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我的人生路 张月姣大法官自传

我的人生路 张月姣大法官自传

  • 字数: 24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月姣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230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改革先锋张月姣的自传。作为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杰出女性,张月姣大法官70余载的传奇人生也见证了中国不断完善对外经济法律体系,深入参与经济秩序建设的辉煌历程。全书共分12个章节,主要记录了作者留学欧美,参与立法和中国复关谈判,担任机构重要职务,以及进行学术研究的经历。 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机构中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身影。在他们中间,作为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张月姣无疑具有标志性意义。本书由张月姣大法官亲自撰写,字里行间充满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书中还收录有大量历史图片,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参与秩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张月姣,世界银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仲裁员,清华大学国际争端解决研究院院长,原外经贸部条法司司长,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上诉机构原主席。2018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对外开放法制建设的积极实践者”称号。 她是第一位世贸组织中国籍“大法官”,长期奋战在中国外经贸法制建设第一线。参与重要经贸规则协议的谈判和制定,审理了大量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投资、贸易争端案件,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法治形象。参与外资三法、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对外开放基础性法律法规的制定,为我国涉外经贸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重要贡献。参与我国和欧美等经济体长期进行的对外贸易、投资、知识产权谈判,并为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积极贡献。荣获2007年“年度法治人物”称号。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我的童年
松花江畔
我的家庭
北师大附中
第二部分 留学法国
首批公派小留学生
初学法语
法兰西岁月
第三部分 归来十年
回到祖国
到部队农场锻炼
汽轮机厂的模范
调回北京
重返法国
第四部分 亲历改革开放涉外经济立法
调入进出口管理委员会
起草中国外商投资企业法规
起草涉外经济合同法
依法把好外商准入关
参与起草中国公司法
参与中国民法通则的起草
负责外贸法起草
起草反倾销、反补贴条例
参加投资保护协定谈判
第五部分 首位来自北京的世界银行法律顾问
发展经济学研究班
在世行工作的日子
乔治敦大学法学硕士
第六部分 漫长的中国复关与入世谈判
亲历十年复关入世谈判
一场贸易体制和政治制度的谈判
中国加入WTO意义重大
第七部分 艰苦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
不受欢迎的“特殊301”
“优选的爱国”
阴云密布的华盛顿
“我们在与强盗谈判”
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双边谈判与多边谈判相协调
处理好中美贸易关系必须研究中美关系
第八部分 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首位女高官
给亚行高官们上课
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负责区域法律援助项目
新丝绸之路——中亚合作
湄公河次区域合作,Make it happen!
竞聘欧洲局局长成功
第九部分 中国在西非开发银行首位董事
来自央行行长的
中非友谊的使者
西非行 亚伊访华
中非经济日
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第十部分 学术生涯
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终身学习
在中国、欧洲和美国 大学讲学
担任 法学机构要职
第十一部分 中国首位WTO上诉机构大法官
艰难的竞选之路
宣誓就职
次作为审案组法官审案
当选上诉机构
成功举办清华WTO 20周年大会
行重于言
第十二部分 退而不休,继续前行
办理ICSID 20年未决大案
受聘为中国 高 商事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积极推动 投资争议解决机制改革
积极参与 外学术交流与讲演
重返WTO上诉机构
为培养争端解决人才鞠躬尽瘁
附录一 张月姣法官告别WTO演讲(Farewell Speech of Yuejiao Zhang, 2016-10-26 at Geneva)
附录二 张月姣教授在香港 法大会上的演讲: 法的重要性以及亚洲在 法制定中的作用(I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Role of Asia in Its Formulation,2017-7-7 at Hongkong)
附录三 张月姣教授在中法第三届法律交流会上的演讲: 法在经济 化中 加重要 (Le droit international est plus important dans la globalization de léconomie,2018-5-14 at Beijing)
后记
摘要
     松花江畔 有的人包括与我共事的外国人知道我有三次到法国和美国有名大学留学的经历,能讲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对中国法律和国际法都很熟悉,又在数个知名的国际机构担任法律顾问、局长、法官等要职,他们都很好奇,问我是否是中国的“官二代”或者是“富二代”?我说我父母既不是官员也不是富豪,而是中国非常普通的工人。我父亲张乃良是轧钢厂的技工,母亲孙乃荣是橡胶厂的工人。 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我就唱起中国家喻户晓的抗战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我出生在美丽的松花江畔吉林市。我的童年是在年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家境非常贫寒中度过的。1944年10月25日,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飞机轰炸声中我出生了。因为妈妈没有吃的,没有奶水喂我,我只能喝一点小米汤充饥,哭个不停。我的哥哥因为没有吃的,才三个月就饿死了。因为一直吃不饱,营养不良,我从小就患了软骨病,三岁才会走路,直到七岁还是罗圈腿,走路比较困难。 至今我还记得,有一天敌军空袭将我们家屋顶的天窗砸坏,玻璃掉了下来,我哭着喊妈妈,连滚带爬躲进桌子底下。妈妈立刻从院子跑进屋里,喊着我的名字怕我受伤。一块掉下的玻璃划伤了妈妈的左臂,鲜血直流,她用包裹布扎住伤口。等到敌机飞走后,警报解除,妈妈和从外边赶回来的爸爸抱着我大哭一场,庆幸我们还活着。妈妈的左臂也留下了一块大疤。 吉林潺潺流动的松花江给我留下了艰难困苦的童年记忆,也留存着我快乐的童年时光。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城市四面环山,三面临水,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有“北国江城之称”。被誉为四大奇观的吉林雾凇更是冬日奇观。我的大伯张乃谦一家住在吉林市北山脚下。冬天的吉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山被大雪覆盖,像佩上了雪白狐狸毛皮的白雪公主,漂亮极了。冬天我们几个小孩去北山大伯家,在雪地里划自己做的木制雪爬犁是最快乐的运动。我们连滚带爬变成雪人,眉毛鼻子都成了冰柱,口渴了就吃一把白雪。滑爬犁后回到大伯家吃着大伯母做的苞米面野菜团子特别香。饭后,大伯给我们小孩分瓜子吃,有时还有青萝卜,真好吃!我们都喜欢到北山大伯家玩,不愿意回吉林火车站附近的自己家,那里没有雪爬犁,也没有玩具。 吉林市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物产富饶,水利和化工业也很发达。我小时候听到大人聊天说得最多的是丰满水电站和江南石油化工厂。吉林市是多民族居住地,有汉族、满族和朝鲜族。据说我的姥姥还是满族人。我们家的邻居有很多朝鲜人,他们冬天吃狗肉,满院子挂着一串串的红彤彤的大辣椒。过年时节,朝鲜族叔叔阿姨给我们每个邻居家送他们亲手打制的年糕,很好吃。他们还穿上红红绿绿的花衣裳,在自家院子里打秋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几十年来,无论我走到哪里都喜欢东北家乡菜。母亲每年入冬时用大缸积酸菜,做酸菜炖白肉、小鸡炖蘑菇,这是过年时请客人才能吃上的荤宴。母亲做东北菜的手艺还传给了我。1999年我担任亚洲开发银行副局长时,有一天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总部马尼拉家中,请亚行的十几位同事吃饭。我做了一大桌东北菜,他们大赞我的厨艺。饭后,我还做了东北的炸年糕给客人们吃,他们连连称赞中国的东北菜好吃。 我家里还有三个弟弟,大弟弟张英林生于1946年,二弟弟张永林生于1948年,小弟弟张洪林生于1950年。我父母都是贫苦出身。父亲张乃良十岁起就给人家当童工做“博弈”。这是当时东北对童工(Boy)的称呼。我父亲的妹妹叫彭丽青,由于家庭贫寒,吃不饱穿不暖,不到一岁就被送给姓彭的人家了。后来这位老姑还经常来看我们,给我买一些糖吃,我高兴的像过年一样。老姑说你爸爸和妈妈可吃了不少苦。我五叔从小参军,还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大伯父是土木工程师,二伯是铁匠出身,后来在哈尔滨汽轮机厂当工程师,三伯父是木匠出身。我父亲排行老四,从小做铁匠活。他们都没有上过学,靠自学摘了文盲帽子,工作中又刻苦钻研,都在各自岗位上成了工程师。父亲干手艺活养活我们一家六口人。 ……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