身攻击,布卢姆就像普鲁斯特笔下的人物,有着蓬松的黑色直发、整洁的胡须和鬓角,有人攻击他是寄生者、流浪者、伪证者,以及“健康男子气概”的破坏者。人们为国家的病症寻找病根,有些法国人开始把300万外国移民,尤其是犹太移民视为合适的替罪羊;反犹主义和排外主义的洪流充斥于小册子、图书和文章中,到处都是秘密社团、撒旦崇拜、第五纵队等谣言。在德雷福斯事件之后,许多人认为这些谣言已经销声匿迹,突然间却又死灰复燃。年事已高的前总理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曾说“在德雷福斯事件之后,反犹主义将不会在法国卷土重来”,此时此刻未免有点讽刺。 还有更引人入胜但也更耸人听闻的——人们要么听从保王党知识分子夏尔·莫拉斯(Charles Maurras)的训话,他的右翼民族主义言论发表于《法兰西行动报》(L'Action Fran?aise),他说“有一样东西已经死亡了,那就是针对犹太人的半宽容精神……一股令人畏惧的‘打倒犹太人’呼声充斥于每个人的胸膛,而且必将变成发自每个人心底的呐喊”;要么信服莫拉斯的同伙、獐头鼠目的儿科医生塞利纳(Celine)的煽动。莫拉斯本人是个矮子,说话结结巴巴,蓄着整洁的山羊胡子;他麾下那些年轻的激进分子组成“国王的报贩”(Camelots du Roi),其成员都是些暴徒恶棍。 莫拉斯和塞利纳都认为,法国长期以来都被内部敌人剥削和背叛,有好几次,他们把接踵而至的内部敌人比喻为潮沙涨退。他们无疑是能言善辩的,其辩才甚至赋予其理念以某种合法性。1939年5月,当爱德华·达拉第(Edouard Daladier)声称要“搜捕、甄别、驱逐”非法移民时,许多人为他欢呼喝彩。作为激进党的领导人,达拉第已经明显右倾。犹太移民人数已经到了“临界点”,上万犹太移民应该被送到“别处”。在巴黎美丽城,利弗朗及其犹太邻居只能尽量低调,希望这种敌意终将过去,他们过去就是如此渡过难关的。1939年9月,法国对德国的宣战并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太大冲击,“奇怪的战争”,又被称为“假战”,也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冲击,就连天主教作家乔治·贝纳诺斯(Georges Bernanos)在移居南美洲之前也评论道,这场战争一点都不奇怪,却让人感到悲哀。大约40000名犹太人加入法国军队。1940年3月,战争似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